首页 理论教育 昨夜相思胜去年

昨夜相思胜去年

时间:2023-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根据《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中国政府随即电令日侵华军总司令冈村宁茨派代表到芷江接受中国陆军总司令的命令。此次上海之行,亦是她履行这一责任的第一步。是的,我国抗战的胜利,既是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浴血奋战的结果,也离不开全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支持。“温泉浴罢思如烟,三亚风光似故园。无情最是江头浪,昨夜相思胜去年。”

著名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是元月6日履行完公务后从北京飞抵上海的,不知什么原因,飞机竟晚点了6小时,翌日凌晨2点她才轻挽罗裙步下舷梯,不多久,她又开始接待一系列名人、要人的来访。匆匆午餐后,忽想起该梳妆一下,旋即,她驱车到了露美美容院。素有白领丽人之称的美容院经理——被陈香梅昵为“嫡系部队”的沈慰理小姐,孩子般欢天喜地地拥抱了她。

我们是就商谈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修建芷江受降城的有关问题而相约赴沪的。这实际上也是香梅女士此行上海的主要目的之一。

我们同行的张先生打前站到美容院恭候。69岁的香梅女士一见到他,立即热情地握住张先生的手,长达半小时之久未能放下,问这问那,恰似久别重逢,旁人无从知晓,他们此前还不曾谋面。

下午4点多钟,香梅女士美容完毕,以最敏捷的动作,应在场员工之邀,与他们逐一合影后,又急急赶赴我们会晤之处——静安宾馆。

“让各位久等了!”这声音仿佛让人先闻梅香后睹芳容。尔后,她满面春风的和大家一一握手,极其随和地招呼大家就座。

此刻,时间对于我们双方来说,都显得十分珍贵。因而省去了许多的客套,谈话很快就进入了主题。

众所周知,“抗日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出芷江。”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根据《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中国政府随即电令日侵华军总司令冈村宁茨派代表到芷江接受中国陆军总司令的命令。8月21日,日侵华军总参谋副长今井武夫作为日方代表飞抵芷江,并在此交出了日军在华兵力部署图(这是投降的标志),接收了载有关于各个战区日军投降详细规定的备忘录,呈上了他杀人的战刀。芷江受降,宣告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美梦的彻底破产,写下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反抗外来侵略最光辉的一页。在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芷江县委、县政府重提修建受降城(1946年,南京国民政府曾首肯《芷江受降城设计草案》,后因故未果),以再现历史,激励炎黄子孙。此举,引起了强烈反响。香梅女士也来信说:“这也是我们对抗日牺牲者的责任。”此次上海之行,亦是她履行这一责任的第一步。

我向香梅女士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重提修建芷江受降城的缘由及其进展状况后,她深情地说:“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这个意义不止在芷江,而是要让全中国、全世界都了解抗战,这是具有世界意义的。”

是的,我国抗战的胜利,既是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浴血奋战的结果,也离不开全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支持。这其间也有着香梅女士的丈夫——陈纳德将军的一份贡献。

陈纳德原是美国空军退役军官,早在1937年就应邀来华担任中国空军顾问,后又组织航空队援华抗日,也曾亲临芷江。由陈纳德将军率领的航空队,在我国抗战期间,击伤击毁日机2000多架,比当时日本三年生产飞机的总和还要多。由于这支部队英勇善战,因而被誉为“飞虎队”。为此,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称陈纳德是“一位为自由世界勤奋工作的人”。1986年,时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上将访美时,还特意宴请了“飞虎队”的成员,并由衷地说:“陈纳德将军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我简单地谈了谈陈将军在芷江的有关情况后,香梅女士风趣地说:“我讲句笑话,陈纳德将军是应该被平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人评出亚洲的英雄是陈纳德将军,后来还发行过陈纳德将军的纪念邮票。”

我说,历史是公正的。我们不会忘记每一位为中国抗日战争作出过贡献的人,这理所当然也要包括陈纳德将军。言罢,我们相视一笑。

“哎,今天时间太少了。”香梅女士叹息道。接着,她又似有歉意地说:“昨天,上海市的那么多领导、名流等着宴请我,结果叫飞机给耽搁了,今天他们又约好下午6点钟在锦江宾馆举行宴会,不好意思再叫人家等啦!”

我极不情愿而又无可奈何地抬起手腕,看看时间,所剩无几了。连忙说:“香梅女士,前面那个话题我们现在不谈了,抓紧时间听一首歌吧!”香梅女士自幼嗜诗文、喜绘画、且能歌善舞,听罢一席话,略闪一丝惊愕,随即笑道:“好啊!”

“温泉浴罢思如烟,三亚风光似故园。无情最是江头浪,昨夜相思胜去年。”词幽幽,曲幽幽,歌声亦幽幽,香梅女士听得面似桃花,笑声不断。可我离她最近,清晰地看到了她眼底的红润。原来,这首诗是她1986年在海南三亚旅游观光时写的,其情之绵绵,意之切切,并非他人所能全解。

香梅女士对陈纳德将军是一往情深的,我与她临别时,她送我一本刚刚面世的《上海航空》,在这本杂志上她著文写道:“我们的婚礼当时是中外报纸的大新闻,40年前中外通婚并非易事,更何况我们年龄相差30多岁,文化背景不同。但是我们突破了一切艰难,结为连理。”她还在同一文中,追述了他们大喜之日的往事:“我们在星期日下午结婚,那是1947年12月21日,结婚礼堂设在将军的虹桥寓所。规模不大,但是,美丽的鲜花像堤防一样的堆满宽大的起居间、厅堂,以及阳光照射下的走廊,一千朵菊花镶嵌的大钟,垂悬于起居室的天花板下。在中国,菊花象征纯洁、忠贞、挚爱和长寿。

“我感谢上帝,我们共有的生命是至为愉悦的。有些夫妇间总会在分隔开,发脾气,争吵。但是我们年年亲密,我们共同享着挚爱的每一时刻。”

6点时,我们在柔和的灯光下用一个日本阵亡将军的武士刀分切结婚蛋糕。客人们都参加晚宴,稍后有一个小型管弦乐队演奏舞曲,我们又畅饮香槟。

“最后一个客人离去,将军与我手挽手,吹熄蜡烛。我们熄灭最后的灯光时,全屋笼罩一片柔静。”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样的爱能不引起她年年相思么?因此,我们这次会晤她之前,便请了著名少数民族作曲家王辉为她的《昨夜相思胜去年》谱了曲,到上海后又特邀全国歌咏大奖赛的银牌得主、上海著名歌手王敏演唱,香梅女士又怎能不为之情动呢?曲罢,她诚挚地说:“很感谢你们,我都快忘记了,你们还记得,我可是处处留情啊。”我也兴之所致,随口而出:“您可谓情满天下啰。”大家哈哈一笑。

曲终人未散,我又对着香梅女士道:“请您往后看看!”她快活地转过身来,“啊!美极了!这是……”“这是湘绣精品,是我们特意从湖南给您带来的。您看看,绣品上的珍禽欢笑嬉戏,清歌脆语;腊梅竞相争艳,芬芳四溢;竹枝婆娑起舞,喜迎春色。故而绣品上出现了这样两句诗:‘珍禽对语歌香国,梅竹齐荣喜迎春。’您的大名正好嵌在其中了……”我的话还没有打句号,她就匆忙接了过去,连声说:“太好了!太好了!我一定要把它带回美国去!我一定要把它带回美国去……”以致翌日下午她还告诉我:“我已经亲自给上海航空公司董事长棚年先生说了,请他一定帮我把那幅湘绣运回美国去。”

讨厌的时针很快就要跑到六点了,我不忍因我们的打扰而使香梅女士失信于人,便急忙从他人手里拽过一盒侗乡天麻——这一事先准备好的最后一件礼物。我用手指着那小盒上印的“勿能忘”三个字,诚挚地对她说:“勿能忘啊!香梅女士。”她一把拉住我的手,大声地喊道:“摄影师先生,给我们留个影吧,勿能忘啊!”随着摄影师的咔嚓一声,香梅女士又朗朗地笑了起来。

宴请香梅女士的主人们作了周密的安排,让我随他们与香梅女士一道共进晚餐,并安排我与香梅女士对坐在一辆卧车里。在短暂的旅途中,我们似乎也有着说不完的话。她告诉我,她实在太忙了,她不仅担任了诸如国际部主任之类的诸多职务,而且接待来访的任务也很重。她说中国还有不少的省长,如山东的、安徽的、江苏的等等,都专程到美国去拜访过她。最近,她又在为修建罗斯福总统纪念馆而到处奔忙,她兴奋地告诉我,她已经筹集到了一千多万美元的资金。她当然不会忘记,她的丈夫陈纳德当年为了帮助中国人民抗战,层层游说,最后说动了罗斯福,才得以组建“空中外籍兵团”(后更名为第十四航空队)的。

隆重的宴会随着主人所致的热情而奔放的祝酒词开始了,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香梅女士讲话。香梅女士仅仅客套了一两句,便切入了正题:“今天来的还有我们湖南的客人,我希望大家支持湖南芷江受降城的建设,这是关系到子孙万代的事情,我们不能让日本过去的侵略者改写历史……”这一席话,既暖了我的酒,也暖了我的心。

元月8日,上海的早晨,我还在被窝里,同行的张先生就已经在床上辗转不息了,他总觉得和香梅女士会晤的时间太短暂了,“不过瘾”,希望再见见面。他十分钟情于受降城的建设,因而十分珍视这次会晤。他急不可待地叫醒了我,并在“两人世界”里开始了“密谋”,很快达成了一致意见:由他牵头先去找香梅女士在上海的代理人,并以征求香梅女士对受降纪念馆和陈纳德纪念馆两设计方案的意见为由,请求再次会晤。代理人善解人意,巧于周旋,终于与香梅女士取得联系,香梅女士压下其他许多会晤议程,随即答应当日下午与我们再次晤谈。

这次晤谈是在五星级的华亭宾馆总统套间进行的。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就她访问芷江的具体安排、修建受降城资金的筹措等问题,进行了开门见山的商谈。她愉快地接受了邀请,拟在今年春暖花开时访问芷江,并说她要与台湾以及东南亚的有关人士商谈,希望大家都来出资出力,共建受降城。她对以湖南省政协的名义向国内外广泛征集,并由专家们评选出来的受降纪念馆以及陈纳德纪念馆的设计方案表示赞赏,并带回了两馆透视图的照片,说是要让台湾和美国的朋友们看看。她还愉快地应邀担任芷江受降城修建委员会的顾问,并答应为陈纳德纪念馆题写馆名。她说她看完了我们送给她的有关资料,表示要在有影响的报刊上发表文章,玉成此事。

时间又在催人,且我无意中抬头看见了旁边桌上堆满的镶金请柬。小餐厅里业已经摆好了碗筷,无疑我们的后面还有许多等着与她晤面的先生、女士、名流、要人。我们下定决心起身告辞了,临别,我们紧握着手,在同一个时间里,道出了相同的话语:“后会有期!”

(原载《中国妇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