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有百行,以德为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百姓对为官者的德历来是看得很重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似乎成了国人的口头禅。还有什么“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罪莫大过于无道,怨莫深过于无德”,“天下兴学取士,先德行不专文辞”,等等,都折射出了“百行以德为首”的理念,但更高的期望还是“君子怀德”。因为“非德之威,虽猛而人不畏;非德之明,虽察而人不服”。人们常说的所谓“德高望重”兴许就是这个道理。
官者民之将,德者官之要。因此,昭彰官德,犹为显贵。
官德蕴含很深,但笔者认为,要者如下:
光明磊落——官德之首。光明磊落乃人格之基。为官者无有人格何以为官?人格是一种力量。官德首要体现在人格上。时有官者,工于心计,谋于权术,上媚权贵,下欺百姓,为自己飞黄腾达,每每不惜叩人脚趾,舔人涕啖,贪天功为己有,踏贤能于足下,专横跋扈,口是心非,哗众取宠,口蜜腹剑,此类无德之官,实为民众所不齿。
公正廉明——官德之根。“公生明,廉生威”,此语足可惊天地、泣鬼神。因为“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古往今来,“公者千古,私者一时”,廉者流芳,贪者遗臭。为官之人,为人要公,用人要公,处事亦要公。孔夫子曰:“政者,正也,己不正焉能正人。”《资质通鉴》上也讲:“聪察强毅谓之才,正直中和谓之德。”无公无以为正,无廉无以为明。泰戈尔曾经也说得很美,鹰的翅膀上要是系上了金块,这只鹰就再也飞不上天空了。然而,世有官者,好声色犬马,喜阿谀奉承,索红包礼金。且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利我者亲,淡我者疏。弄得上有感情倾斜,下有“感情”沟通,招致卖官鬻爵,跑官要官,极者,必毁江山社稷,殃及黎民百姓。不过“多行不义必自毙”,如此败类,久而久之亦难免牢狱之灾,断头之祸。
躬亲为政——官德之本。“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这既应是为官之人的胸怀,也应是为官之人的行为。中国的百姓,历来对勤政为民、为民谋福的官员是十分爱戴的。一个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故事,从上古传说至今,妇孺皆知,无不称道。当然,更高的境界还是柳宗元的“官为民役”,亦即现今“公仆”之说。不过,时下在一些为官之人的身上确实有点儿“反仆为主”的味道了。他们杯斛交错、歌舞升平、足浴按摩、麻将声声,极尽享乐。视民间疾苦为儿戏,挥民脂民膏如粪土。提醒诸君,须明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乐极生悲的事儿是常有的。
谦恭和善——官德之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谦恭和善,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时有官者,上午黄袍加身,下午威风八面。似乎朝捧雁翎帽,便可夕得才八斗。事事以我为尊,处处金口玉言,大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势。历来智者深知“天子之耳,不能自聪,合天下之耳听之而后聪也。天子之心不能自圣,合天下之心思之而后圣”。施人以善,待民以善,终会“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当今为官之人,对于“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也是应予牢记的。
“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这似乎可以印证道德也有个积累、完善的过程。难怪民间常有“积德”之说。官德属于道德的范畴,那也就理应如此了。“积德”,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美德,又要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使德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谈及“官德”,并不是说大官才讲官德,而小官则没有必要。拙文所指之官似应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因为凡官皆担任一定职务,负有一定责任,这便是官的定义。为官就应“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当然,官越大,德也应愈显,因为他们的作用大,影响也大,这种作用和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然而,就一般规律而言,大官是从小官来的,只有绝大多数的大官和小官的官德都显了,邦之安宁,国之昌盛,才能有望。
说说官之德,并不是要排斥官之才。“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二者岂可缺一?“官不得其才,比如画地作饼,不可食也”。当今之世,要兴邦取士,似可借《资治通鉴》一鉴:“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故“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原载《湖南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