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不是模山范水的雕虫小技,而是传承画家对生命感悟的智慧载体。——题记
我坐在那里,只见郭子建拿起画笔,蘸点墨,吸口烟,在宣纸上笔走龙蛇天马行空一番,而后一幅气壮山河的《黄叶浑未落,乌柏最先红》便凸现眼前。这时,我是迷乱的,我的眼前仿佛是一位从水墨间走出来的女子,在古筝上轻轻一抚,便淌出松涛阵阵、飞泉瀑布般的雄壮之音,如此儒雅的人怎么就会胸藏万壑之势呢?
我仔细端详起来,整个画面是墨与水的结晶——高高低低的山石、深深浅浅的沟壑、浓浓淡淡的雾霭、零零碎碎的几点飞鸟,画面是沧桑的,是厚重的。说真话,郭子建的过去怎样,我不知道。但从这幅画,我知道,他必定经过人生的风风雨雨,不,应该说,是经过惊涛骇浪的,画里透露着的那种凝重美绝不是老气横秋的青年人所能伪造出来的,因为,我坚信,只有岁月的寒霜才会赋予松柏以坚贞与稳重。
那种落寞、沉闷、苦难的画风是不能打动我的,它最多只能引起我的怜悯,如同先后嫁了三次人、孩子被狼叼走的祥林嫂向人絮絮叨叨她的不幸,咀嚼完了,也就扔了。郭子建的这幅《黄叶浑未落,乌柏最先红》,最让我心动的是,那些潜伏在层层叠叠、远远近近、起起伏伏的群峰上的红枫,那“红于二月花”的艳丽。我读出来了,那是年过半百、历经沧桑的人心中的不平之气,是让年轻人都汗颜的进取精神。是的,那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奋进之气,而不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颓靡之气。
我知道,这幅画活了,生机盎然的红叶、奔腾不息的流水、奋力摇橹的欸乃声、雁阵惊寒的振翅声,共同渲染出一幅色彩绚丽、层次分明、动静结合而又气势恢宏的秋染群峦图。
谦和的智者
如果说,《黄叶浑未落,乌柏最先红》是大碗喝高粱酒的豪迈洒脱的东北汉子,那么《近魂香入岭头梅》便是温婉细腻的小家碧玉。
我看得出,枯藤老树上的“疏影横斜”;我闻得到,冰天雪地里的“暗香浮动”。那朵朵嫣然而笑的冷艳的梅,我疑心它就在我眼前。我常常以为,梅是画家不小心遗落的墨汁,然后轻轻一吹,便成梅,是不需要煞费苦心的。然而,我看郭子建的梅,梅枝虽横斜,虽低垂,但梅梢是向上延展的。梅花的大小也不一,有怒放,有袅娜,有含苞,但总是依恋着阳光的方向。最令我心仪的是,那零落的梅花,连同梅枝“吹落风中”,那凄美、那轻盈、那坦然,去得令人心碎,让我想到飘然而下的樱花,想到“一枝春带雨的梨花”。我想,郭子建画此画时,心里必定揣着对梅的万般怜爱,下笔才会如此轻盈与细腻。
有人说,只有工笔画才配谈细腻与温婉。我知道,他说错了,郭子建的画,侠骨中透着柔情,豪迈中裹着婉约。
我想,他是谦和的智者。
似我者死,出我者生
有人说,郭子建的画脱迹于刘连声。实话说,我比较过,我知道,刘连声的山水画是暗淡的,他在画里画的是人生的苦难和世情的淡薄,而郭子建在画里画的是淡定从容,是笑看人生,因而他的画风是明丽,是透着勃勃生机的;我还知道,刘连声的画是一笔一画的描摹,他在画里放的是谨慎和细致,而郭子建是大笔勾勒,其画是大度和留白的。
正如许多艺术家所说的“似我者死,出我者生”,郭子建做到了,他已经从模仿走向了博采众家之长,他的画里有刘连声的细腻,有李静的轻盈,还有达夫子的凌乱。
是的,他就是他,不像任何人,他蜕变成蝶了,可以蹁跹于花从中了。
郭子建,是我生命中见过的最谦和的山水花鸟画家。我常想,如果他是莽莽苍苍的远山,我就读他的层峦叠嶂与雾霭烟霞;如果他是深深浅浅的幽蓝,我就读他的小桥流水与水落寒沙;如果他是傲雪怒放的蜡梅,我就读他的桀骜不驯与勃勃生机;如果他是孤独落寞的雄鹰,我就读他的傲视群雄与高远之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