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华
南昌市发改委副调研员、南昌大学和南昌航空大学客座教授、南昌市社科院经济所特聘所长。
历经沧桑巨变,南昌和谐崛起,南昌现象还未完全定格,未来的南昌该如何发展?在立足点、发展、民本、生态四个方面南昌应该怎样抓住经济全球化、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等机遇来发展?南昌的新型工业化战略、跨江发展战略、科教兴市战略、生态立市战略、“山江湖”综合开发战略等新设想如何变成现实?南昌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走在全省的前列,认真落实发展任务,努力完成各项指标,把南昌建设成宜居、生态型、带头在中部地区实现崛起的城市。
一、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09年,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有力指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胡锦涛总书记“三保一弘扬”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变经济波动期为发展机遇期”的要求,主动应对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全力实施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三大工程”,千方百计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年初预期,多项指标在中部省会城市位次前移。通过全市上下成功演绎“危中有机、化危为机、转机成势”,夺取了应对金融危机的阶段性胜利,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体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扩大内需有成效,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显著
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南昌市及时研究出台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有效地刺激了投资和消费需求较快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820亿元,增长13%(同比,下同),增幅排名中部省会城市第三;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9亿元,增长41.9%,增幅排名中部省会城市第一;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4亿元,增长20%,增幅排名中部省会城市第一。全市总体经济呈现出逐月提高的良好态势,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一季度负增长,到二季度由负转正,再到全年分别增长11.5%和13.4%;实际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内资由上半年个位数增长,到全年分别完成15.8亿美元,增长12%和435.38亿元,增长10%。同时,引领全省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比2008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
(二)产业发展有亮点,现代产业体系已具雏形
牢牢把握金融危机带来的产业洗牌机遇,“一个中心、三个基地”建设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快速推进。农业生产保持稳定。狠抓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连续6年超历史,其中,粮食总产量22.9亿公斤,增长1.9%,生猪存栏、出栏分别增长8%和10.9%,家禽存笼、出笼分别增长14.9% 和15.5%。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6000元,达到6294元,增长9%。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重点推进了蒋巷现代农业示范园、黄马“两江”生态农业走廊、安义现代农业科技园等一批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目前全市已拥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39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44家,市级186家。工业经济回升向好。为帮助企业渡难关,先后出台了加快企业发展“50条”、促进国家级开发区做强做大“26条”,极大地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000户,达到1086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15.1亿元,增长18%。随着美亚能源电池、年产4000吨高档电解铜箔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赛维LDK硅片、赛维BEST薄膜太阳能电池、海立空调压缩机的快速推进,南昌市产业集聚的效应已逐步显现。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快速推进,重点抓好了52个商贸物流重大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投资达到35亿元。会展业快速发展,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2009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第38届全国制药机械博览会、第四届中国南昌国际汽车展览会、红色旅游博览会等会展活动共102项。旅游业接待国内外游客1237.6万人次,增长16.5%,实现旅游总收入85.85亿元,增长12.8%。
(三)项目推进有突破,经济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全市重大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243亿元,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超过32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超过6个百分点。在重大基础设施方面,重点抓好轨道交通1号线开工建设,新昌电厂一期提前并网发电,天然气管网快速推进,提升了城市发展的承载力。在城市建设方面,重点抓好了英雄大桥、青山湖隧道竣工通车;阳明路综合整治及八一大桥维修加固、高新南大道三期、紫阳大道综合改造、墅溪路等工程完成,提升了城市的功能。在产业发展方面,重点抓好了南昌航空工业城、南昌印钞公司技改扩建等一批项目的开工建设,赛维BEST薄膜太阳能电池、联创光电LED路灯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提升了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在社会事业方面,重点抓好了南昌市第二医院住院部大楼、湾里射击中心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南昌国际体育中心、朝阳动物园等一批续建项目快速推进,提升了城市的魅力。在扩内需争资金方面,国家扩大内需以来,南昌紧紧围绕中央新增投资的重点领域,在全省率先对接、主动跟进,研究提出了一批重点项目向国家和省里进行申报。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2009年国家四次下达南昌中央新增投资计划,共安排项目208项,下达中央补助及国债转贷资金17.42亿元。目前已开工项目193个,开工率达到92.79%。
(四)结构调整有进展,发展方式出现积极变化
在保增长的同时,做到了四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全市已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个,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1家,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35项,实施重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12项,列入2009年省高新产业重大项目18项,占全省项目总数58.1%。更加注重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全市工业园区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国家出口创新基地、省级软件产业基地、生态试点园区、循环经济生态试点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省级生态试点园区;桑海开发区成为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昌东工业园成为省级纺织服装特色工业园区;小蓝开发区成为省级汽车及零配件产业基地;进贤县成为省级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安义县成为省级建材产业基地。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抓好了青山湖污水处理厂17万吨扩容工程,象湖、红谷滩污水处理厂收集管网工程等一批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提升了宜居城市的品位,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二氧化硫排放率下降4%,化学需氧量下降7.56%,城市绿化覆盖率41.92%,绿地率39.43%,人均公园绿地8.46平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95.1%;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更加注重提升经济发展的活力,高效推进了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目前68家国有工业企业已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时,始终坚持“招大引强”,全年新增世界500强企业4家,国内200强企业4家。
(五)改善民生有成绩,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的位置,投入专项资金29亿元,年初确定的62件民生工程实事已基本落实。稳定了劳动就业形势,新增城镇就业人数9.9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7万人。提高了社会保障标准,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6472元,增长9%,城镇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70元、40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8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7.07%,住院补偿线由1.5万元提高到3万元。注重改善困难群体住房条件,廉租住房项目按照省里规定的时间节点稳步推进,现已全部开工建设,部分项目已主体封顶,启动了朝阳片区、彭子江地块等棚户区改造工程,将有效改善棚户区4529户居民的居住条件。文化、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成功举办了18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等文化品牌活动,文化用品产业总产值超过25亿元。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86‰。大力推进了青云谱实验学校、东湖阳明学校、朝阳新城云飞路学校等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新增省重点中学13所、省重点建设中学6所。
总而言之,过去的一年里,南昌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然而在新的一年,面对奋起赶超的时代使命,南昌应该更加注重抓产业、增效益来提升经济实力,更加注重抓投资、上项目来提升发展后劲,更加注重抓民生、促和谐来提升群众幸福感,赢得“后金融危机时代”发展的主动和先机。
二、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按照中央、全省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的安排建议和考虑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口径增长1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
——财政总收入增长13%;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
——实际利用内资、实际利用外资增长8%;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9%;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9‰以内;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3%左右。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衔接国家、省和周边省会城市的发展目标。国家(保“8”)、省里(增长11%)以及中部兄弟省会城市在安排2010年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考虑上,基本都是保持与2009年一致。因此,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预期增长13%(与2009年一致),既可以向全市传导经济发展的积极信号,又能把握“十二五”期间发展的主动。二是衔接“十一五”目标任务。依据“十一五”发展目标测算,今年经济增长达到13%,可完成“十一五”经济总量2100亿元的任务。三是从发展动力上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以上,外贸出口增长8%以上,分别可以拉动经济增长9、4.6和0.5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存量上,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86户,2010年按平均增长6%到8%测算,可以完成增加值664亿元,新增50亿元左右。增量上,2009年新投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4户,2010年预计8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产,预计可实现新增增加值35亿元左右。存量、增量两项加总,2010年可净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5亿元左右,可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方面有一批重大重点项目的支撑。据初步梳理,今年将继续实施或准备实施的重大重点项目约350项,总投资约2600亿元,当年计划投资约700亿元。当年投资按60%~70%投资到位率匡算,重大重点项目全年有望投入500亿左右,按往年1∶4的带动效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达到2000亿元以上。另一方面资金上有较好的保障。从资金来源渠道看,一是今年实际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内资增长8%,按55%资金到位率计算,可形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00亿元;二是银行贷款、个人储蓄、企业储蓄按往年情况,有望转化为投资1500亿元左右;三是国家、省、市、县政府资金和企业发行债券总额预计200亿元左右,以上三个方面合计,可以保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0亿元。两个方面分析测算结果基本一致,可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今年国家将出台车辆购置税、汽车下乡、家电下乡、收入分配调整等方面政策措施,必将助推消费需求提升。但近三年来南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基本保持在20%的较快增长,消费的总量提高较快,同时考虑到国家刺激消费和收入分配调整的政策措施到位还需要一个过程,而居民的储蓄传统和消费观念一时难以改变,新的消费热点的形成也不能一蹴而就,因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增长16%进行安排。
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2009年财政收入“低开高走”,呈现逐月回升的态势,总体上看今年形势会好于上年。二是据了解今年国家出台新的税费减免空间较小。三是考虑到航空基地、光伏产业基地、地铁等一批超大型重大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以及2009年财政收入由年初增长15%预期目标调整为增长11%,为今年财政收入带来更大增长空间,财政收入增长会快于去年。
农民收入增长9%。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务工工资收入方面。预计今年全市外出务工109万人,农民人均可新增收入300元左右。二是农业生产收入方面,根据肉类、水产品、奶、禽蛋、水果、油料等生产计划测算,同时考虑到农产品价格可能略有回升,可新增农民收入240元左右。三是转移支付收入方面,明年国家将继续提高新农合、农村低保和五保户补助标准。初步测算,南昌以上政策性收入会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2元,人均可增收50元左右。三项合计,农民人均纯收入可以增加590元,可实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9%。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8%。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扩大就业增收。按13%的经济增长速度测算,全市可新增就业人数7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增收650元左右;二是政策性增收。今年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国家和省将继续扩大城市低保范围、提高城市低保人员、退休职工和残疾军人等优抚对象补助标准,预计人均可增收200元左右;三是正常薪酬调整。可带动城镇居民增收500元。三项合计城镇居民可增收1350元,可实现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
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主要基于以下考虑:近几年,南昌市加大投入,在工业生产、能源利用、城乡建设等领域实施了一大批节能环保工程,成效日益显著,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排放、化学需氧量三个约束性指标完成“十一五”计划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今年三个约束性指标分别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进行安排,分别是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不超过0.84,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3.48万吨以内,化学需氧量控制在5.62万吨以内。
三、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年,也是南昌市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爬坡过坎、奋力跨越的关键年,完成好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至关重要。为此,要围绕上述预期目标,努力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以赴保持经济增长
继续抓好各项“保增长、促发展”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是继续保持投资增长。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拉动作用有限,而消费尚待发力加速,拉动还不够强。因此投资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一匹“劲马”,要坚持把“抓项目、扩投资”摆在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大力推进“三个一批”:认真做好一批项目的谋划,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深化南昌市“山江湖”整体开发、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谋划一批跨时期、跨行业、跨区域的“三跨型”重大重点项目,建立全市重大项目库;扎实推进一批项目开工,重点抓好瑶湖大桥扩建及麻丘互通立交改造、江铜龙昌铜管生产线等一批项目的开工建设;加快推进一批在建项目建设,重点是轨道交通1号线、昌北国际机场改扩建等一批重大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形成更多的实物工作量。二是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以收入分配制度调整为契机,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预期。继续抓好“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农机下乡”等扩大消费政策的深入实施,进一步拓展消费市场。扩大住房消费、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引导住房、汽车合理消费的同时,积极培育休闲、文化、健身、动漫等新的消费热点,促进消费市场持续繁荣。三是抓好经济运行调节。以保障经济运行要素供应为重点,加强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密切跟踪分析经济运行情况;加强煤电油运的调供需求衔接。强化电力需求侧重管理,积极引导用电大户错峰用电,引导居民科学、合理、节约用电。加强重大重点项目调度,严格落实重大重点项目协调调度、督查问效等制度,切实抓好重大产业项目的竣工、投产,尽快将投资转化为产值,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二)集中精力抓好产业发展
按照产业发展“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的思路,以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为依托,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夯实农业基础。继续抓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确保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2亿公斤,油料产量达到10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34万吨。围绕优质水稻、生猪、水产水禽等优势农业产业,重点实施生态果园综合开发、国鸿猪肉制品精深加工、葛制品生产线等一批绿色、生态的农业产业项目,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二是做强工业经济。以园区为载体,项目为抓手,围绕“一园、两基地、三产业、四重点”建设,重点实施南昌航空工业城、光伏产业园、高性能高精度铜及铜合金板带材工程等一批投资规模大、有实力的重大产业项目。制定出台光伏材料、清洁汽车及动力电池、航空制造、生物医药、半导体照明、现代农业与绿色食品、文化创意、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优势产业规划,重点实施薄膜太阳能电池硅片和电池模组件项目、方大(江西)新材料项目、晶能光电LED产业项目和江西隆莱生物医药等一批新技术、新材料、产业链长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力争在高新技术产业上迈出新的实质性的步伐。三是加快服务业发展。提升改造传统服务业,重点实施铜锣湾商业广场、紫金城时尚生活中心等一批商贸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市级商业中心的档次。加快培育服务业新兴业态,重点实施江西慧谷—红谷滩创意园、用友南昌软件园、中兴软件园、华中国际工业原料商品物流城等一批新兴优势现代服务业项目。提升金融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金融大街建设,全年力争引进1~2家银行金融机构进驻南昌,争取2~3家企业申报企业上市材料。深入打造旅游、会展品牌,抓好都市候鸟公园、梅岭风景名胜创建国家4A风景区等一批重点旅游景区建设,积极举办好2010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第17届中国广告节等国内外知名品牌展会。
(三)积极稳妥促进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一是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继续深化和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投融资体制、财政体制的改革,农村综合配套等方面的改革步伐。二是继续提高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依托园区,充分利用金秋经贸活动月、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中博会等重要平台,全面推进与中央企业、“三外”企业对接,加大产业招商的力度。三是继续鼓励和支持非公有经济发展,以开展创业服务年为契机,进一步抓好创业服务和扶持,在信息咨询、融资担保、技术、人才引进上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
(四)突出重点推进城乡统筹
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要完善规划体系,优化城乡发展布局,在重点推进红谷滩新区建设的同时,加大力度改造老城区、开发朝阳洲、储备扬子洲,规划小城镇,逐步形成梯次明显、功能互补的城乡发展格局。二要加快实施一批城乡基础设施项目,重点抓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枢纽等一批重大交通设施项目,构建城市发展的现代交通体系。抓好瑶湖大桥、城市供水应急水源等一批市政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发展的功能。以打造“森林城乡、绿色南昌”为目标,抓好“一大四小”“五大都市森林公园”等一批生态工程,提升宜居城市的品位。三要积极推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自然村通水泥(油)路工程、农村垃圾处理清洁、农村信息化服务站点、安全饮水、渡改桥等一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五)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
继续坚持新增财力向困难群体、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社会事业倾斜的原则,围绕扩大就业和促进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救助水平、加大医疗保障力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性住房建设、扶贫开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八个方面,继续大力实施一批民生工程。在改善和加强薄弱环节的同时,加快推进一批社会事业项目建设,重点实施南昌国际体育中心、湾里射击中心、前湖迎宾馆等一批城运会项目;实施南师高专新校园、南昌十九中新校区等一批加强提升教育品质的建设项目;实施洪都中医院红谷滩院区、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部大楼、南昌第三医院朝阳院区等一批提升医疗水平的建设项目;推进西湖市民文化广场、南昌新少年宫、南昌城市雕塑园、南昌群众艺术馆、江西名人园、赣江市民公园三期等一批文化事业项目。
编制好“十二五”规划,是南昌市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把握山江湖时代、低碳时代、地铁时代发展机遇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描绘今后五年乃至相当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蓝图的一项基础工作。南昌市将按照“协调、创新、绿色、共享”的原则,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国家战略的东风,采取“开放、开发”的方式,建立规划工作体系,规划未来发展重点,超前谋划重大产业,认真提出重点项目,切实增强规划的科学性、针对性、可行性。
(2009年11月1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