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调离子洲,担任地区农业局长期间,曾两次跟随榆林地委和行署的主要领导回到子洲县检查工作。那时的子洲变化也不大,各方面仍然处于困难状况。由于1998年裴家湾农民因负担问题状告乡政府一事,陕西省委常委栗战书连续两年联系子洲县。县委书记也是由省里派来的一名地委副书记兼任。因而,省、地、县把维护稳定作为子洲的头等大事来抓,但经济发展依然徘徊在一个低水平上。2008年7月初,我们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三农”工作组一行4人,到子洲县调研新农村建设情况,受到了县上几套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热情接待。县委雒凤祥书记全程陪同,亲自为我们介绍情况。在两天的活动中,既看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业绩,又看了城镇建设的成就。子洲县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巨大变化,使我一直处于激动之中。这里是我曾经流过汗、出过力的地方,本来就走到每一个地方都有种亲切感,再看到县城越来越美丽,农民越来越富裕,到处是一派快速发展的新气象,怎能不令人高兴呢?根据当时的了解,全县有三个最明显的变化:
一是工业以能源开发为重点,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自从全市油田资源统一归延长石油集团总公司管理开发后,子洲境内加大了钻采力度,全县油井达到近600口,年产原油稳定在4万吨左右。每年可给财政创收4000多万元,县财政因此一举翻身。天然气的开发利用也效益可观。再加上,苗家坪工业园区的建立,涌现出了西北最大的豆制品加工企业“三丰油脂公司”,以及年可创税、利1.5亿元的“永盛煤业”等一批民营企业,使县域经济总量迅猛增长。
二是农业生产除抓薯、豆、羊主导产业和黄芪、小杂粮、蓖麻、大棚菜等特色产业外,着重利用市上的扶南资金,资助发展了一批马铃薯、豆类、黄芪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同时在养殖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现场参观了由高坪一户农民在苗家坪地盘上办起的现代化大型养鸡场、马蹄沟种猪场和獭兔场。三川口镇高墕村党支书曹毅正带领村民建设一个千头养猪场,还有千家万户喂养的白绒山羊和小尾寒羊等等。这些产业,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三是县城建设成效显著。2006年,县上抓住青银高速公路在子洲境内建设的机遇,投资启动了移河工程,回填了临近县城的旧河道,整理出100多亩城建用地,把城区范围扩大到6平方公里。一条宽35米,长4.2公里的“大理路”贯通县城东西,煞是美观。城区已初步形成了3横12纵的框架格局,特别是“祥和农贸市场”人头攒动,购销两旺,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国家建设项目带动和省、市的支持等外部因素外,与这一届子洲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的坚强有力和团结务实分不开的。当然,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展现聪明才智,同心同德,敢闯敢干,更是改变面貌的原动力和主力军。在子洲县调研回来后,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除了外部环境和条件的不同外,我任县长时,同现在子洲县的领导在主观上还有哪些差距呢?一时没有个明确的答案。
2009年,《榆林日报》转载了《当代陕西》上一篇由欣然采写的文章,标题是《解析县域经济的‘子洲现象’》。什么是“子洲现象”呢?我反复阅读后才明白,原来是指子洲县自2007年开始突然加速发展,连续两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十佳县”。经济综合实力也从2006年全省倒数第十二位,一跃而为第三十三位。这种情况的出现,在省内还是第一次。在陕西省县域经济工作会上,省上有关部门把子洲的变化作为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他们认为,子洲这种“穷县领跑”的现象,代表了一些贫困县加快发展的总体态势,也表明了全省县域经济发展逐步进入“强县增总量,弱县加速度”的佳境。此后,媒体便把这一“穷县领跑”的典型称为“子洲现象”。弄清楚这一概念后,再次钩起了我的沉思,经过认真地思索,我从“子洲现象”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即最关键的是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并且得到了较为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原来“稳定压倒一切”的指导思想和就稳定抓稳定的做法,不如“发展是第一要务”和“以发展促稳定”的思路更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子洲县委、县政府的主要精力疲于应付各类矛盾纠纷,根本没有精力去抓经济建设工作。这在我任县长期间“应对信访”的一系列事例中足以得到证实。领导经常处于被动状态,随时都有一些节外生枝的事件发生,搞得人心不稳。现在,领导班子着力于经济发展,县上财力增加,农民生活得到改善,使干部群众看到了希望,万众一心谋发展,一些矛盾和纠纷随之减少了,社会也自然趋于稳定了。
启示之二,原来以为,子洲县虽然煤、气、油、盐各类资源都有,但样样成不了气候,工业生产很难发展。2005年以来,子洲县及时调整了县域经济思路和经济结构,扭转了“资源小县开发无利”的认识。以“地上富民,地下富县,首重工业,开发能源”的指导思想,加大了对油、气资源的开发力度,结果虽然“广种薄收”,还是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13.84亿元,是2005年的两倍多。特别是县财政收入突破1亿元大关,是2005年的三倍还多。2007年,子洲获得全省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十佳县”第一,2008年仍位列第六名。这种突飞猛进的增长速度,在全省都是罕见的。
启示之三,原来以为,子洲县基本农田有些基础,只是在种植业方面条件较好;又因人多地少,大力发展养殖业条件较差;加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值和产量极不稳定,因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现在,子洲县规模化养殖业发展很快,特别是在国有企业陆续关停的情况下,以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的非公有经济异军突起,成为增加县域经济总量的一支生力军,为农民脱贫致富闯出了一条新路子。再加上种植业增加了科技含量,尤其是旱作农业和特色产业更是取得了明显的效益,使农民的钱袋子很快鼓了起来。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3186元,较上年增长50.5%,在脱贫的道路上开始迅跑。
启示之四,原来子洲县城受地形的限制,加之投资也跟不上,城建发展缓慢。记得1995年,时任榆林行署专员的马铁山第一次来子洲县,同我相跟着在城里转了一圈后说,还是像个小集镇。现在,县委、县政府把县城建设提高到城镇带动战略的高度,精心策划,巧抓机遇,采取了多种筹集资金的办法,使县城逐渐有了小城市的味道。2009年,又进行了亮化、绿化和净化建设,让昔日的双湖峪镇旧貌换新颜,吸引了更多的外地企业和农民来这里投资创业。
总之,子洲县正在实现着由求生存到快速发展的重要转折,已经呈现出人气兴旺、和谐稳定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同时,也再一次雄辩地证明,子洲县的干部群众有智慧、有气魄、有干劲、有能力改变本县的面貌。当然,这些变化也是在前几届领导班子连续不断地抓稳定、搞建设的基础上取得的,其中自然包含着我们的努力和贡献。所以,我为子洲的巨大变化而特别兴奋,十分自豪!那些说子洲县“贫穷而复杂”的怪论和民间关于子洲的段子,也该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了。最近,在“榆林新闻”电视节目里看到子洲县又同一家外地企业签订了液化天然气的项目合同,这将会促进子洲县的经济更快地发展。我坚信,一个更加美丽、富裕、和谐、文明的新子洲,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出现。我衷心地祝愿:子洲的明天更加美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