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印象较深的几件事

印象较深的几件事

时间:2023-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地委“三讲”办公室的统一安排,农业局领导班子和种子公司也列入第一批“三讲”教育活动,其余4个县级事业单位将在第二批进行。主要是针对存在问题,研究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的规章制度,强化监督和约束机制,促进“三讲”教育的经常化和制度化。同时,结合全年的工作任务,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使“三讲”教育推动当前工作。

(一)“三讲”教育进展顺利。

中共中央(1998)17号文件,在分析了全国党政干部队伍的现状后,就提出全党一定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同时要求从中央到地方党政机关,都要对党员领导干部开展一次“三讲”学习教育活动。紧接着,在中央国家机关率先开始有步骤地进行。在此基础上,1999年又集中在各省、市、自治区党政机关开展了这一教育活动。2000年3月20日,榆林地委召开第一批县(市)和地级部门“三讲”教育动员大会,时任地委书记的马铁山和省委赴榆林“三讲”巡视组长都讲了话。按照地委“三讲”办公室的统一安排,农业局领导班子和种子公司也列入第一批“三讲”教育活动,其余4个县级事业单位将在第二批进行。地委要求,要把“三讲”教育作为全年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按照中央要求,以整风的精神认真搞好县级“三讲”教育,切实解决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推进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22日,榆林地委派驻我局的“三讲”教育巡视组来到局里,开始前期准备工作。担任组长的是清涧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增廷,还有清涧县一名年轻干部和行署办公室一名科级干部。经过同巡视组一起研究确定,我局这次教育活动计划从3月下旬开始至5月底结束,共计两个月的时间。3月27日,农业局召开了机关和种子公司全体人员以及局属各事业单位科级以上干部参加的动员大会。首先,我在讲话中,着重从“三讲”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导思想和要达到的目的、原则和要求、进度和步骤以及加强组织领导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动员。接着,“三讲”巡视组长张增廷也讲了话。最后,由局“三讲”教育办公室具体安排了各个阶段的时间要求以及第一阶段的学习内容。整个教育活动分为4个阶段:思想发动、学习提高阶段安排15天;自我剖析、听取意见阶段25天;交流思想、开展批评阶段10天;认真整改、巩固成果阶段10天。

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学习“三讲”教育规定的必读文件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部分内容。同时,要求记学习笔记,写心得体会,以提高对“三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自觉性。这一段,我在不耽误局里工作的同时,尽量挤出时间比较认真地阅读了重要文件和领袖原著,并且摘抄了笔记,超额完成了所规定的文章篇幅和笔记字数要求。

第二阶段是重点,要求我和4位副局长及种子公司经理,都要认真回顾、剖析1992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自己在党性、党风方面的突出问题。4月中旬,召开了民主生活会,由6名县级领导干部检讨、剖析自己的问题。我们在学习理论、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认真准备了“自我剖析材料”,并打印发给与会全体人员。我首先带头剖析在党性、党风方面的问题。主要检讨了五点:一是对社会主义信念有时不够坚定,在政治上见事迟、不敏感。除了在地、县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不理解的问题,着重检查了1999年国内、外三大政治斗争中的态度,即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台湾李登辉抛出的“两国论”以及全国性的批判以至取缔邪教组织“法轮功”的认识。这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统一要求,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地分清是非。二是在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具体工作中,一手硬,一手软。对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般都认识明确,抓得有力。主要问题是对两个基本点,即对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认识不到位,工作中有偏差。三是在工作中有时不注意充分发扬民主。四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有时不强。五是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作风方面不够严谨。然后,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思想根源,就是学习理论少,而且不能联系思想实际,以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因而党的观念淡薄,缺乏党性锻炼,在改革开放面前放松了主观世界的改造。最后,提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即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定信念,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严格遵守法规和党的纪律;切实改进作风,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我检讨以后,其他5位领导也认真全面地剖析了自己的问题,态度是诚恳的,对问题的认识都有所提高。

第三阶段是交流思想、开展互相批评。由参加会的全体干部职工和各单位负责人对每位领导干部在自我剖析的基础上进行评议。“三讲”教育巡视组也在会上反馈了干部群众的意见,最后进行了测评。我们6位领导干部的优秀和优良票都占绝大多数,全部达到了要求标准。

第四阶段是认真整改,巩固成果。主要是针对存在问题,研究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的规章制度,强化监督和约束机制,促进“三讲”教育的经常化和制度化。同时,结合全年的工作任务,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使“三讲”教育推动当前工作。

在6月至7月份进行的下属4个县级单位“三讲”教育中,地委不另派巡视组了,完全由农业局党组直接领导,我和4个分管副局长都参加指导了这一教育活动。总体说大都进展顺利,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只是在农科所有一位领导在测评中,票数少一些,最后做了些引导工作,也算过了关。

总之,通过“三讲”教育,对每一位县级领导干部都有所触动,并且提高了思想认识,纠正了错误,改进了作风。使大家都能更加自觉地坚持学习,关心政治,发扬民主,搞好团结,为改进各单位的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农校“校庆”、“申重”成功。

榆林农业学校的前身是“陕北共立工业学校”,创建于1928年4月,建国后更名为“陕西省立榆林工业技术学校”,直属省工业厅。1953年4月学校改办农业学科,更名为“陕西省榆林农业学校”,隶属省农业厅,后交由地区农业局管理。70年来,农校为国家培养了7640多名工、农业技术人才,毕业生遍布省内、外,有许多人已成为国家优秀的科技人才,也有不少人成为政绩卓著的领导干部。80年代以后,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83年和1984年在全省农业学校毕业生统考中,先后获得了第一名和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近年来,学校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实行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办学方向,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为了总结办学经验,展示70年来的教学成果,激励广大师生进一步奋发努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榆林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早在1997年初,榆林农校就决定于1998年4月举办一次较大规模的“校庆”活动,并得到了榆林行署和省农业厅领导的批准和支持。与此同时,组建了“校庆”筹备组织机构,在指导委员会中,行署副专员贾建文为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是省农业厅副厅长周勇才和时任地区农业局长的高振年。筹备委员会中,高振年局长担任主任委员,农校校长和党委书记为副主任委员。“筹委会”下设办公室,并抽调60多名教职工分别在11个小组中开始了积极的筹备工作。我于1997年后半年在农业局上任后,除了集中主要精力抓局里各项工作外,先后两次以“筹委会”主任的身份听取了农校“校庆”准备情况的汇报,并研究决定了“校庆”的有关事项。

4月28日上午,榆林农校建校70周年校庆正式开幕。参加这次开幕式大会的领导有省农业厅长史志诚,榆林地委副书记卢智德和行署副专员李涛。有来自省内、外的校友1200多人,榆林农业及教育系统各单位的负责人以及农校师生共计2300多人。会议在鸣放礼炮70响、铜管乐合奏《国歌》和《农校校歌》声中开始,然后由校长马宏讲话,介绍了农校几十年来在教学、科研、生产等方面的成果,特别着重汇报了进入80年代,学校围绕改革开放搞好教学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和校园建设的进展情况;同时提出了学校今后的远景规划和一两年内力争建成全省重点中等专业学校的设想。接着,由省、地领导、校友、教师和学生代表分别讲话。宣读了省、地各有关部门和领导同志的贺电、贺信以及赞助单位和个人的名单。最后,观看了学校的大型团体操《奔向新世纪》的表演。那天,天公不作美,开始刮风,后来下起了小雨,但丝毫没有影响参加会议人员高昂的情绪,坚持看完了精彩的演出。大会结束后,分批参观了农校的“校史馆”和“教学成果展览馆”。下午,组织了学术交流会,由做出显著成绩的校友史志诚、李镇江、高凤宏、高立荣作了学术报告。晚上,观看了大型歌舞史诗《农校颂》专场文艺晚会。由于准备充分,演出赢得了较好的赞誉。

第二天上午,先举行了为农校老校长姬伯雄在校园的纪念碑揭碑仪式。然后,是校友事迹报告会、校友代表座谈会、校友分班级或专业聚会等一系列的活动。

第三天上午在学校礼堂举行闭幕式。首先由我讲话,对这次“校庆”活动给予高度评价,并对学校师生和广大校友分别提出了深切的希望。这次讲话,因我在前一天作了认真地准备,讲的过程中多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受到了全体与会人员的交口称赞。对我来说,以前在县上开会讲话,由于紧密结合实际不说空话,讲大家最关切的问题,自然能得到好评。这一年的秋季,我去靖边下乡,在宾馆的院子,一位当地干部突然握住我的手热情地问:“你是地区农业局张局长吧?”“是的”,他说:“我是在农校‘校庆’会上听你讲话认识你的,那天你讲得特别好,说到了我们校友们的心里了!”又有一次,见到原地委宣传部副部长、讲师团长退休后又担任榆林黄土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崔月德,他也称赞我在农校那次讲话是成功的。大会最后颁发了《校庆荣誉证书》,并由农校党委书记马振翎致闭幕词,为这次70年校庆活动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就从1997年农校积极筹备“校庆”活动开始,学校同时决定在本世纪末建成省部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根据这一目标,学校紧紧围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农村经济急需的应用人才这个教育中心,坚持“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面向区域”的办学宗旨,从“抓质量、严管理”入手,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拓宽专业和生源渠道。经过近3年的艰苦奋斗,使学校在办学综合实力、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以及校园设施等方面,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1997年,农校被地区农业局评为“先进单位”;98年又被地委、行署命名为地区级“文明校园”;99年学校党委被地直机关党委评为“先进党委”。1998年的下半年,农校开始了自评工作,首先成立了“申报省部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自评领导小组”,由我担任组长,学校校长和书记为副组长。领导小组认真学习了陕教职(1999)69号文件及评估指标体系,明确了认识,在掌握了各项评估指标内涵和评等标准以及评分办法的基础上,将54个级别指标分到各科室进行自评,并整理汇总评估材料,最后交由领导小组会议逐项评估打分,得出结论。尔后,学校向地区农业局《报请审批我校办学水平自评结果的报告》,得到批复后,又于1999年12月15日正式向陕西省教育委员会呈上《关于参加办学水平评估的申请报告》。学校边自评,边注重了整改,以迎接省上的验收考核。

2000年6月,陕西省教育委员会派来验收小组,对农校的办学水平各项指标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复评验收,并于2001年1月,正式批准为陕西省重点中等专业学校。

“省重”申报成功后,农校并没有满足已取得的成绩,不骄不躁,再接再厉,又开始了创建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的新征程。经过几年的努力奋斗,于2005年1月,又被“国家教委”正式批准为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近几年,农校根据学农业生源逐年减少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拓宽思路,扩大专业,为榆林建设能源化工基地培养了一大批电力、化工以及文艺、体育等方面的专业人才。2009年,又增挂了“榆林理工学校”的牌子,成为一所培养各方面人才的多功能专业学校,使学校的发展又迈出了新的步伐。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所独具特色的中等专业学校,必将为榆林“两基地一中心”的建设,为尽快实现全国经济强市、西部文化大市、塞上生态名市的三大目标,作出更加卓越的贡献来。

(三)健全“农科所”领导班子。

在农业局十几个下属单位中,有三个单位的领导班子不够健全。其中园艺站因站长高贵生提拔为副局长,由一名副站长主持工作。这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因为是科级单位,局党组即可研究任命。农技中心主任刚刚配上,缺一名书记,有一位副书记已接近退休年龄,暂时还不影响正常工作。存在问题的是农科所,自从原农业局副局长兼农科所长刘克威退休后,一直未配所长,所里的工作由韩书记主持。他曾担任过绥德县人民武装部长,同时兼任县委常委。自转业分配到地区农科所任书记以来,一直不安心,曾多次向组织部门提出想去地区哪个行政部门任职。由于不安心,便没有更多心思去考虑所里的工作,加上他又不熟悉农业科研业务,开展工作也确实有些困难。另有三名副职都年近六旬,因而领导班子缺乏朝气,工作处于半瘫痪状态,单位面貌和职工的精神状态一天不如一天。加之,农科所的经费严重不足,原来出卖地皮收入120多万元也不知花到哪里了,科研经费仅靠个人争取来多少算多少,谁争取来便由谁支配,而所里的债权债务累积10多年却清理不了。另外,还有50多名职工抢占单位土地乱修建不能制止,成为一个典型的“无人干事、无能办事、无心做事”的三无单位。

1999年3月,省农业厅胡小平副厅长来榆林检查工作,提出要看一下农科所,局里前一天就给韩书记电话通知了。第二天上午,我偕同胡厅长乘车到了农科所,院内不仅杂草丛生,要命的是所有房子竟然找不到一名工作人员。一个单位连个照门的也不留,也太让人难堪了。后来,又经电话联系才知道,韩书记和几名工作人员在家属区等我们,并且在附近指了两块地,就算试验示范田,也没有什么好看头。胡厅长检查后,明显地表示很不满意。俗话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里的“和尚”竟然连钟也不想撞了。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1998年5月以后,农科所的职工竟然连财政已拨到账户的工资也领不上了,原因是领导之间扯皮,在取款支票上没有所领导签章而银行拒付。到底该由哪位领导盖章呢?分管财务的副所长认为既然书记主持所里的全面工作,就应盖书记的印章,而书记却说他不是行政领导不能盖章。因此,职工已有两三个月领不上工资,怨气很大。所里几位领导都管不了,职工们多次向地区科技局和农业局反映,并声言局里如果再不管,就直接去找地委书记和行署专员告状。得知此事后,我没敢怠慢,当即同局里其他几位领导商量,当务之急是先把职工的工资问题解决了,然后再向地委汇报领导班子问题。于是,我首先分别找来农科所的韩书记和分管财务的高副所长谈话,反复做工作,让他们不要扯皮了,不然酿成大的事故,大家都要承担责任。结果,这两位只想当官不愿负责的人还是不听劝说。个别做工作不通,又于8月6日召集农科所全体领导和财会人员来局里,专题讨论解决发工资的问题。在会上,韩书记和管财务的高副所长仍然固执己见,谁也不肯退让一步。我对他俩这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另一位副所长吕秉厚在发言中焦急地说:“我是分管科研业务的,如果可以的话,把我的章盖上。不然,不仅职工有意见,我们自己的生活也成问题了。”我听以后急忙表态:“可以,就把吕所长的印章盖上。请财务人员给银行解释一下,就说这是经过农业局批准的。”就这样,一场即将要爆发的大问题得以解决,农科所职工的情绪暂时安定下来了。

发工资的问题虽然得到了解决,但这仅仅是权宜之计。况且,一个单位的职能并不只是给职工发工资,而是要开展业务,完成工作任务。然而,靠农科所现有的领导班子能行吗?显然是不行的。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尽快调整充实领导班子,特别是要首先选好领班人。于是,我就找地委书记马铁山,汇报农科所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领导班子的紧迫性,而后又同地委组织部的负责同志,交换了配备农科所领导具体人选的意见。地委马书记对此事高度重视,督促组织部很快拿出具体方案,提交地委常委会讨论。接下来,农业局协同组织部考察、筛选了3名对象,即由高贵生副局长兼任所长之职,农业局政秘科的刘春应和油料开发办的刘云厚提拔为副所长。报请地委批准后,于1999年7月14日,由行署副专员刘培仓带着我和高贵生等3名新任领导去农科所宣布新的领导班子。在我主持的全所副科级以上干部的会议上,先由农业局政秘科的李耀辉同志宣读了地委组织部的任命文件;然后让高贵生等3名新领导表态发言;最后刘专员讲话。他对农科所新、旧领导同志,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和具体的要求。我在主持会议的结束语中,送了他们16个字:“同心同德,重塑形象,艰苦努力,再创辉煌!”因为,农科所自1958年建立以来,上世纪70年代前后,在“两杂两薯”、“两法种田”的推广和低产田改造等方面,为全区农业做出过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推广“沙杂15号”洋芋上,为解决全区农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进入90年代中期,这所有着100多人的农业科研机构,出现了由兴转衰的演变,特别是1995年以后这里的班子、摊子和人心处于“三散”状态,因而我们希望新的领导班子重振旗鼓,再创佳绩。

高贵生,榆阳区红石桥人,西北农学院果树专业毕业,职称为推广研究员。他在任地区园艺站长时,工作出色、成绩显著,多次受到省、地的表彰奖励,并成为陕西省劳动模范和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而后被提拔为农业局副局长。

在以高贵生为一把手的新的农科所领导班子走马上任后,以改革为动力,市场为导向,把发展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生产作为神圣使命,确定了“以科研开发强所,以科技推广富民”的指导思想,并且积极强化对马铃薯、小杂粮、瓜菜、杂果四大优势产业的开发与研究。经过近10年的努力,做出了骄人的业绩。2004年以来,农科所受到省、市表彰奖励36次。特别是在马铃薯脱毒技术研究与产业开发方面,建成了脱毒马铃薯技术推广体系。2008年,他们又重点实施了马铃薯“百、千、万”高产创建活动,创出了全国万亩、千亩、百亩单产最高纪录,甚至超过了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通报表彰,省农业厅批准榆林市农科所为“陕西省马铃薯良种繁育中心”,并确定为“陕西省科技创新马铃薯产业体系牵头单位”,所长高贵生被聘为首席专家。与此同时,他们在杂粮综合研究、瓜菜新技术研究与推广、名优杂果集成栽培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成绩,赢得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2008年,他们成功地举办了“榆林市农科所建所五十周年科研成就展”,促成了2009年7月下旬“全国马铃薯大会”在榆林的召开,进一步提升了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几年来,农科所自身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建成面积为6600平米的新办公楼,极大地改善了单位的办公条件。除此,还为职工修建住宅楼3栋108套。与10年前的状况相比,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顾农科所走过的路,高贵生付出了很大的心血。他刚到农科所上任时,单位账户上仅有3000元经费,正常的办公都难以维持,只得向农业局借款1万元,才迈开了艰苦奋斗的步伐。经过了一段熟悉了解后,高贵生首先大胆地改革了人事管理制度。把全所人员分为离休和退休人员、提前离岗职工、创收职工、在岗职工和待岗职工5个类别,并分别制定办法,分层次管理。对在岗的各科、室人员进行定岗定员,推行聘用制。这一项改革措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特别是那些提前离岗和待岗的职工,意见极大。在这种情况下,我去农科所参加了全体职工大会,明确表态,给了他极大的支持。接着,他又打破论资排辈格局,将那些学识好、能吃苦、公信力高的科技人员提拔为中层领导,我们局党组也及时研究批复,全力支持他的改革方案。现在,农科所正处在人气和事业“两旺”时期。但是,他们并不以此居功自傲,坚持已形成的创业和创新精神,计划2——3年内,投资1.2亿元建成占地面积2000余亩,集科研、示范、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科技示范园,向着全国有名、全省一流的农业科研单位的目标前进。

总之,高贵生在10年中始终能艰苦奋斗,身体力行。在改革最艰难的时候他顶着压力,矢志不渝地坚持下去。在经费最紧缺时,他带头不用公车,骑摩托车或挤公共车上下班。领导班子里有人告他的状,被地区纪检委立案调查,最终以过硬的作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2006年马铃薯项目报省科技成果奖时,高贵生主动把项目主持人让给所内另一位技术骨干,仅此就错过了10万元的奖金和评选“国管专家”的机会。以上这一切充分证明,市农科所的领导班子是一个坚强有力、勇于创新的团队,高贵生是一位事业心极强又廉洁奉公的好所长和科研带头人。同时,也说明我们知人善任,为建设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给地委推荐了一名特别杰出的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