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扎根于民间并广泛流传于吉安各县市区的民间故事精粹选本《庐陵时闻》第二辑、第三辑历时两年多的搜集、整理,终于杀青付印了。作为这套丛书的编者,内心充溢着多年期盼终成正果的愉悦。呈现在大家面前的第二辑、即将出版的第三辑《庐陵时闻》与之前已出版的第一辑《庐陵时闻》合在一起,颇觉厚重,厚重的不光是这套丛书的内容、字数,更在于它承载的使命和责任——珍贵的地域民间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
庐陵这方温润的土地,自古耕读传家、农商并举、崇文尚德,积淀出厚重的人文底蕴。富有艺术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庐陵先民在工作生活之余,演绎了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而民间故事,就是吉安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吉安,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浩如烟海,灿若星河。这些民间故事经常在炊烟袅袅、鸟语花香的古村中飞扬,在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市井小巷里传颂。大凡我们这些生于古村、长年生活在城市丛林的人,对这些民间故事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在科技非常发达、人心异常浮躁、神话日益淡去的年代,我们历经红尘的挣扎,常常感怀乡间的悠然与宁静、乡民的善良与纯朴、先贤的智慧与正气,希冀能在青林霜日、白水秋风中静听时闻,走进庐陵先民的内心世界,窥视渐去渐远的历史尘烟。
庐陵时闻,是一部流动的历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生命文化,是吉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弥足珍贵的组成部分。它以人为主体,依靠人的记忆、人的口述而代代相续,它将那些永恒、深邃的人情事理融入到日常工作生活的小事件中,以一种直白的、淳朴的方式,把深奥的人生哲理诠释得浅显生动,传递到每一个人的行为准则中,体现了庐陵人的智慧、生存法则和精神气度,既是先民们道德教化的活教材,又是当今群众易于接受、喜爱的娱乐方式之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受到严重冲击,吉安民间故事的传承也同样不能独善其身。一方面,部分古村落、古建筑、古遗址以及风景名胜区的整体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许多民风民俗正在迅速变淡或走向消亡;另一方面,民间故事传承人大多生活在农村,习惯于农耕文明的生活方式,且年事已高,一旦口传心授的民间故事讲述人消失,就容易造成故事源的缺失。更为致命的是,由于当代社会生产方式的巨大改变和生活形态多样性选择,农村中许多年青人外出务工,讲故事和听故事不再是人们工作之余的主要文化娱乐活动,民间故事正在逐渐远离大众。可见,加快对优秀民间故事的挖掘、保护已迫在眉睫。
记录、出版民间故事书,使民间故事由脆弱的口头传播转到能流传久远的书面文集,是民间故事从原始的第一生命进化到永恒的第二生命质的飞跃。因此,在编选《庐陵时闻》的过程中,我们尽量站在今天的高度,对它们在批评中有选择地继承,留下其仍具有现实意义的精华,网滤掉过时的杂质,在生动感人、通俗易懂、幽默趣味上下足功夫,扬正气挞歪风、歌善良抑丑陋、颂勤劳贬懒惰,提倡亲和、弘扬智慧,做到既能传承优秀的庐陵文化,又能让多层次的读者雅俗共赏。在雅和俗的结合点上,所选的故事贯穿了三个并重,即名人的高雅故事与普通人的趣闻轶事并重,故事的优美生动性与文化常识并重,历史史料性与民间传说性并重,肯定的就是端端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做事、快快乐乐生活的为人处事原则。从宽泛的文化层面来看,这恰恰与吉安城市精神:崇文、正气、开放、图强相吻合。可以说,这些庐陵故事就是吉安城市精神的最好注释。
保留地域文化的特征,在故事的讲述中尽量使用民间口语的文字、语气和腔调,保持俚言俗语的原汁原味,保持故事形象生动活泼、情节优美曲折,让读者能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一方水土一种人文环境的风味,这是《庐陵时闻》丛书一个颇为突出的特色。如选编的解缙的故事中,“竹篮提笋母抱儿,稻草绑秧父捆子”、“水中蛤蟆穿绿衣,锅里虾公着红袍”等对子、话语,幽默机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能真切地触摸到悠悠人文气息的光芒。另外,丛书相当篇章讲述吉安历代名人的故事以及吉安一些姓氏家族的传说,篇目的作者没有因为是故事、传说就脱离真实轨迹而放任编撰,多是以严谨的态度,遵循全面搜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的原则,反映当时的风土人情,尤其是一些姓氏家族在吉安的变迁、一些乡规民俗在吉安的演变,记述都相当明晰、精准,如吉安陈姓开祖、衍生情况、吉安堂鼓设置的由来以及吉安农村讨亲嫁女对轿对的习俗等等,读来饶有意趣。
在吉安,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是很难用准确的数字来统计的,本丛书收录的只是浩瀚如海、俯拾即是的吉安民间故事中的几朵浪花,远不能反映吉安民间故事的整体全貌,要做到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还任重道远,但我们毕竟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值得一提的是,之所以能够编选出版《庐陵时闻》这套丛书,与刘宗彬、李梦星、黄年凤、林辉等众多庐陵才俊的辛勤工作和巨大付出分不开。这些文稿的作者都是研究庐陵文化的专家、精英,一直致力于庐陵文化的传承、弘扬。多年来,他们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小巷胡同,跋山涉水,栉风沐雨,追本穷源,殚思竭虑,将蕴藏在民间百姓中的这些口头传闻轶事记录下来,转化成文字,这就为《庐陵时闻》得以成书付梓奠定了基础。此外,李梦星等同志还为丛书提供了许多照片、图画,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