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混迹了三年,怎么说也算是半个上海人了,可是心性喜好平静的我却不愿四处奔波游荡,只求偏安于学校一隅,也许是没有感受到国际化大都市气氛的缘故吧。但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的精髓与特色,这是一个学中文的学生所不能不了解的重要因素,生活可以没有激情而自寻其乐,却不能糊里糊涂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因此豫园就成为我常常涉足的地方。此番正值国庆长假,有一好友从湖南专程赶来上海领略大城市的风范,我首先想到的毫无疑问便是豫园了。
豫园是具有4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典园林,集明清两代园林艺术于一身,现在也成了现代化的购物商城。明代四川布政使潘允端建此园是供其父亲安享晚年所用,以达“愉悦双亲,颐养天年”之目的,因古时“愉”与“豫”通用,故取名“豫园”。这已经数不清是第几次到这座富家园林了,但每次来都有一些不同的感受。上海人起床的确太晚,我们十点多到达的时候已接近午饭时间,街上也只是三三两两地走着几个生意人与外地游客,直到逛了一个多小时之后才发现人群涌来。豫园虽不大,却有它独特的魅力,熙熙攘攘的门市之内居然还藏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古代园林,喜欢逛街的女士们一定不容易注意到它的存在。
门票又涨了五元,记不清是第几次提价了,但园中的景色还是常来常新。首先是外园,亭台水榭的环境让人感受到古代富翁的悠闲与洒脱。红色的荷包鲤鱼欢快地吐着水花,目视着每一个从它们身边经过的游客,日复一日,不同肤色、头发、声音的人们都曾经在它们的眼睛里留下过一丝痕迹,而它们也把自己映在了世界各地的展览相片中。楼还是那些楼,随着岁月的流逝,每一根木头都在不断老化,然而老而弥坚这个词用在它们身上或许是最适合不过了,由于木头散发出的幽香,更是引来了异乡游客惊异的目光。玉华堂前临水而立的三座石峰很是精巧,中间一座便是与苏州留园的“瑞云峰”、杭州花圃的“皱云峰”合称为江南园林三大名石的“玉玲珑”,石身玲珑剔透,外表狂放不羁,与身旁缓缓流过的溪水相映成趣。漫步在这样一个满处是宝的园子里怎能不心旷神怡呢?玉玲珑的南边便是内园,内园自成一体,假山、溪流、厅堂各具特色,一应俱全。当然最能吸引眼球的莫过于古戏台,一个小小的戏台承载了从建园至今在此演出的节目,这不,今天又举行了承德避暑山庄的宣传歌舞。明清时期的艺术到现在仍能为民所用,造福于民,虽说不上是什么罕事,却也有些不可思议。我们站在前辈曾经站过的地方,聆听着嘹亮的北方民歌,物是人非,台是曲异,如果时光倒流五百年,或许自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在此居住、休憩。
瞻仰古迹已罢,接下来就需要为肚子里的细胞服务一番了。豫园的小吃名闻遐迩,同学早就说要吃遍全上海的特色名点,看来今日终于可以一偿夙愿了。不过在此之前,先要解决好座位问题,一小时前空空荡荡的小吃城现在人满为患,四处搜寻位置成了每个顾客的首要任务,甚至有的人干脆站着就餐,那种无奈的神情与香味四溢的美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不得不考虑先找到一个落脚之处,否则就要体验一回“站客”的滋味了。好不容易等到一家三口吃完,已经备尝等待之焦急的我们便立刻落座,刚一会儿就有一对青年男女跑来与我们“分享”同一张餐桌,我们无言以对,只得欣然应允。
小吃的包装精致美艳,香气飘来足以让人流涎三尺而不自知,但它的价格实在不敢恭维。我们各自挑了几个小点心,要了两杯饮料,结果一张百元大卡就只剩下了三分之一。回到座位时,那两个高中生模样的年轻人已接近用餐尾声,显然他们并不愿在如此拥挤的环境中多呆片刻。待坐下来细细品尝,全然没有了找位子时的焦急与排队买卡的烦恼,一根春卷下肚已是疲虑尽消,旁边来往的人群已无法吸引我同情的目光。虽然我没有女生那么熟知小吃,但对于美味小食依然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与品味之感受。
人群还在不断逼近,我们一刻也不愿久留,尽管美食尚未完全消化。不过这个问题可以在街上的小店得到解决,女生一向喜欢逛街,而男生一般都是外行,“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反正都是逛街,能把肚子里的食物消化掉就行。上海人做生意的本领实在是高,我们本来看上了两个装饰得很精致的小袋子,但价钱总是有点高得离谱,老板又不肯让步,我们不得不忍痛割爱将它们放回篮中。有时我以为可能用假意离开这种方式来引得老板的回心转意,可这种在南昌屡试不爽的“绝技”几乎在上海毫无市场可言,看来当外行就只有看热闹的份了。
“梵音阁下眠三日,要看缭天吐白虹”,这是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赞美豫园玉玲珑的诗句。同时这也可以扩展到整个豫园商城的范围,除了观赏清幽秀丽的古迹,还要用心体验现代的商业文明,如果在这样一种古今结合的氛围之中无忧无虑地呆上三天,那么上海的精髓将轻而易举地收入囊中。
(收入《当代散文精选》,中国和平出版社,2004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