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文化建设,重在培育特色,贵在鲜活多样。榆家梁煤矿在这方面动了不少脑筋。
这不,在号称全矿辅助运输“大动脉”的车队里,就流传着编外雷锋团的故事。
这天,车队修理厂里,秦宪斌正和几个工友忙碌地为刚升井的一辆故障车做“治疗”,秦宪斌是车队里一名应急车司机,也是矿里“编外雷锋团”的成员。
炎热的夏天让紧紧扎在老秦脖子上的毛巾显得很不协调,看着他来回在车里车外查询故障的身影,让人不由得想起他们班组墙上那几幅显眼的雷锋头像,这是他们“编外雷锋团”的形象大使,向人们传达的,就是一种细微的、执着、周到的服务精神……
老秦所在的车队负责着榆家梁的运输任务,安全、标准、畅通是最起码的工作要求,要做好这些工作离不开日常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工作,而在这一过程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日常班组文化建设。可车队人员变动快、年龄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于班组文化建设是一个难题。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2012年以来,榆家梁煤矿车队积极探索班组文化建设道路,针对服务性强的特点和车队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雷锋车队”的建设口号,并根据雷锋精神的不同内涵,结合车队四个班组的工作任务,推出了规范班组、勤劳班组、奉献班组、高效班组的建设目标,以雷锋为文化形象,引领员工向雷锋学习,提升自己,爱岗敬业,安全驾驶,争创行业标兵。至此,矿里的“编外雷锋团”正式成立了。
榆家梁矿车队的党支部书记张斌武介绍说,之所以将雷锋作为文化形象大使,提出了“雷锋车队”的建设口号是因为对于任何文化层次和年龄段的人来说,雷锋的形象和精神都是比较熟悉的,而车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为矿里服务。雷锋和他们一样是一名普通的司机,但是在普通服务岗位上却做出了不凡的贡献。他们就是想通过雷锋这样的形象引导车队的员工向雷锋学习,做好服务工作。
“编外雷锋团”成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需要进行“团部”建设。为使“编外雷锋团”尽早步入正轨,车队首先对所有内业资料进行了标准化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对所有的内业资料用雷锋图案进行统一封面、统一图标,目的是为了从视觉上让员工时刻对雷锋形象加深认识,时刻铭记自己是雷锋车队的一员。
为了让雷锋的精神真正固化于每一名员工心中,车队又多次组织了新时代雷锋精神的讲解、学习、讨论等活动,帮助员工尽快融入到“编外雷锋团”的角色中。
良好的执行力是推进“编外雷锋团”步入正轨的“加速器”。在“编外雷锋团”的建设期间,榆家梁煤矿车队制定了与之匹配的文明用语制度和文明驾驶规定等,并将这些规章制度与日常考核挂钩,用制度保障执行力。
一系列的措施和活动,助推了“编外雷锋团”的成长与进步,队里的员工习惯了用“请、您、谢谢……”等平时看似简单却从说不出口的文明用语。渐渐地,大家也有了集体荣誉感,“我是雷锋车队的一名,大家都看着呢,我不能为车队丢脸……”
车队的工作没有确定性,可能随时随地需要出发,这也让他们的工作具有了流动性的特点。在推进“编外雷锋团”建设期间,他们也将雷锋精神在各处蔓延……
5月份的一天,车队的工程车司机陶飞送完了材料准备升井,行走了一半的路程后,他发现离乘车点不远的地方有一名矿工光着脚站在巷道中向他招手搭车,按照平时的规定不在乘车点搭车是不能停的,可看见那名矿工光着脚陶飞想一定是出什么事情了,他马上停车让那名矿工上了车后来才知道,原来那是一名第一天下井的抽水工,由于没有工作经验,在抽水的过程中,不小心滑倒在了水坑里,水靴里满是煤泥,没办法只好将水靴脱掉。了解到了事情的经过后,陶飞仔细地向那名工人讲解了下井的注意事项和规程,并嘱咐他在不知道巷道里水深浅的情况下千万不能贸然的独自蛮干。升井后,陶飞不放心又将自己的几本安全规程书籍送给了那名工人,并再一次叮嘱他一定要加强本岗位的安全规程学习。
后来,陶飞告诉大伙,以前自己对于雷锋的形象仅仅树立在助人为乐、勇于奉献、为人民服务的层面,其实他的精神里更多地包含了将自己拥有的而恰好是别人需要的东西传递给他,让别人心里觉得舒服、快乐了,也将这种精神继续传递给下一个人,或许有一天某种正能量会循环的传递回自己的手里,经历再一次的传递,那么这样的正能量会聚集越来越多的人。
“雷锋车队”的文化理念,潜移默化地渗透着员工,为员工树立了学习的标杆,也激发了班组活力,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正如陶飞所说,正能量就是这样在他们班组里循环传递的,凝聚着他们的力量,让他们的班组建设工作走在了矿里的前列。
2013年以来,“编外雷锋团”逐渐成熟起来,车队的各项工作得到了矿方的认可,在矿里再也听不到外施工单位对车队的抱怨声,各种车辆的检修也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车队的整体服务形象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践行“雷锋车队”的义务时,他们不忘为雷锋精神赋予新的意义,规范、严谨、勤劳、奉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