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切换到2004年年底,邓崎琳执掌武钢“帅旗”。
严格地说,他是在武钢“土生土长”起来的。1975年从武汉钢铁学院毕业后,历任技术员、工长、车间主任、副厂长、厂长、集团公司生产部长、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兼武汉钢铁有限公司总经理,一步一步,成为优秀的冶炼专家和特大型国有企业的出色管理者。
2004年的武钢,有着近50年文化和技术积淀。
但是,陈旧落后的观念和管理,使武钢步履沉重,显露了潜在的危机。
武钢地处内陆,所需矿石85%以上依赖进口,运输成本奇高,每吨铁比近海的钢厂高160多元。
还有环境成本的压力,重工业在大城市中的环保容量有限。
早先的武钢,在武汉市属远城区。可后来,武汉发展扩张,总投资140亿的武汉火车站离武钢厂区只有一箭之遥。
当时的宝钢已达3000多万吨规模,鞍钢达到1700多万吨规模,连莱钢、济钢这些原来几百万吨的地方钢企都也已达到1000万吨规模。
前景不容乐观。
武钢怎么办?邓崎琳认真思索着。
那是一个早春的夜晚,邓崎琳来到厂区,走在宽阔的林荫道上。发黄的桐叶在夜风中飘荡,远处,不时传来生产线上咣咣的声响。
几代武钢人的奉献,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现状,未来的路指向何方?作为武钢这个特大型钢铁企业的新“统帅”,他认真地思考这些问题,也从火热的生产线汲取前行的动力。
来到现场,铁水奔流,红光满天,他头脑中想起了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神游八荒。
没有思想观念的转变,就不可能有创新的思路和举措。
不久后,他撰写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武钢第三次创业》一文,首次提出了第三次创业的理念、奋斗目标和总体思路,武钢要走出去,走向沿海,走向国际,提出实施“中西南发展战略”。这篇文章被称为武钢改革发展的总纲领。
他认为,武钢第一次创业,建立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基础。武钢第二次创业,开创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先河。
第三次创业探索中国钢铁工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和由内陆向沿海布局的新模式,由“滚动式”发展变为“跨越式”发展。
那么,由单纯的生产经营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一业为主”向“一业特强、适度多元”转变,由内陆发展向沿海、国外发展转变这样的“三个转变”,就成为第三次创业的核心内容。
第三次创业的发展路径是推进武钢中西南发展战略。
武钢采取了三个不同的形式进行了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基本实现中西南战略布局。集团公司产能达到4000万吨,是2004年的4.4倍。
重组鄂钢,是在与地方政府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国有资产无偿模式重组;
重组昆钢股份,是调动企业积极性,采用增资扩股的模式重组;
重组柳钢,则是以防城港项目和地方经济发展为主线,采用吸收合并组建新公司的模式重组。
武钢的战略重组过程,其实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工程。也是邓崎琳这位纹枰高手精心部署的三招妙棋。
2005年4月,鄂钢成为武钢旗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控股子公司,湖北省国资委保留49%的产权。这是中西南战略的开山之作。
重组以后,武钢主导了鄂钢的技改。2007年11月,鄂钢1500mm冷轧薄板工程竣工投产,这是重组后的第一个重点工程,结束了鄂钢没有板材的历史。
2005年12月19日,武钢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签署《武钢与柳钢联合重组协议书》,共同出资设立武钢柳钢(集团)联合有限责任公司。这是我国中部钢铁企业首次重组西部钢铁企业。
更加重要的是,武钢柳钢(集团)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将作为向国家申报核准防城港千万吨级钢铁基地项目的业主,计划投资500—600亿元,兴建一座临海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借助武钢的技术、资本、人才优势,结合广西的资源、区位、政策优势,武钢柳钢(集团)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将努力打造中国钢铁行业强势品牌,创建世界一流企业。
2007年8月,武钢战略重组昆钢股份。
同时,从2005年开始,武钢向国家发改委申报了武钢“十一五”发展规划,2006年3月得到审批。武钢本部钢产量从不到900万吨/年改造成1800万吨/年。这不仅是数量的增加,而是整个工艺、品种结构的大调整。铁、钢、材生产装备实现大型化、现代化、自动化,完全满足世界一流品质生产需要。
至此,武钢的中西南战略布局基本实现。集团公司产能达到4000万吨,是2004年的4.4倍。
早在4年前,一家国外钢铁巨头就盯住了昆钢,频繁抛来橄榄枝。迫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压力,昆钢也急需借助外力,加快品种结构优化调整步伐,实现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的全面提升。
重组昆钢前,邓崎琳专程拜会云南省领导,表达武钢愿望。
他说,振兴民族工业,武钢责无旁贷。有着50年积淀的技术、产品人才、装备优势的武钢,也需要一个能力释放的空间和平台。
随后,云南省政府派员考察武钢。紧接着,邓崎琳一遍遍催问结果他的理由是,云南省选择是对的,可以“嫁个好婆家”嘛。可是,拖是不行的,昆钢“拖不起”,钢铁行业“拖不起”。
云南省政府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很快对武钢进行了第二次考察。
邓崎琳立马再访昆明,向云南省长“索要”时间表。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给云南省领导留下了深刻印象。
与昆钢同行谈判时,邓崎琳的筹码,除了武钢的技术优势,很重要的一点,是他的坦诚。
向昆钢频繁抛橄榄枝的那家国外钢铁巨头,几乎答应昆钢的每一个要求,他们并不具备硅钢生产能力,却违心地承诺想办法。
邓崎琳则说,做得到的我做,做不到的,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坚决不做。重组对武钢有利,对地方经济发展有利,对民族工业有利,所以重组后,我一分钱不拿走。武钢是一个负责任的中央企业,要对云南省、对昆钢、对昆钢职工负责。
铿锵话语,掷地有声,赢得合作者的尊敬与信赖。
重组昆钢时,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佳话。
那年5月,昆钢集团一位叫王长勇的领导约邓崎琳在北京相见,这位领导从怀里掏出一幅丝绸面料的东西,小心翼翼地摊在地上,一幅昆钢地域的实景地图映入眼帘。随后,他仔细地拂去灰尘,方方正正地叠好,郑重地递到邓崎琳手上。那情景,很有点儿“张松献图”的味道。
时常感动他人的邓崎琳也被感动了。他紧紧握住王长勇的手,半晌无言,两颗心一起为民族工业的振兴而博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