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诗染鼎(二)

宋诗染鼎(二)

时间:2023-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从现在起,打算向读者介绍一些赵宋人的诗篇。自北宋到南宋,诗人辈出,其中大家无虑十数。这样靡弱的风气,在宋初依然存在。以杨亿、刘筠等人为首的一班诗人且更正式打起旗帜来专学李商隐,号为“西昆体”。这首诗根据各种史料,一件件具体地说明武帝好神仙,好扩张土境,杀了人而不肯承认。通首无一事不是贴切武帝本身的。并且赵宋皇帝是著名“惧外”的。这首诗不但毫无政治上的讽刺意味,反而是向畏缩的王朝贡谀。

汉武  杨亿

蓬莱银阙浪漫漫,弱水回风欲到难。光照竹宫劳夜拜,露漙金掌费朝餐。力通青海求龙种,死讳文成食马肝。待诏先生齿编贝,忍令索米向长安!

我们从现在起,打算向读者介绍一些赵宋人的诗篇。自北宋到南宋,诗人辈出,其中大家无虑十数。若想在这小小工作中,能扼要推举,而不致遗漏了重大的诗潮流变,那是很狂妄的想法。但笔者想尽量努力作去,希望不至太遗漏罢了。虽然如此,其中定然免不了个人的偏见,挂一漏万,体味不深都可预料。大雅宏达,幸多指教。

宋初的文学是沿袭了五代余风的。诗歌自不例外。五代的诗歌,又是沿袭了晚唐风气的。多是走的李商隐、温飞卿一派的路径,而更加纤窄。其特点在字面工细,用典贴切,而气体不高,格局不大。这样靡弱的风气,在宋初依然存在。

以杨亿、刘筠等人为首的一班诗人且更正式打起旗帜来专学李商隐,号为“西昆体”。由于他们在政治上和文学上皆居于上层势力,因之很有号召作用,一时馆阁文人几乎从之若流。例如这一首“汉武”的诗,即是当时著名的代表作,并且见之于“西昆酬唱集”卷一中。

平心论之,这首诗不算甚么了不起的好诗。但在诗的历史过程上说,它代表着宋初的作风,因之也很难抹煞了它。

杨亿字大年,浦城人。他自幼便是神童。十一岁时,宋太宗就闻其名,诏江南转运使张志华就地考试了他的词艺。旋即送到汴梁京城,皇帝亲自又考了他三天。“诗赋五篇,下笔立成”。这样他就作了“秘书省正字”。后来中了进士。真宗时,两次作翰林学士,官终工部侍郎,兼史馆修撰,谥曰文。他的文名崇高,性情刚介。在文学方面除了造成一时风气之外,与同时的李维、路振、刁衎、陈越、刘筠等人交好。后进多受到他的题品。他与王钦若合纂的一部大书《册府元龟》一千卷,至今仍为一部要籍。

“汉武”这首诗,总的意思是讥讽汉武帝不能用贤才。本来,在武帝当时有个戆直的汲黯,即曾当面说武帝“内多欲而外饰仁义”。这首诗根据各种史料,一件件具体地说明武帝好神仙,好扩张土境,杀了人而不肯承认。朝廷上有一个东方朔,却只叫他待诏金马门,并且让他饿肚子。前面六句一件件数说下去,数到第七句才把东方朔数出来,作一个强烈的对比。

像这样一种作法——前六句与后二句作对比的作法,是杜甫惯用的手法。在“秋兴八首”中,杜甫尤其屡用此法。前六句累积气势,到了第七句猛然跌转出正意来。这是一种有力的表现手法。李商隐常常学这法门。李的一首“泪”,即完全这样作的。尤妙者李有一首“茂陵”诗,也是七律,也是这一样手法。杨亿此诗又是学的李氏“茂陵”一首,而且学得很成功。

在通首的气格上说,虽然不如李氏“茂陵”诗那样坚重,但却予人以一种更工丽更谐婉的感觉。起二句虚写武帝所想望不到的神山,宛如在目。项联对仗异常工致,一字不苟,针线密而神韵不亏。腹联说武帝为了求大宛马而通西域,杀了道士李少君而又事后遮掩。最后才把东方朔索米长安的事搬出来,尽力扫光了武帝的面子。通首无一事不是贴切武帝本身的。

但是以文字组织本身而论,前六句中,五句是说求仙,只有第五句一句说的扩张土境,这样便是十分轻重失宜。原因在于作者心思疲于对仗,只顾“竹宫”、“金掌”、“龙种”、“马肝”的工巧,却不在全局大处平衡了。并且赵宋皇帝是著名“惧外”的。这首诗不但毫无政治上的讽刺意味,反而是向畏缩的王朝贡谀。这尤其是可鄙的。

总之,作诗不从摹拟入手,不免是抛弃丰富的文学遗产的笨伯;但只是摹拟,则纵极巧丽,也不算头等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