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
昔人论文有知人论世之言。初入2007年新年的一天,祝新民找到我,说他的作品集将要付梓,希望我给他写个序言。我从未为人做过书序,又无甚职位名望,心里着实有些为难,但是望着他一脸的真挚与诚恳,想推辞还是答应了。过去,我与新民同志相知不深,对他的来稿发表的很少,一则是众所周知的原因,他特殊的姓名容易引起某种误解;二则,说实话,我原来认为他的文字不够“漂亮、高雅”,在众多来稿中显得“很不起眼”。但是,在读完他给我的一摞打印文稿,第一次比较全面地了解他的作品之后,我觉着又惭愧又意外,我竞被他那些“很不起眼”的作品感动了。
那么,淳朴如他,憨厚如他,执著如他,是如何感动我的呢?
首先,他的创作深深植根于生活。作为一个文学理论研究者,我记得大诗人白居易(1200年以前他曾在渭南生活过)说过一句很有影响的话:“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句话我以为应该仍然是我们今天从事文学创作的人的座右铭。于今,写作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消遣,而成为大众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但是大量空虚无聊、苍白病态、脱离生活、脱离人民群众的作品,仍然充斤着人们的耳目,而又大有泛滥之势。而新民的作品,无论是他的“文章”也好,“歌诗”也好,无一不是“为时“为事”而作的或者反映自己从事的电力行业,送电工、邓大文、安全生产、电力报等等都是他赞颂的对象;或者是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索,纪念长征、教育孩子、痛斥腐败、战胜贫因、民族团结等等时事政治的重大题材屡见笔端;或者是抒发厚重浓郁的乡情,艰难岁月、梦回家园、黄牛鸟雀、大山小溪等等倾注了他萦绕心头而无法忘却的情怀;或者是叙述和追亿自己的生活经历,军旅生涯、电力工作给了他最深的人生感悟。他的感受来自于生活,他是把自己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感、所思、所闻,立接地全部地放到自己的写作中来了。
更可贵的,他的作品能够让人感动。作为一个从事副刊工作十多年的文学编辑,我看惯了当今之世流行的风花雪月、无病呻吟,看惯了丈人的矫情造作、言不由衷,对一切虚伪矫情的文字,深恶痛绝,但是我也知道,假戏真做、假话真说,是不能免俗的“国情”。还有,许多人的作品,包括我身边一些“作家”的“大作”,看似铺锦列绣、雕缋满眼,以为这样才可表现文学的美,这样才能“登大雅之堂”,其实这是对文学最大约误会和无知,这不过是舞文弄墨、花拳绣腿的文字游戏而已。岂不知,好的文字应该发自肺腑,好的作品应该真切感人,好的著作读后的感受应该是感动。唯真能感人,唯善能动人,唯关能悦人,作者要有真情实感,我手写我口,我文表我心,能够由内心感受的真实达到生活再现的逼真、情感表现的真切。新民的写作太实话实说了,他的诗歌总是浅显明白的、甚至过于支白的,他的散文也总是朴素无华的,甚至有些粗砺。和他做人一样太实在,什么委婉曲折的,含蓄优美的技巧,他似乎不太懂也一概不理会,只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自自然然地说,发自肺腑地说,随心所欲地说,说真话,说实话,说大白话,说自己心里想说的话,他无一不是在想说就说,实话实说,就是要道出自己真实的生活感受,道出自己真切的内心感情,一点也不粉饰,一点也不矫揉造作。这还到底显出他与众不同的特点来。他描写自己身边的人物和事情,他记述自己工作的经历和感受,他抒发自己的亲情和友情,无一不是出自内心,虽然简简单单、实实在在,却是情意拳拳,真真切切,使读者深深感受着他的真诚、淳朴、美好,字里行间处处投射出灵魂的纯净、精神的光芒。
最主要的,他热爱生活、热爱写作。他的作品集中表现了“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包括爱亲人、爱朋友、爱工作、爱生活、爱祖国。这里面包合了他多年的生活积累,情感沉淀,写作磨练。所以,能从容写出如《历史是一条河》那样具有思想和艺术深度的作品,绝非偶然,对于写作过程中从不刻意雕章琢句的他,这并不奇怪,这是厚积而薄发的结果,因为他一直把写作当作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数10年来为之辛勤努力,因此在写作时他能够并善于将自己丰富的生活底蕴形成为某种文字张力,表现出甚为厚重的生活质感。他是把写作当作个人的一种生活寄托,充实自己的生命;当作一种自己的精神追求,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为此,他通过自己勤奋笔耕、孜孜不倦的文学追求告诉我们,他为人民群众吟唱,为和谐社会呐喊,为现实生活放歌。他以此最有力地证明:
我生活,我写作。
我真城,我写作;
我热爱,我写作!
2007年1月29日凌晨
序作者系80年代文学项士、《中国作家》杂志特约编辑、中国电力作协会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