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端阳米粽香

端阳米粽香

时间:2023-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历五月初五,为我国人民十分注重的端午节。据说,端午吃粽子的风俗是因纪念屈原而兴起的。其实不然,粽子似乎更早就流行于世了。但食粽祭屈原,毕竟寄托了人民对爱国诗人的敬意和哀思,故千百年来约定俗成,并广为传播,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而在宫廷,在端午节这一天,往往要大宴群臣,粽子自然是必备之物。在时移世易中,我国人民创制了许多形状精巧、风味各异、品类繁多的粽子。

端阳米粽香

农历五月初五,为我国人民十分注重的端午节。这一天,相传是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殉国的日子。各家各户的门楣上插着菖蒲、艾叶,江河上龙舟竞渡、锣鼓喧天,而香粽却是人们必尝的食品。

据说,端午吃粽子的风俗是因纪念屈原而兴起的。其实不然,粽子似乎更早就流行于世了。《风土记》注中说:“俗,先以二节日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黏黍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荆楚岁时记》亦说:“夏至日食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得更加明白:“今俗以五月五日以为节物(指粽子)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一些专家考证,早期的粽子——角黍,可能与古人“尝黍与祭祖”以庆丰年的活动有关,似乎更具科学性。

但食粽祭屈原,毕竟寄托了人民对爱国诗人的敬意和哀思,故千百年来约定俗成,并广为传播,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又因怕屈原遗体为“蛟龙所窃”,所以做筒粽时,用“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这样便可吓退蛟龙了(《续齐谐记》)。另有一说,投粽于水是为了“饲蛟龙”,蛟龙腹饱,也就不去吞食屈原的遗体。

在唐代,制粽的水平已很高,出现了名品“庚家粽子”,盛行于长安,《酉阳杂俎》说它“白莹如玉”,因而备受人们青睐。而在宫廷,在端午节这一天,往往要大宴群臣,粽子自然是必备之物。唐玄宗在《三殿宴群臣》一诗中说:“……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宋代四川的粽子也很有名,陆游在诗中说:“白白瓷筒美”,他自注“蜀人名粽为瓷筒”。值得一提的是宝岛台湾,清人《台海使差录·风俗》中说:“五月五日……彼此以西瓜、肉粽相馈送。”可见同是炎黄子孙,连风俗也同出一源也。

在时移世易中,我国人民创制了许多形状精巧、风味各异、品类繁多的粽子。用料,起初用“黍米”,后来用“糯米”;最早无馅心,后来有肉、豆、枣、粟、柿干、银杏等裹于糯米中;形状,由筒形演化成尖角形,在清代扬州还有一种“若妇人跗趾”的“小脚粽”,此外,如锥形粽、秤锤粽、枕头粽、菱角粽,十分耐看亦可口。

端午节的风情,可入画者甚多,画屈原,画龙舟争渡,画菖蒲、艾叶,独齐白石却喜欢画粽子,一九五四年他作的一幅《粽子》中,以浓淡赭色,用大笔涂出一个个的三角形,分明是熟粽,再以浓墨画系粽的绳草,粽子或聚或散,充满了变化;为了增添画面色彩感,在左上角画两瓣切开的盐蛋,硃磦色的蛋黄使满幅生辉,构图让人叫绝。还有一位老画家宋省予,在一幅册页中,以淡墨勾出角粽之形,用赭黄略加点染,以浓墨勾系粽的绳草,再在粽子后边配上一壶酒;然后题上款:“箬叶裹成三角黍,年年客里过端阳。粽古称角黍。甲辰端午写于福州。省予。”款字聚于画的左上角,右下角钤一闲章,画面筒洁而又生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