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财图》
古往今来,真正将算盘作为一个独立的画材,进入大写意画的,齐白石要算第一人。
所谓“算”,即是“箅”,也就是筹码,或名之曰筹、策(或作“筴”),古时候用它来演算,故老子说:“善计不用筹策。”
筹码为竹制,其长度或为周尺(约等于市尺的六寸六分),或为一尺二寸。因用“算”来计数,所以计数也叫做算。装筹码的器皿叫做“中”,又叫“闾中”“算器”。算盘可能就是由于“算器”的启发而发明的。算盘之名,最初见之于元代陶宗仪《辍耕录·井珠》,里面有“擂算珠”“算盘珠”之说。据一些专家研究,认为算盘在汉代已经开始使用了。汉代徐岳所著的《数术记遗》里,曾提到“珠算”一词。但那时的算盘与今天的算盘是有所不同的,按北周甄鸾的《数术记遗》注,汉代的算盘是刻板为三份,上下二份分别放置两种不同颜色的“游珠”,上面的每颗作五,下面的每颗作一,中间分刻若干槽以定算位,每槽可放五珠;算时根据数目多少,放珠于槽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算盘变得完善,到宋代已经普遍使用,基本形状与今日的大致相同。珠算由我国先传入日本、朝鲜、越南和泰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由日本传往其他国家。
算盘为长方形,分上下两栏。里面嵌着一根根的算柱,贯穿上下两栏,一柱上栏二珠下栏五珠,有十三柱、十五柱、十七柱等规格。古今画谱中,将算盘独立入画,确实罕见,毕竟它的形状过于呆板,但齐白石却能化腐朽为神奇。他在一个长条幅中,画一算盘(直放)于下右部,墨线勾出木框、隔栏、算柱,淡墨轻染后,以浓墨点出算珠,错错落落。为打破构图的板滞,他在左上部题出长款:“‘发财图’。丁卯五月之初,有客至,自言求余画发财图。余曰:发财门路太多,如何是好?曰:烦君姑妄言著。余曰:欲画赵公元帅否?曰:非也。余又曰:欲画印玺衣冠之类邪?曰:非也。余又曰:刀枪绳索之类邪?曰:非也。算盘何如?余曰:善哉!欲人钱财而不施危险,乃仁具耳。余即一挥而就,并记之。时客去后,余再画此幅藏之箧底。三百石印富翁又题原记。”为平衡画面,他又在右下纸边题一行字:“三百石印富翁制于燕。”
算盘无论怎样画,总难画出新意,也不可能表现出多么高的笔墨技巧,但齐白石却以幽默风趣且寓意深刻的“文”来弥补之。发财,不能靠神明佐助,赵公元帅也是无济于事的;也不能靠博取高官,榨取民脂民膏来致富;更不能去杀人越货、绑票获赎,以人性命来敛聚财产。而要靠“仁具”算盘来精打细算,勤俭持家,走上富裕之路。民谚云:吃不穷,穿不穷,划算不好一世穷。齐白石要表述的正是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能不使人警醒么?
齐白石一生,不但注重画内的功夫,而且极为重视画外的修养,书法、印章、诗文,都卓然成一格。他的题款,千变万化,有很强的“文学性”,而且能用自己的“语体”予以畅快的表述。
当今的许多画家,以强调绘画的独立性为由,排斥款识的重要作用,其实是因为他们缺少必要的文学功底,不得不掩其“短”,这是很让人担忧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