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树乱蝉秋
清代一位有名的词人项鸿祚,有《忆云词》传世,此中的《齐天乐·蝉》,颇为人称道:
山童莫唱青林乐,清商暗吹愁到。桐翠垂檐,槐黄糁径,吟断露昏烟晓。疏帘梦觉,待写入琴丝,和成凄调。冷落齐纨,一襟哀愁更谁吊?
年年蜕痕未换,剩西风鬓影,难寄幽抱。碧树无情,斜阳易晚,消受凄凉多少?余音自袅,忍唤得秋来,顿教秋老。漫约孤蛩,背灯啼夜消。
这首词委婉凄迷,一唱三叹,很有感染力,而更可贵的是写出蝉的特征,是为不易。
蝉,又名知了、蜘蟟。夏秋间踞高树而鸣,声音远播。法布尔在《昆虫物语·蝉》中说:“蝉是非常喜欢唱歌的。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钹一样的乐器。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它是一个永不知疲倦的歌手,“吟断露昏烟晓”。它喜欢居高枝而鸣,“高树乱蝉秋”(元·元好问《临江仙·寄德新丈》);“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唐·虞世南《蝉》)。古人常把入秋后的蝉声,看作是一种悲伤的象征,“余音自袅,忍唤得秋来,顿教秋老”。此类诗句俯拾皆是,“风急蝉声哀”(隋·杨广《悲秋诗》);“朱门大有长吟处,刚傍愁人又送愁”(唐·许浑《蝉》)。特别是好友离别,闻蝉声更是柔肠寸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宋·柳永《雨霖铃》)因蝉含风饮露,清高自赏,而和者寡,常被喻为高士,如骆宾王因反对武则天而入狱,闻蝉声所作的五律即是:“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狱中咏蝉》)。
蝉,翼薄而透明,且轻,常用以比喻微薄的事物。“臣事轻葭莩,功薄蝉翼”(蔡邕《让高阳乡侯章》)。蝉的幼虫在成长中会脱下身上的壳,此壳名蝉蜕或蝉衣,可做药用。于是便有了“金蝉脱壳”的成语;又喻为解脱:“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蝉在高枝尽情歌唱,常为螳螂捕食,故古诗中对此多有吟咏:“蝉响螳螂急”(唐·许浑《溪亭二首》);“莫倚高枝纵繁响,也应回首顾螳螂”(清·袁枚《随园诗话》)。还有一个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则更是妇孺皆知。
我们今天能够欣赏到比较早的草虫绘画作品,是五代后蜀著名画家黄筌的传世名作《写生珍禽图》,其中绘有蝉、天牛、蚱蜢、蟋蟀等十多种草虫以及其他飞禽,形象逼真,姿态生动,用笔遒劲,设色典雅。此后的画家画蝉多为工笔,纤毫毕现,如元代的丁鹏年、清代的居巢。在现代画家中,齐白石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绘画技巧,在选材和风格上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他能在生宣纸上画出工细的草虫,又把我国草虫绘画的技巧推进了一步。他画蝉,先用略有深浅的重—点的墨,点背和头、眼,用淡墨干笔画翅,用略浓的墨色画前爪和胸部,虚画中爪和后爪,再用淡墨画被翅子遮住的腹部、背部,勾翅上的纹路。他画的蝉翼透明轻薄,是因腹背的浅淡与头胸的深浓对比而体现出来的,极为世人赞赏。他有一幅蝉抱叶而落的小品画,画得极为工细精巧,题款是:“鸣蝉抱叶落,及地有余声。”也有以写意笔法画蝉的,如当代江苏画家张继馨,用深墨先画脚爪,便于定位于树干,接着加胸点头,再勾出透明薄翅,再一笔补出腹部,然后以赭黄色平涂蝉身,寥寥十余笔,简洁而传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