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乐章

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乐章

时间:2023-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个节气之间的间隔为十五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七十二个候应。我国最早的一首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诗歌是《诗经》中的《七月》,描写了先民们一年四季节气变化所从事的不同农事活动。古人们还编出了“二十四番花信风”表示春天植物快速的变化。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农业文明的古国,对农业而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一年中的大事,他们牢牢地记住这可爱的二十四节气的名字,来指导自己的农时。

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乐章——花枝春满

一位老兄立春这天在QQ上留言: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让人马上就想在春风中穿上长裙子奔跑起来。

惊蛰这天,我在墙角看到一个蚊子,不知从什么地方钻出来,它伸伸长腿,在春天的光里慢慢搓揉自己已经略有点僵硬的腿脚。如果在夏天,我一定毫不犹豫地“啪”地打死它才解气,但是现在,看到一个像自己一样陶醉在春光里的蚊子,我下不了这个狠心。我甚至微笑起来。因为此刻,我想起了泥土里鼓起眼睛的青蛙,枯叶下扭动身体的小虫子,麦地里竖起耳朵谛听风声的野兔子。春天,不过是大自然时间荒野里一个小小的节拍,但所有的生命都好像重新活过来一次。

请听听《月令》《时训》等书中对春天每月物候和自然现象的描写: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獭祭鱼,雁候北,草木萌动。仲春之月,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玄鸟至,雷发声,始电。季春之月,桐始华,田鼠化为鹌鹑,虹始见,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

在这个充满动词的小文中,春天如同一个奔跑着的小兽,满身冒着热气,走着,把花花草草撒了一路,还把那些冬眠的小动物们一个个唤醒。蓬勃的生机,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那么生动与可爱。

中国是个漫长的农业社会(不过现在正在消失),光阴在植物和田野上缓慢地移动,时间的荒野上,人们对太阳变化产生了好奇。前年的中秋节,我和河南诗人到嵩山参加“嵩门待月诗歌朗诵会”,一帮人去了登封的观星台,在那里,我才知道,二十四节气最初是在嵩山深处发现的。据记载周公在这里“垒土为圭,立木为表,测日影,正地中,定四时。”那个圭就是一个高的木桩子,直立八尺(古尺),通过观测木桩子在一年四季每天中午投射到地上影子的长度的变化,来测量节气。写到这里,我真的佩服古人的耐心,在无涯的时间中,每天去看阳光照射下来的影子,然后记录下来,是个多么单调的事情。在炎热的天气里,投射在地上木桩的影子越来越短,最短的那一天,定为夏至。而在寒冷的天气里,投在地上木桩的影子越拉越长,最长的一天便定为冬至。一年四季就是在木桩影子最长的冬至和最短的夏至范围内变化,该测量方法被称为土圭表测影(或石圭表测影)。每个节气之间的间隔为十五日。人们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观察到鸟兽草木的变动可以验证月令的变易。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七十二个候应。我国最早的一首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诗歌是《诗经》中的《七月》,描写了先民们一年四季节气变化所从事的不同农事活动。

在四季中,人们对春天的态度尤其暧昧,其痴,其狂,几近情人。《诗经》中的春天,有着清明缓慢之气,“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远古一个美好的画面在我们眼前慢慢铺开:春天的太阳缓慢而温暖,草木勃发,黄鹂鸟在新长出的树叶间不停地鸣叫,女孩子都来采蒿草了,蒿草真多,一会儿就采满了篮子。汉代乐府古诗中春天更是惹人遐思,“穆穆清风至,吹我罗衣裙。青袍似春草,长条随风舒。”一个女孩子穿着青色的衣裙,站在春天里,向着远方凝望。在唐诗宋词中,充斥着盼春、惜春、伤春之词。“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看到草芽钻出寒土,用了一个“惊”字,可见其喜。韩愈老先生和我一样,都是只爱初春那种似有若无,那种惊喜交集,等到春色烂漫,也就无甚可看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虽然我和老先生相隔千余年,都一样独爱初春。

古人们还编出了“二十四番花信风”表示春天植物快速的变化。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蔷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楝花。让我吃惊的是麦花和柳花也入了花信风,可见农业文明中,对美的概念,除了美丽,还有实用。我小时候有幸在农村长大,麦子扬花时,只见那毛茸茸的麦穗上,挂满粉沫一样青白色的花——如果那也叫花的话。那样谦虚的花,如果可以省略自己,她愿意隐身而去,母性十足的她只致力于为麦穗传粉。更让人奇怪的是“二十四番花信风”只到谷雨就没有了,那石榴和荷花,还有桂花,为什么不入花信风,我替她们委屈,这偏向太明显,春天的花叫花,夏天和秋天的花就不叫花了吗?

对了,你别忘记,这二十四节气,主要功能是为农时服务,可不是让小资浪漫用的。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农业文明的古国,对农业而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一年中的大事,他们牢牢地记住这可爱的二十四节气的名字,来指导自己的农时。春天,万物生发,其实是一年中人们的粮食与财富开始的日子,因此得到了上至皇子,下到黎民的重视。在周代立春的时候,天子都会亲自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郊迎春,并且举行祭拜太嗥、芒神的仪式,到汉代时迎春又有了新的发展,除了天子迎春之外,还要祭拜春神句芒,要身着黑色的衣服唱《青阳》和《八俏歌》,并且要跳《云翅舞》。唐宋时,为了祭春,从京师到县城都特修了专供祭春用的“春场”,立春这天,人们穿着同一颜色的春服,打着旗幡,送小春牛。皇上都这么重视,民间跟风也是情理之中。我小时候跟奶奶住在乡下,在最有学问的中医爷爷家里看到过《立春·鞭牛图》:一个卡通黄牛,有着极其可爱的红脸蛋,嘴里不失时机地吃了一大口草,头上戴着牡丹还是芙蓉,我记不太清了,背上有个粮缸,粮缸上面,生生地冒出来一大株牡丹,左一朵,右一朵,稚气得可爱。两只花翅膀的鸟,应该是布谷吧,从天空向花朵俯冲下来,背后跟了一个童子,这童子满脸喜气,挽着两个发笄,扬着手中的鞭子。在这童子和牛的下方,一个成年人和两个童子各抱一个圆的果实,不知是桃子还是西瓜,旁边写着:三八九饼,五谷丰登。

为什么要鞭牛而不是马或者驴,一直是我想的问题。现在才搞明白,牛在农业社会是多么重要,活赛现在的小四轮拖拉机,而比拖拉机还要让人亲近。耕田犁地,驮拉重物,如果没有牛,人得活活累死。

在我的记忆里,农民待牛真的比自己的儿子还亲,牛和人住在一个房子里,一点儿也不奇怪。小时候我还到生产队的牛屋里听过说书,牛倌张老汉那天早早把牛料拌得足足的,“免得它夜里哞哞叫。”张老汉看我们不吃晚饭就到牛屋里占位,笑得脸上开满了菊花,那上面满是骄傲。那天晚上听的是《三侠五义》,中间为了活跃气氛,还唱了《李豁子离婚》,几头黄牛刚开始瞪着无知的大眼睛朝着说书的二瞎子看,过了一会儿,它们就卧在了地上,腮帮子不停地动,嘴唇上渐渐地冒出了白沫。我坐在麦秸打碎的牛草上,眼睛睁得像牛眼一样圆圆的。空气里充满了牛粪那热烘烘的臭味儿,还有老头们抽的旱烟味,头顶上的马灯里的火苗被风吹得晃悠悠的,人们的影子投射在土坯墙上,巨大的影子也是动荡不安。人们突然响起的哄笑声和咳嗽声,像波浪一样一会儿淹没了说书人那沙哑的声音。二瞎子的眼白在黑暗中异常地明亮,就在他不停地摇动手里的快板时,脚蹬的木槌“咚咚”地打在鼓上,我渐渐走神,眼球盯在这些不停发出响声的乐器上,思维跟不上故事的节奏,这时,一头牛“哞——”地叫起来,其声若洪钟,震彻天宇。我醒了,奶奶把我从干草上拽起来,我紧闭眼睛,像梦游一样跟随着她回家了。

“三——三——,赶紧回来,今天天阴,嫁接梨树啦。”奶奶站在开满花的梨树下,对着村庄,大声地叫喊自己小儿子的名字。

三是她的小儿子,高中毕业,在学校做老师,已经将近三十岁,还不愿相亲,也不愿结婚,整天抱一本书,东游西逛的。在我们家东边,几乎种了一亩地的菜,奶奶还种了油菜与小麦。“惊蛰到春分,下种莫放松”奶奶一边嘟哝着,一边扭着小脚到东院点向日葵籽去了。

大梨树旁边,不知什么时候长了一颗小梨树,长了四年,去年终于开了花,结了几个梨子,奶奶说必须嫁接一次,否则这梨子不会好吃,好好一棵果树糟蹋了。

正当奶奶生气时,三回来了。奶奶说南风天是嫁接的好日子,阴天不行,晴天的中午最好。“哪辈子的规矩,就你事儿多!”“惊蛰一犁土,春分地如筛。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这都是祖上传下来的,都像你,地都不种了呢。”奶奶说的是三在村子里流传的一个笑话,就是有一年,地里的草特别盛,别人家都在锄草施肥,奶奶催三快去拔草,他扶扶鼻梁上的眼镜,斯文地说:“我的草,不能拔,拔了,谁给俺那麦子挠痒痒呢。”气得奶奶拿起手头的棍子就要打他。

“这个,这个,先把枝条锯下来。”奶奶拿来了锯和砍刀。三只好把上衣脱了,拿起铁锯,干了起来,“嘶啦——嘶啦——”,锯沫竟然有种奇怪的香味儿,我站在树下专门来闻。一会就把梨树枝锯断了,然后在树皮上锯开一裂缝,把需要嫁接的树枝削成“V”字形,插入,用泥巴像外科手术一样把伤口处包扎起来,有一个口没有放土,直接用布巾扎好,放土保湿,使树皮的伤口好得快些。

奶奶是我的儿歌老师,从“月奶奶,黄巴巴,你到外婆家吃的啥?打鸡蛋,烙油馍,不吃不吃两三碗”开始,越来越复杂。有一天,她教了我一首节气歌,也许我对二十四节气的兴趣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白露割谷子,秋分无行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大雪交冬月,冬至不行船。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三是个有学问的人,他和一般的农民完全两样,首先他穿得很洋气,还用香胰子(香皂)来洗脸,他走过去,有一股香味淡淡地飘荡开来。他为我专门备了一个小黑板,每到一个节气就在上面用粉笔写出一首与当下季节和节气有关的诗歌,并且强迫我背诵。我背得最溜的是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前一天,奶奶会和面做成燕子的模样,拿柳条串着,挂在门楣上,名为“子推燕”。三会给我讲春秋时晋国“士甘焚死不公候”的介子推。晋文公重耳为了躲避后母的陷害,携大臣介子推等流亡国外,途中,介子推为了救主,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吃。后不愿与小人为伍,躲藏到山西绵山,重耳亲自上山找,不得见。遂下令放火烧山,逼他出来。不料介子推宁肯烧死,也不肯出山为官。为追悔和纪念恩人,晋文公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寒食节与清明节靠得很近,到宋就合二为一了。

他讲的过程中,经常被我打断,我对介子推不公候不感兴趣,但对他割下大腿的肉这个细节倍加质疑。“痛不痛啊,流血了吧,我害怕。”我手里拿了很多柳条,正在为自己编一顶帽子。要是在平时,奶奶是不让折树的,但清明例外,她自己一大早还扭着小脚去河边折柳枝去了,“取柳插户,百鬼不入。”她一边心痛地折柳枝,一边咕哝着。端午插艾,清明插柳,她记得最清。

“你听不听啊,如果不听,就别荡秋千了。”三威胁我。他最清楚我喜欢什么。我家的秋千就在大梨树下,一根粗麻绳子,两头系在梨树的两个枝杈上,为了怕勒痛我的小屁股,奶奶专门用我的小被子垫在正中间。每年都是清明这天系上,中秋解下来。我听了,还要复述一遍,才能荡秋千。三会在我背上加把劲儿,把我送上白云一样的梨花中。我开心又惊恐的尖叫声,把梨花间的蜜蜂都惊飞了。“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多年后在开封看《大宋·东京梦华》,听到了这首词,看到水面上,草坡上女孩子们裙袂飞扬,在秋千架上如花朵一样开放,那个陪伴我长大的奶奶早已隐没在荒野之中,不禁黯然神伤。

荡过秋千,就去北边小河边祖坟上坟。奶奶拿出早就蒸好的大白馒头,上面还点的有鲜红的点点,还有一瓶黄酒,纸钱,鞭炮,这个时候,奶奶就开始给我讲祖先的故事。爷爷是个大个子的男人,好脾气,喜欢孩子和动物。老奶奶是个干净整齐的老太太,绣得一手好针线,因为自己的脚生得大,自卑了一辈子。所以,她待儿媳妇如女儿,婆媳两人关系很好。“每年清明和七月十五前他们都会回来的,但窗户一亮,他们就会离开,我甚至都听到他们的脚步声呢。”奶奶这样说着的时候,好像这些先人都没有走远,只是住在另一个世界里,她还能经常看到他们,与他们通话。奶奶在坟前从来不像乡下人大声哭泣,她总是安详地点纸钱,嘴里念念有词,最后她总是以这句话结束了全部祈祷:“等着我啊,我们早晚有见面的那一天。”

田野里青烟缭绕,鞭炮鸣响。我总是仰着脸,呆呆地想,如果祖先们的灵魂这时都回来的话,他们是烟,是风,是坟上的草,还是头顶的那片云呢?他们能看到我们吗?我们为什么看不到他们?如果我们想他们,我们到哪里才能见到他们?

后来,民间有了关于闹春的民俗:春娃、春饼、鞭春牛、咬春等,俺最热爱的才子苏轼被贬到海南儋州,62岁的他不知今生身葬何处,本应绝望的他,为我们写了下清新活泼的《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花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立春这天民间有吃春卷的习俗,据说是为了祭奉春神句芒,请他督促耕牛努力干活,催促庄稼快快成长之意。总而言之,所有的宏大的活动和烟火小民的生活习惯,都是为了人们身心依赖的土地上庄稼丰收。那种单纯的心思与愿望是那样温暖可喜,春天,就是种下去,和幸福与愿望一起。

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