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与他年说梦痕
——读青青散文集《白露为霜——一个人的二十四节气》有感
日月经天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人在漫长的农业社会里与大自然相亲相敬而总结出来的天地节律。立春一日,水暖三分。每到一个节气,气候如何,物候如何,古人感同身受。懵里懵懂,清明下种。每到一个节气,农事上该做什么,古人心知肚明。可以说,在古代,自然的节律和人的节律是同频共振的,天地精神和人的精神是息息相通的。
时序到了我们这个时代,钢筋水泥已经把人与乡野彻底割裂开来,人们龟缩在城市里,再也难以真切地感受天地宇宙的周期律动了,现在有几个人能够如数家珍地把二十四节气娓娓道来?几乎没什么人能了,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按理应记住,但我没记住。可是在现代大都市,一位网名叫青青的女子,她能。不但能,而且与之浪漫纠结,欲罢不能。“花开时,我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全身会蠢蠢欲动,就像惊蛰的虫子一样不安与骚动,月圆时,我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莫名地意乱情迷,像被月亮牵引的潮汐,汹涌澎湃。”青青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里,但她的心却始终与乡野缠绵相亲,所以,青青的内在是丰满的,一如博客里偶尔看到的青青的朱颜。相对于现代人心灵的漂泊,青青是笃定的,因为她的心一直安扎在大自然母亲的怀抱中,有着一份绝大部分都市人难以体味到的温馨和安然。
青青喜欢乡野,爱慕乡野。按照她自己的话来说,“我是一个特别容易对田野与乡村动感情的人,这一点明显地区别于城市长大的女朋友们”,由于青青有着三岁到十八岁之间在乡野与奶奶一起生活的经历,野丫头片子在奶奶的呵护下,在乡野经历了十五度二十四节气的轮回,在丫头眼中,乡野的一切,不管是有声的,无声的,无不充满着活泼的生命。心理学研究,人在童稚时代,会把身边的一切当成与自己一样的有生命的东西,在自然生命与童真生命的对流当中,青青的童年应该还是不缺少欢乐的。“豆角像个利索的孩子,手脚飞快地爬满了奶奶搭的架子,在麦子快黄的时候开满了小紫花,长长的绿豆角像无数个小辫子垂下来;茄子在长满茸毛的叶子下膨胀着,紫色的长圆的茄子像个工艺品;辣椒们在小白花下结了无数个绿色的箭簇;黄瓜,一个个,头顶着黄色的小花朵,像个可爱的小婴儿。”这种对乡野风物的爱和亲切感,一直保留在青青的生命中,满贮了青青心中对乡野的情感,终于在她快要接近中年的时候按捺不住了,喷涌而出,甚至来不及细细修剪,就这样无比鲜活地、无比感性地、野性十足地、风情万种地以《白露为霜——一个人的二十四节气》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当然,写二十四节气的青青已经不再是那个遥远年代青涩的青青,而是一个风姿嫣然的资深美女青青,所以,她写二十四节气,既有对记忆中的乡野风物节气变迁天真烂漫、细致入微的描写,也有引经据典的学问运用,但更有一个聪慧的知性女子与大自然心心相印而产生的玲珑感悟。“人类是大自然的旁观者,又是大自然的参与者,但人类与自然之间还不够亲密无间。我们甚至还没有一棵树长得高大,更直接地感受空气中的湿度与温度;我们也没有一只鸟飞得高远,能敏感地触觉风的速度与光线。”“我经常站立的这棵核桃树,也像一个中年人一样,减、减、减,减去了冲动,减去了青春,减去了爱情,减去了心事,简单而虚无地活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青青拥有比一般人更多的财富,拥有比一般人更剔透的感悟,更难能可贵的是,青青把这些财富和感悟,赤裸裸地奉献出来,与我们一同分享。
不过,青青写这本书还有更隐秘的内在情结。
看青青的博文,好像她生下来不久便给别人做了养女,养父母与她在一起的时间不但很少,而且感情甚是冷淡,这给青青留下一辈子的阴影。青青的童年和少年,大部分时间寄居在乡下,与奶奶生活。据青青描述,“奶奶的家非常特别,在村子的最西头,孤零零的,前后左右都没有邻居,一条小河沟从门前流过,南边是广阔得望不到边的田野,再向南就是湍河,西边还是田野,再向西就是一条水渠,村里人叫它大西沟”“奶奶的家孤零零地被田野包围,像一个被碧绿大海包围的小岛,我和奶奶还有一群鸡、羊,一条狗,一只猫,一棵大梨树,六棵枣树,一棵杏树,一棵榆树,一大片洋槐树生活在这个孤岛上。”
没有父母,没有玩伴,她只能与奶奶相依为命,与鸡羊猫狗为伴。可以想象,幼小的她是如何孤独。“那个远离村庄的孤单的房子,被田野和许多大树包围着,房子的孤独和我的孤独是一样的。”但上帝在给青青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同时又打开了另一扇窗。关上的是父母的爱和温暖,打开的是奶奶的慈爱和乡野的馈赠。在这个相对封闭的世界里,她与能干的奶奶相依为命,与花草虫鸟耳鬓厮磨,在没有玩伴的情况下她又有充足的时间来观察自然节律所带来的变化。奶奶的爱,给了青青以慰藉,乡野风物,也给了青青以愉悦。
青青对奶奶感情深厚。“虽然她已经在泥土里安睡了26年,但好像她一直在我身边,从未离开过”“冬天也收藏了我一生的最爱——奶奶。她把奶奶收藏在什么地方了呢?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收藏在土地里?那她的灵魂又收藏在哪里?当我看到冬天天空那白雪纷飞,收割完毕黑色的土地时,我明白了,奶奶就是冬天。”珍藏奶奶的爱,珍藏奶奶给予的童年,是青青写二十四节气的动机之一。爱屋及乌,因为深爱着奶奶,所以也就深爱着与奶奶的生命背景密切相关的乡野风物。所以,潜意识的青青,喋喋不休地回忆童稚,描绘风物的时候,其实就是在缅怀爱,回味爱,因为奶奶的爱,给予了青青在日后的人生旅途中一个基本健全的心理和人格,使她懂得如何待人接物,懂得如何与世相融。
但不管怎样,奶奶的爱和父母的温暖,功能还是不同的,没有父母之爱,对于青青来说,始终是一个缺憾。尽管现在的青青是幸福的,事业上,“中原名记”王小萍把《河南日报》旅游版办得风生水起;作为一个文学青年,各种文人雅集的场合经常可以看到她靓丽的身姿;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她有安全的丈夫和出于青而又胜于青的女儿;作为友谊使者,除了恩恩爱爱的“铿锵四美”以外,她天南海北有着许许多多的朋友,青青的好人缘那是没得说的。总之,在我看来,她的幸福就像花儿一样。但是,青青本人却是这样说的:“有多少在冷漠家庭长大的人,无论他思想多么深刻,财富如何丰厚,地位如何高贵,在内心深处,都是脆弱无助的孩子。”所以,圆满的青青始终有一个不露声色的不圆满,总是在一些有月亮的夜晚,在一些不经意的瞬间,跳出意识的深处,让青青黯然神伤。
心理学上有一个东西,名叫“未完成情结”。人在生命中,一些没有得到解决的事情,会在心中留下一个“缺口”,总有一种想要“补全”或“完成”的冲动。心理学家契可尼做过许多试验,发现一般人对已完成了的、已有结果的事情极易忘怀,而对中断了的、未完成的事情总是刻骨铭心,记忆深刻。所以,缺失的父母之爱,是青青生命中的“未完成情结”,在她的潜意识中,始终在追寻,追寻一个温暖的梦。“我抬头看看,月亮还没有完全圆满,但明媚洁净,有着牛奶一样温柔的光辉。真像想象中母亲的脸,我在心里许了个愿:给我个妈妈吧,人家都有妈妈呢,我也想要一个呢。”所以,青青写那些二十四节气,其实是写二十四节气中的乡野;写乡野,其实是写奶奶;写奶奶其实是写从奶奶那里获得的爱;写得到的奶奶的爱,其实是写缺失的父母之爱,写她潜意识中念兹在兹、耿耿于怀的未完成情结。
因此,除去青青勤奋和才华因素,青青写二十几年前的乡野,写得那么真切,就不是那么难以索解了。同样是在乡野长大,我对花草虫鱼什么的基本上是视而不见,充而不闻。我自小读到的东西,什么英雄江山,什么梁山伯祝英台,都不在乡野,所以我的目光总是投射到山外,我打小的目标,就是读书考大学,离开艰辛乏味的小山村,我天天与乡野厮混,可我对乡野心不在焉。但是,青青不同,因为那儿连接了她内心渴求的爱。所以,青青是用心在写,用激情在写,写得细致幽微、活灵活现、酣畅淋漓。青青的文字,感性与理性交织,随物赋形,自然随性,虽然不敢说是最精美的文字,但都是最真的文字,人生也好,文字也好,其实最宝贵的,就是这个“真”字,真心、真性情、真文章。
人在成长的各阶段,该经历的本应都经历,该有的本应都该有,一旦错过,就是永远错过,一旦缺失,就是永远缺失。“我想象中的满河月亮最终也没有出现,是夜云彩厚重,月亮成了一点亮光,就像我总也得不到的爱与温暖。”“我看到的月亮都是从大块的玉米地里升起来的,又红又圆,像是可以触摸到一样,我总在在黄昏的暮色里向这个可爱的圆月亮跑去,但我发现,无论如何我是接近不了她。后来在我的一生中,无论什么时候的月亮,都没有这般地逼近大地,简直就不像是月亮了,圆得让人神往又让人悲伤。”但人都愿意追寻圆满,意识中圆不了就在潜意识中去圆,现实中圆不了就在精神中去圆,这种爱圆不了就到另一种爱中去圆,青青所写二十四节气,实际上是在圆梦,圆一个爱的梦,圆一个温暖的梦。“留予他年说梦痕,一花一木耐温存。”《白露为霜——一个人的二十四节气》将要付梓,希望有许多懂青青的人来认真读一读青青,陪伴她一起来圆这个温暖的梦。
宇宙天地之间,本就没有什么圆满。青青是不圆满的,但这个不圆满也成就了她的圆满。因为缺失父母爱,所以她渴望爱;因为奶奶给了她爱,所以她懂得爱。一个享受过爱同时又缺失过爱的人,特别会将心比心,所以我看她对朋友的爱,是那么的温馨妥帖,比如她对同城的绿萼,就是那么尽心尽情。青青,是一个特别懂得给予别人爱的人,相信,她一定会收获更多的爱。她的梦,不圆已圆。
(日月经天,本名廖晓明,南昌人。出版过《安顿此心:红尘深处的清凉禅意》《读破才子心:绝世才情背后的不羁灵魂》,可在各地书店、卓越网、当当网、中国图书网等购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