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春的一天,我在考古所开会的时候碰到了王仁湘先生。他问我能否去河南南阳一趟。原来,著名玉器研究专家杨伯达先生邀请他一道到南阳鉴定出土玉器,他向杨先生推荐了我。我对杨先生的学问仰慕已久,自然十分高兴。
2004年3月23—26日,杨先生和我来到南阳。负责接待我们的是南阳师范学院中国玉器研究中心的蒋富建老师。他约莫有40多岁,是一位玉器收藏家,也是南阳玉器博物馆展览的总设计师。蒋老师带领我们不仅观摩了他本人采集的玉器标本,还带领我们专程到南阳玉的产地——独山参观,了解独山玉的玉料状况和加工工艺。
这次玉器之行,促使我开始对中原地区史前玉器进行研究,并粗略地梳理了中原地区史前玉器的材料,将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初步划分为萌芽期、形成期、转型期和发展期等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前仰韶时代(约公元前7000—前5000年)的萌芽期。此时中原地区尚未出现真正的玉器,只有似玉的美石——绿松石制品,多出土于裴李岗文化的墓葬当中。拥有这些玉器的墓主人生前社会地位没有太大差别,这些玉器当时只是起装饰的作用,尚未赋予财富和宗教上的含义。
第二个阶段为仰韶时代(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的形成期。仰韶时代前后历经2000多年,是我国史前社会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也是中原玉器的形成阶段。如在陕西南郑龙岗寺仰韶文化早期一些墓葬当中开始出现一组生产工具,如斧、铲、锛、凿和镞。这些玉器全部用绿色或白色半透明状软玉磨制。在陕西西乡何家湾遗址,还出土有碧绿色硬玉斧、硬玉锛和硬玉刮削器等。这几件玉器都不是墓葬随葬品,散落在地层和灰坑当中,可能是实用工具。
仰韶中期,即相当于仰韶文化庙底沟期,个别遗址开始出现玉环和石璜,如河南临汝中山寨三期出土有一件石璜和玉环。
到了仰韶晚期,即相当于仰韶文化的西王村类型和秦王寨类型时期,增添了玉刀。如河南郑州大河村四期,除了出土有椭圆形玉饰、玉环和玉璜外,还出土了一件玉刀。
中原地区,形成期的史前玉器发生了两个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是装饰品当中除了继续沿用绿松石制品外,新出现了玉璜和玉环,从而丰富了装饰品的种类;二是出现了玉质的生产工具和武器,种类有斧、铲、锛、凿、镞、刮削器和刀。这些玉器既是实用工具,也是稀有的珍品。观察龙岗寺随葬这些玉器的墓葬,可以看出,这些墓葬具有下列特点:一是随葬品数量多;二是墓主人基本上全是成年男性。可见,只有那些掌握社会财富较多的成年男性才能拥有玉器。
第三个阶段为庙底沟二期(约公元前3000—前2500年)的转型期。转型期的玉器在种类上的突出特点是增加了玉礼器。礼仪性玉器的种类有钺、琮、璧、圭等,如山西临汾下靳村出土了钺、璧、圭形器等。这些珍贵的高级礼器,多出土于贵族墓葬当中。某些玉器可能受到良渚文化玉器的影响,已经开始与良渚文化发生交流。
第四个阶段为龙山时代(约公元前2500—前1900年)的发展期。该时期,中原地区的玉器进一步发展,分布地域更加广阔,玉礼器中开始出现牙璋,玉质的生产工具、武器和玉礼器的种类普遍增多,艺术品中出现了人头像、虎头、蚕、螳螂、蝗、鸟等动物形象,大大丰富了玉器种类。这时期出现了专门埋藏玉器的玉器坑,是这一时期玉器发达的突出特点。如在神木新华遗址成人墓区的范围内,发现了一个“玉器坑”。坑口平面略呈长方形,方向与墓穴的方向基本一致,坑底有序并排着30余件各种玉器,器形包括钺、刀、圭、玦、璜、铲、斧等。玉器坑应该是祭祀坑。此外,中原玉器此时体现出与南方石家河文化玉器、东夷系统玉器、南方的良渚文化玉器以及凌家滩玉器发生文化交流的现象,从而初步形成了中原地区史前玉器朴实无华、博采众长的主体风格。
通观中原地区史前玉器从出现到初步形成的整个过程,可以看出,被后世统治者弄得神秘兮兮的玉器,最初只不过是普普通通的装饰品,随着社会的发展才逐渐被赋予了财富和宗教的色彩,成为人们身份与地位的标志物,再到后来质地精美的玉器被社会上层人物所垄断。一部中原史前玉器的发展史,曲折地折射出中原古代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把玉器称为透视中原文明化过程的魔镜也许并不为过。
(原载《中国文物报》2006年5月24日第3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