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释道儒三家共存的胜地

释道儒三家共存的胜地

时间:2023-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存的寺宇是经唐、宋、明、清等朝代建筑和重新修缮的,部分泥塑为北魏晚期作品,是释、道、儒三家共存的风景胜地。这两尊雕像被称为“释迦会子”。而伏羲位列三皇之首。伏羲的母亲有一天,在野外踩到一只巨大的脚印上,于是开始了漫长离奇的怀孕生涯,十二年之后,生下伏羲。伏羲庙中高大雄伟的伏羲塑像,有着前所未有的豪情,身上饰有蛇之鳞片状花纹,原因是蛇为氏族族徽或图腾标志。

仙人崖山巍、水秀、崖俊、林密,自然风景秀丽;人文景观仅次于麦积山景区,寺观、庙宇、窟龛多建于高耸的峰顶或凸凹的飞崖间。自南北朝以来,历代在这里均有建筑和雕塑造像。现存的寺宇是经唐、宋、明、清等朝代建筑和重新修缮的,部分泥塑为北魏晚期作品,是释、道、儒三家共存的风景胜地。

一说天水,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接着还会想到大地湾遗址,或者伏羲庙,当然,还有南郭寺、李广墓、玉泉观……

大地湾遗址是一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存,大地湾遗址基本可分为五个时期:仰韶文化前、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层文化。其历史年代从距今8000年一直延续到距今5000年。

大地湾遗址出土有一件颇为著名的人头型雕塑器“人面彩陶瓶”。仔细端详,像不像是一位邻家小妹妹?齐额的留海让我差一点就喊出她的名字:李冬花、刘秋菊,或者杨小霞。

大地湾遗址名气之大,乃至有一种说法,要看中国历史,一千年的去北京,三千年的去西安,八千年的去大地湾。

麦积山石窟最早开凿于十六国后秦时期。

麦积崖,巍峨险峻,状如农家麦垛,又名麦积山。如果把它看成真的麦垛子,那一定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了。第一个在这百余米高的峭壁上架木凿石,开窟造像者,一定有着丰收的祈愿吧。

麦积山石窟小沙弥,每每看到,总是让人不由自主地为他的笑容所打动。有说,他是听佛祖讲经,听到会意处,掩不住喜悦之情;也有说,他是在佛国仙界品尝了什么好东西吧,要不怎么一副心花怒放的样子?依我想来,也许,只是当年的那位工匠,久在外雕佛,突然想念家中,于是,自己孩子的音容笑貌便跃然出现在这尊小沙弥身上……

人间的父子与佛国的父子有什么不同?麦积山石窟一尊高大的释迦牟尼立像站在莲花座上,身躯微微前倾,右手微伸,像要抚摸什么。而他右手的下方,是渴望见到父亲,又不得不恭敬地向佛祖合十敬礼的罗喉罗。这两尊雕像被称为“释迦会子”。

传说释迦牟尼出家六年后,回到故乡看见儿子,情不自禁地伸出手想抚摸一下他。释迦牟尼既是父亲,又是佛祖的复杂情感,通过一只悬在半空的手表现得惟妙惟肖,令观者动容。

麦积山石窟有一奇观,登上散花楼居高临下,风是从下往上吹的。撒一把花瓣下去,盘旋飞舞在空中,久久不会落地。散花楼也叫七佛阁,开凿在离地面五十多米的峭壁上,并排七间大佛阁一字排开。人间宫殿式的佛阁里面居住着四十二尊泥塑菩萨,或端立,或打坐,或拈花微笑。

拈花微笑的菩萨微笑着目送我们下山,我愿意相信,还会微笑着目送我们走在天水的大街小巷。

我们沿着天水西关的伏羲路往前,一座高大的建筑,就是伏羲庙,本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从看到它的那一刻起,我们不知不觉地安静下来。藻井正中绘着太极八卦图,四周六十四格内刻绘六十四卦图,繁复至极,无不让人敬畏。

小时候,大概都懵懂地背过《三字经》,“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知道上古有三位著名的领袖人物,伏羲、神农、黄帝。而伏羲位列三皇之首。天一生水的天水,是伏羲的诞生地。

远至新石器时代的早期,还是母系氏族社会,那是女性的黄金时代,女性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伏羲的母亲有一天,在野外踩到一只巨大的脚印上,于是开始了漫长离奇的怀孕生涯,十二年之后,生下伏羲。

伏羲庙中高大雄伟的伏羲塑像,有着前所未有的豪情,身上饰有蛇之鳞片状花纹,原因是蛇为氏族族徽或图腾标志。中国人一向联想力丰富,看到蛇,就想起了龙,不言而喻,龙的传人自是比蛇的传人更有大内容可做了。

伏羲庙大门内东边一株古槐,树干中空,为唐代所植。祖籍天水的关陇贵族李渊和他的儿孙们缔造了中国历史最为辉煌的朝代,一派鼎盛。经济进步文化繁荣,吟出“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李白,敲击瘦马便听到铿锵铜音的李贺,都是与天水同一地域的陇西人氏。

唐代时,天水地肥水美,朝廷设牧马监于此,后发展至数十万匹。天下既定,李世民便将陪伴自己戎马一生的昭陵六骏刻在自己陵墓前,让它们与自己永世相随。其实,秦的先祖就因在天水一带蓄养战马有功而被封为侯的。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大秦帝国,在这里迈出坚实有力的第一步。

由西向东回长安去,在秦岭高处,回望天水,麦积山像座巨大的麦垛子,天水人正忙着和好泥巴继续往麦垛子山上塑佛像。佛祖拈花微笑,一阵风吹来,散花楼的花瓣是往天上飞的。

伏羲庙始建于元朝至正七年,明成化年间重修。成化帝政事不谙,却极注重形式。明朝,是伏羲祭祀庆典最盛的时候。朝廷快马颁发祭文,采用太牢规格,一年两祭,一祭三日。

伏羲是古史传说中的第一代帝王,伏羲庙采用了皇家的建筑模式。朱红色门上的门钉,是九九八十一个,这是故宫大门才有的规格啊。

四进院落宏阔幽深。院内明代所植象征六十四卦爻的六十四株古柏,如今只存三十余株,依旧挺拔苍翠,浓荫蔽日。

每逢正月十六伏羲的诞辰日,人们扶老携幼来伏羲庙朝拜祭祀“人祖爷”。一时间,庙里烛光闪耀,香烟缭绕,钟鼓齐鸣,热闹非凡。

伏羲有很多的奇异之处,书中记载他是人首蛇身。再比如说他生下来就已经长大了,用不着玩耍,便已经肩负起了哲学、医学、农业、渔猎等等重任。

一长串结绳记事的绳子,一长排大大小小的疙瘩,时间长了日子久了,有谁能记得哪天战事哪天洪水哪天猎得了最大的那只麋鹿。画上两只美丽的鹿角在大地湾的彩陶罐上,炫耀一般,一尾鱼睁大万年前的眼睛。伏羲教人们用书契纪事;伏羲教人们用网捕鱼;伏羲教人们使用历法;伏羲教人们制琴作乐。伏羲太忙碌,一有空伏羲还要忙着冥思苦想。

一卦开天,天地间从此两样了。

见一幅伏羲画像,散发披肩,身披鹿皮,一派远古风尚。画中左下角有八卦图形。伏羲在沙地上画起了八卦图形。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慢慢推演成了八卦图。六十四级台阶六十四卦爻,六十四卦爻背面立着风姓伏羲。

伏羲的诞辰日除了民间自行祭祀以外,政府还要举行盛大的公祭。

偶见伏羲祭祀庆典的一篇祭文,上云:“渭水泱泱,陇阪逶迤。大哉羲皇,发祥成纪……和谐社会,共建小康。巍巍中华,蒸蒸日上……”最后说“今日公祭,昭告羲皇。肴馔既陈,伏惟尚飨!”

仙人崖位于朱家后川的南山,崖上白皮松覆盖,崖下庙宇毗连。

据说,很久以前,有高人隐居于此修行,于崖下结庐修身养性,得道成仙后飞升而去,石崖自此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仙人崖。

仙人崖始建于南北朝时期,距今约1600年。相传古时常有人隐居其山修行学道,故称仙人崖,又传夏秋深夜,常有灯火浮现,是神仙携灯往来,即称“仙人送灯”。

仙人崖主要由三崖、五峰、六寺组成。三崖即东崖、西崖和南崖;五峰即玉皇峰、宝盖峰、献珠峰、东崖峰和西崖峰;六寺即木莲寺、石莲寺、铁莲寺、花莲寺、水莲寺和灵应寺,而灵应寺又是仙人崖的通称。主峰西庵为天然石岩穴,石岩穴下建有殿堂,为仙人崖的主要建筑群。

仙人崖寺观、庙宇、窟龛多建于高耸的峰顶或凸凹的飞崖间。自南北朝以来,历代在这里均有建筑和雕塑造像,现存的寺宇是经唐、宋、明、清等朝代建筑和重新修缮的,部分泥塑为北魏晚期作品。长期以来,这里是释、道、儒三家共存的风景胜地。

南崖脚下,依崖修建了燃灯阁,是仙人崖的主建筑之一。

燃灯佛为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因其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为燃灯佛。传说释迦牟尼过去世曾以五茎莲花供养燃灯佛,而被预言,将在九十一劫后的贤劫成佛。在佛经中所记载的许多佛﹑菩萨都曾是他座下的弟子。

佛教有三世佛,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佛。谓过去佛为迦叶诸佛,或特指燃灯佛,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佛为弥勒佛。

燃灯佛,一位灿若灯火的佛,我这样理解,应该也不错。

仙人崖的寺宇总名叫华严寺,明代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让他们“控要害,以分制海内”,将二十三个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达到家天下的目的。到明永乐十四年,明成祖朱棣把华严寺改名灵应寺,主要是把仙人崖的庙宇,划拨给韩王朱松,变成了韩开府朱家私人家庙了。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克平凉,最后一位韩王朱覃被起义队伍擒杀,韩藩家族消亡。

仙人崖不再是家庙,当地人却依旧将仙人崖和灵应寺互称。

仙人崖南崖高10米、宽40余米的天然崖面,小龛排列得密密匝匝,每窟内都曾有一小身佛像端坐其中。此崖北魏时开凿,宋、元、明时重修。现个别窟内尚存有8身元代重塑佛像外,其余小龛造像皆残毁。

南崖千佛当中第10龛,为一组宋代大型悬塑。佛高约3米,低平肉髻,大耳垂肩,面颊饱满丰润,双目微微下视,脸含喜色。胸以下部分残毁,裸着两根长长的木柱。佛脚下为三重仰莲瓣式莲台,一朵祥云托起莲台。佛右侧立着一位穿俗装的小孩。

这位穿俗装的小孩为罗睺罗,高约1.5米,微微右侧而立,头戴圆筒冠,着一身圆领长袍,稚气未消,弯眉细目,也是脸带笑意。挺胸鼓腹,双手急急地向前伸着,立在莲台之上。

此雕塑被称为“释迦会子”,说的是释迦牟尼成佛以后回家看望自己的孩子罗睺罗的场景。罗睺罗顾不上换去家常衣裳,就急急地跑了出来,难怪视之喜气洋洋。

和我们前面看过的麦积山石窟133窟雕塑表达的内容相似,亦为宋代雕塑,只是罗睺罗位于释迦牟尼佛右侧,为一尊穿袈裟的小佛形象。

东崖罗汉堂,前殿后窟,系明代建筑和塑像。塑大佛、菩萨,殿内左右壁与前壁,塑神态各异之十八罗汉。

仙人崖奇绝险峻的山崖成为殿堂天然的佑护,使其免受风雨雷电侵袭,形成了一处“林深禅心静,山高俗尘清”的修禅仙境。

西崖第2号建筑为三教祠,明朝修建。三间四柱式殿堂。

建德二年,南北朝时北周武帝宇文邕大举灭佛,之后,确定儒、道、佛的尊卑先后秩序,以儒为先、道次之、佛教最后。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确定它们的排序,做这件事的,是位鲜卑人。

从宋代开始,佛教有意识地和道教、儒学等相互交融,开始接受其他的思想,选择了一条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道路。

仙人崖西崖三教祠便为三教合一的产物。这一时期的僧人们开始学习道教、儒学的思想,认为佛、儒、道三家相互弥补。

儒家重视人伦,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立千古不朽的功勋,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并在现实世界中成就最高的道德境界,实现人生的价值,带来精神鼓舞和巨大满足。道家重视人作为个体的存在价值,崇尚自然,主张通过修炼,达到长生久世,羽化登仙。佛家则关心人的生老病死,关心愿望和现实之间永远无法消除的反差所带来的痛苦,给有深切痛苦感的人以心理的温暖的慰藉,佛家倾心般若,主张普度众生,同臻西方极乐世界。

儒家的着眼点在于入世,佛家的着眼点在于出世,道家的着眼点在于加强自身修炼以求长生不死。佛、儒、道三家各以其自身的文化特质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弥补着彼此的不足。

三教祠殿堂内释迦牟尼佛高2.45米,波浪式发髻,袒胸着红色披肩袈裟,双手交叠于胸际,半结跏趺坐于山形坛座之上。面带聆听与思考的神情。

老子高1.77米,包巾束白发,双目前视,嘴略张,像是正是述说着什么。黑色宽袖长袍,束带,面额上道道皱纹如同阅历。

孔子亦与老子同高,包巾束黑发,方脸,大耳,高鼻,穿大袖长袍,束带于腹前打结。左手于腹前握一长卷,足登云头履,与老子相对而坐。

三位佛教、儒教、道教的创始人,像是正准备开会,在这座小庙中共同研究教义发展的大事业。

西崖第3号建筑喇嘛楼,宋代开凿。开间式大龛,崖面为后壁,殿内塑有佛像三尊,当中一尊高僧为泗洲大圣。高1.45米,造像躯体端正,头部轻微前倾,眉骨较高,双眉紧皱,两眼微闭。头戴风帽,两角于脑后打结,另两角垂双肩之后。披袈裟坐在山形台座上,双手于腹前作禅定印。整体造像手法写实,彩绘色彩沉稳。

这尊泥塑泗州大士塑像因为在喇嘛楼里,身上还裹了严严实实的一层绸缎,所以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当作藏传佛教的一个神灵来供奉。

《宋高僧传》记载,泗州大士本是中亚僧侣,法号僧伽。唐高宗时来华,屡现神异,遂被广大僧俗所信仰。五代时期,周世宗钦命全国:“天下凡造精庐,立伽真相”。身穿僧衣,头戴风帽,体态雍容,面貌慈善,这是泗州大士最基本的特征。这种塑像在我国北方地区极为罕见。

泗洲大圣为唐朝初年西域何国碎叶城人僧伽,他在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至泗洲城(今安徽泗县)建起了普照王寺,传经布道。他道行高深,名声远播,受到佛一样的礼遇,人们造寺建庙予以供奉。公元708年,僧伽应召入长安,两年后圆寂,享年83岁。当时的皇帝唐中宗为其敬漆肉身,送回泗洲城起塔供养,奉其为“泗洲大圣”。后寺塔毁于火,僧伽肉身受损,遂火化,始有舍利。

有幸,泗洲大圣来到天水,怀揣着对爱情的美好憧憬,成双成对的年轻人无不真诚向恋爱之神泗州大圣祈祷,以求幸福。

有一秘密,说是泗州大圣十分理解与同情追求美满婚姻的痴男怨女,只要在泗州大圣佛像的脑后挖下一点泥巴,偷偷撒在对方身上,对方就不会变心了。嘘,但愿这个秘密继续秘密,否则佛像不是要时时修补了吗?

夏秋深夜,自然磷光与燃灯阁中的油灯火光交相辉映,人传是神仙携灯往来,故有“仙人送灯”之说。

夜空的星星一闪一闪,每一颗星星都是一盏仙人送来的灯盏,照亮了人世间男女爱情的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