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鲲鹏
时间都去哪儿了?
转眼间,一年的借调期如白驹过隙般匆匆而过。回想借调期间的种种,一切犹如昨天,历历在目,滴滴在心。
借调归来,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我收获了什么?我留下了什么?回答这两个问题,我想可以用“三个收获”和“四个留下”来简要概括。
首先说说我收获了什么。最重要的就是收获了一份珍贵的友谊,认识和结交了一帮好领导、好同事、好朋友。天下之大,若不是机缘巧合,也许今生只能擦肩而过。到教育部借调,对我来讲十分意外,也十分难得,因此我也十分珍惜。工作以来,我一直待在学校,做过辅导员,当过宣传兵,但是对到教育部国际司借调我还是有些忐忑的。因为去之前,我甚至不太清楚自己去做什么、能帮人家做什么。带着这些疑问和学校、家人的支持,我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毅然决然地前往北京。北京,首都、国际大都市、政治文化中心,对我来讲是那么陌生,毕竟这是我第一次去。一切都是新的:新的环境,新的工作,新的生活,新的氛围,新的领导,新的同事……感觉自己就像井底之蛙跳上了井口,欣赏井外的世界,开始井外的生活。在国际司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我很快适应了那里的生活,也很快投入新的角色中。在与大家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一起努力中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对我而言,这是我此行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最大的收获。忘不了领导们的谆谆教诲,忘不了同事们的循循善诱,忘不了朋友们的点点关怀,也忘不了在部里集体过生日并得到司长亲笔签名的贺卡……国际司有百人团,大家都惺惺相惜、心心相印、相互关照、相互补台,不论是公务员还是借调人员,大家都一视同仁,视对方为自己的兄弟姐妹。
其次是收获了一次难得的机会,一次学习的好机会,一次锻炼的好机会。我非常珍惜这次机会。远离家乡,远离学校,远离亲人,远离同事和朋友,只身前往北京,一切重新开始。部里的工作环境、工作方法、工作模式都跟学校不一样,而且领导的风格、同事的性格也不一样。在借调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有为人上的,也有处事上的,让我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我很享受国际司宽松自由的整体氛围,很感叹大家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很赞赏大家同心协力的团队精神,也很欣赏大家乐于分享的行为习惯。如果没有借调,我可能没有机会聆听部领导和司领导的现场讲话,没有机会领略张艺谋、马光远、敬一丹、董关鹏等的风采,也没有机会听取“双月讲坛”“半月谈”“青年论剑”等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报告……有句话叫作“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你就会慢慢变成什么样的人”,在教育部工作学习的时光虽然短暂,但是每一天都过得快乐而充实,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让自己变得愈发优秀。
三是收获了一场难忘的经历。在教育部借调期间,经历了很多的人生第一次——第一次出国前往西班牙执行公务,第一次给部级领导写材料,第一次参与了几个部级文件的制定,第一次从事团组管理和国外教育调研工作,第一次跟中央外办、外交部、外专局、审计署、交流协会、留服中心、留学基金委等部委和直属单位打交道,第一次参与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工作会议、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活动和教育外事工作专题研讨班,第一次进入钓鱼台和朝鲜驻华大使馆,第一次拜访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天闻数媒和国家开放大学……一次次的经历让人难忘,我也在一次次的经历中提升了自我。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的收获,就不一一列举了。有付出才会有收获,有收获自然需要有付出。那么,到底我付出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呢?这个问题我思索良久。是要好好想想这个问题,证明我真的没有白去,证明我还是给教育部国际司的领导和同事们提供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也证明我没有给科大丢脸。
一是留下了两本书。经过近半年的努力,编辑整理了《教育外事工作文件汇编(1999—2013)》,共收入15年间有关教育外事工作的文件140份,27万字,为教育系统相关人员全面掌握教育外事有关规定提供了有益参考;丰富完善了《因公出国(境)管理规定汇编》,收入文件66件,近400页,为教育部从事团组审批管理的同志做好相关工作打下了基础。
二是留下了两本手册。临走前,我编创了《因公临时出国(境)团组审批管理工作手册》和《国外教育调研汇编工作手册》,这两本手册凝聚着我的心血和一年多来对两项工作的经验与体会,手册里有整个的工作流程、注意事项及经验分享等。当时跟处室的领导开玩笑说,这两本手册一出,希望达到“一册在手,工作不愁”的效果,不像我刚来的时候两眼一抹黑,不知道从何下手。有了这两本手册,接手这两项工作的同志能很快进入角色,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此外,还就汇编优秀出访报告、升级改造出访团组审批管理系统等工作提出诸多建议,受到领导重视并被采纳,也让我备感自豪。
三是留下了一套《国外教育调研材料汇编》(以下简称《汇编》)。刚到部里不久,按照领导指示,我对《汇编》进行了全新改版。在教育部借调期间,我编辑制作了20余期《汇编》,呈送部领导,分发教育部各司局、直属事业单位、部属各高等学校及各省(市)教育厅(局)等,实现调研成果共享,为国内外沟通教育信息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多次受到部领导及使用单位的好评。
最后,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既然是借调,终究要离别;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不能继续与国际司的朋友们一起并肩作战,对我而言,有些遗憾。还有一些未了的工作和未了的心愿,只能期待后人去完成。临行前,我跟国际司的领导和同事们一一道别:我们所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我将与大家同叙庠序情,共筑教育梦!期待不远的将来我们再次相见!
(原载《青岛科技大学报》第69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