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勤超
这学期给学生上英国文学这门课,但学生问我最多的是翻译之类的问题。有学生认为学文学没有什么用,与将来的职业也没有什么关系。
听了学生的话我感到很诧异,好像英语专业的学生已经越来越功利化、越来越机器化了。在很多学生看来,英语基本功与文学的关系不大,似乎只有背八级词汇或者做各种级别的考题才是他们的当务之急。于是课前总看到一些学生手捧考题像膜拜圣书一样,而旁边的文学课本却被冷落。一些学生还质疑阅读中古时代的什么诗歌、戏剧与当下就业根本就不沾边,何必花时间阅读那些不实用的诗歌呢?
学文学和英语基本功关系不大,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可以说,文学对提高学生英语基本功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这里没有必要谈这个问题,我想谈谈文学究竟是什么。在当下社会,我们的学生受功利主义思想影响太深,对于真正的人生,他们思考得还不够,对于文学的本质,他们更没有认真地思考过。
文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强调的是价值内涵,而不是强调它能做什么。文学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的,而不是说将来它能给你带来多少个面包,它能帮你谋到什么职位。
一些学生对文学的看法之所以出现偏颇,除了就业压力和功利主义思想影响外,其实主要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我们没有告诉学生,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人生,我们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记得初中离家读书时,每到周六就特别想回家,可学校有严格的纪律,两周才允许回家一次。因为老师要用周末进行题海战术训练,为的是学生能考上中专或一流的高中。可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痛苦的折磨。为了减轻大家周末的痛苦,语文老师就让我们高声朗诵:“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诵罢这首归乡诗,大家也就不那么想家了。
这种经历,现在想想,其实文学与我们的存在息息相关。它可以慰藉我们焦躁的心灵,它可以引导我们回到精神的家园,它可以使我们回到安静的状态,这也是我对文学的最初感知。我们主张培养实用型的人才,这是时代所需,一个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能力很重要,对学生进行英语技能培训也是正确的,可我们也要培养出有精神的实用型人才。怎样才能培养出有精神的实用型人才呢?文学课就肩负着这样的使命。
文学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的,我们从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可以感知到这一点。但从更本质的方面来看,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就在于人类把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并使之成为人类内在和本质的需要。人类的生存正是以满足这种更内在、更本质的需要展开的。
从这一意义上说,文学不是别的,文学正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人们不能没有文学,人们需要文学,不然人们存在的根基就不牢固。哲学家海德格尔曾对欧洲人丧失精神的现实忧心忡忡。他曾说:“这个欧罗巴,还蒙在鼓里,全然不知它总是处在千钧一发、岌岌可危的境地。”海德格尔旨在说明,人们不能没有精神,不能没有灵魂。在天空和大地之间,文学使人的精神发达起来,文学进而成为人们生存的一部分。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学文学,如果只认为就是多记几个单词、了解一些写作的技巧,这是十分肤浅的认识,从中得到精神的升华才是学习文学的真正目的。清代袁枚就说:“所谓诗人者,非必能吟诗也。果能胸境超脱,相对温雅,虽一字不识,真诗人矣。如其胸境龌龊,相对尘俗,虽终日咬文嚼字,乃非诗人矣。”不难理解,这里袁枚所说的真正的人,是诗意存在的人,换句话说,是指那些真正理解文学、追求精神存在的人。所以,海德格尔在谈到文学时就说:“诗不只是此在的一种附带装饰,不只是一种短时的热情甚或一种激情和消遣。诗是历史的孕育基础。”在海德格尔看来,文学不是装饰品,更不是一种消遣,而是人存在的基础。海德格尔说出了诗和人之间的根本联系,他曾提倡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也就是说,人除了物质地存在外,更要精神地存在。只有这样,人才能处于一种自由状态,进而进入到无限的生命空间。
文学不是可有可无的,文学时刻伴随着我们,文学在大地与天空之间创造了崭新的诗意世界,创造了诗意生存的生命。我们每个人一刻也没有离开文学。我们曾经听过母亲的摇篮曲,听过家乡的歌谣,也听过最古老的传说。我们今天仍然每时每刻地感受着文学,也许生活中某种诗意的惊鸿一瞥,会唤起你对生活的热爱;也许哪一句诗,会扬起你心中理想的风帆;也许哪一个带血的字,会激起你爱憎的情感;也许哪一句中跳动的音符,会让你沉浸在优美的生存空间。这就是文学,它一刻也没有离开我们。
随着技术时代的到来,功利主义越来越影响着人们对存在意义的认识。这自然也影响到了大学校园,让学生重新思考文学的意义也就显得十分必要。只有了解这一点,他们才不会说文学不实用,文学离他们太遥远,生存的意义在于找个好工作而不是去阅读什么文学作品。我们也不能否认,由于受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影响,文学精品也变得越来越少,我们不得不从经典中重温我们的精神家园。现在充斥市场的很多文学作品,缺乏真正的人文精神,一些作家只为满足市场而作,而文学的真正价值却被淡化。
这也引起我们对当下文明的思考:我们生存的环境正在恶化,我们依存的绿色家园正在消失,地球也在哭泣,而我们还在现代技术文明的车轮上高歌猛进;我们不再思考存在的真正意义,我们只剩下征服的欲望。
文学可以拯救我们,因为文学可以唤起我们的人文情怀。我们在思考自身的存在时,我们也会思考他者的存在。一部部充满人文情怀的文学作品,都会把我们带到一种精神的空间。在这种空间中,我们会和自我对话,我们也会和自然对话。我们存在的意义在这种空间中会得到完美的阐释,我们存在的根基也会越来越坚固,因为我们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尽管充满劳绩,我们也会很快乐。
一个不读文学作品的人,一定是情感缺乏的人。文学会传授我们生活的经验,文学会让我们学会尊重他人,文学更让我们思考存在的根本意义。当然,文学也会让我们敬畏自然,正如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所说:“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康德告诉我们,我们应该遵守自然的法则,和自然良性互动,而不是无限制地满足人类自我的欲望。
当我们认真思考文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文学属于存在之真理,属于人类之精神,属于滋润人类存在价值的原浆,它是我们诗意存在的载体。我们没有理由不与文学为伴。在人文精神逐渐衰落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文学去唤起我们漠然的态度,更需要文学引导我们追寻那失落的精神家园。让我们回家吧,回到文学的怀抱,正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在《返乡——致亲人》一诗中所说:
回故乡,回到我熟悉的鲜花盛开的道路上,
到那里寻访故土和内卡河畔美丽的山谷,
还有森林,那圣洁树林的翠绿,在那里
橡树往往与宁静的白桦和山榉结伴,
群山之间,有一个地方友好地把我吸引。
(原载《青岛科技大学报》第69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