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山区农家,对农民怀有天然朴实的感情,又因这几十年里常常“身”入农村,所以我的乡村情结与日俱增。每当城市的喧闹渐渐退去,夜声趋于宁静时,我的思绪便不由得飞至那一个个熟悉的村庄、农舍,耳边响起隐隐约约的虫唱和起伏有致的蛙鸣,眼前浮现出一幅幅乡情版画和村民们的亲切笑容……
1986年3月的一天,“桃花雪”纷纷扬扬,满山野银装素裹,让人的心情畅然明净。时任商城县广播站副站长的我,按组织安排同宣传系统的另一位同志一起来到县东南部深山区的苏仙石乡柯楼村,帮助开展扶贫工作。“俺们村穷,但有你们帮扶,大家合为一条心,拧成一股绳,面貌总会改变的。”进村这天的村情座谈会上,我便觉得村支部书记芦传明、村委会主任余弟禄这两人的表态发言很有见解还要多从群众那里讨主意、找钥匙。”
于是,我们和村干部分头下组入户作调查,较快地形成了《全村经济发展计划》,提交到村民组长和党员、群众代表会上一讨论,大都认为可行。支书老芦说规划就这么定了,往后,就按这个规划好好干!”而村主任余弟禄却补充道最后再征求一下意见。”那会儿,我见支书老芦面有不悦之色,心下不免犯起嘀咕这两人能坐到一条板凳上去?”
入夜,山村月色如水,映着残雪,明朗朗的。我从村外散步回来,见村部办公室的灯还亮着,走近后,听到是村支书、主任两人在谈话。“这次讨论规划,有两个村民组长因病没参加,他们看问题一向比较准,再听听他们的反映,把规划完善完善是对的。”这是村主任余弟禄的声音。老芦语气诚恳地说对!我当时一听你说的那个话,心里有些不舒服。但事后想,你言之有理啊,俺们俩是全村的主脑,只能心贴心,不能背靠背,团结,才有力量嘛!”我听了,心里的那个疑团顿时化解。大度!坦诚!多么好的基层干部啊!后来,村里的发展规划又经过修改完善。全村干群一心,盯准目标,大力发展板栗、茶叶生产和养殖业等经营,村里增加了收益,多数农户建起了新房,该村较快地进入全乡的先进行列。
这一年的扶贫活动使我颇有收益。我深深体会到,人在社会上、单位里,诚信待人很重要。善于团结人,才能干成事。
转眼就到了1998年。那年,我在市委组织部干部科工作,部领导倡导机关各科室分别建立一个党建联系点,以探索、指导“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为此,科长与我们五位同志经常深入到固始县城关镇西关村,通过走访、座谈、讨论和参加劳动等多种途径、方法,同村、组党员干部、致富能手和各方面群众逐步密切了联系,打成了一片。有不少党员、村民敞开心扉,向我们谈了许多新情况、新经验和好的意见、建议。村支书老闫精神气儿特足,他说:“农村党建,最要紧的是抓人的思想这个‘总开关’,我就是下劲‘叩脑门’,把党员、干部的创新精神给激出来!”这真是一语中的啊!
和煦的春风把原野染得翠翠的,庄户人家的房前屋后,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西关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全村党员、干部开展了新观念、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教育活动。一些党员和村、组干部还分别走出去,到市内外参观学习特色农业与加工业、服务业方面的先进典型。他们的思想解放了,视野开阔了,经济发展的步子大大加快。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攀升到2500多元。该村党支部也随之被评为市、县、乡先进基层党组织。
党建联系点的实践,让我切实悟到了创新的意义,它的确是工作进步与事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光阴似水,春晖再现。2003年年初,我已调任市人事局副局长,根据市委的部署、要求,带领工作队到光山县殷棚乡李庄村开展贯彻“三个代表”、推动小康村建设工作。该村地处光山县西南边缘,经济状况比较差,又加上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任务艰巨,我们一开始就感到了工作的压力。
“莫急,办法总比困难多啊!”村支书晏志国精痩精痩的,他说俺知道,当干部的一要‘公’,二要‘廉’,‘公生明,廉生威’,群众就服你的气,工作就没有干不好的。”村委会主任老刘当即表态对,打铁先得自身硬,就是这个理!”我们听了,心里便有了底气。
春天的日子过得快,村部门前的竹园一眨眼变得蓬勃旺盛,新笋齐刷刷地窜到了一人多高。这些天里,村党支部、村委会把经过调研制定的全年工作计划、措施张榜公布后,村干部们同工作队员一起,不畏难,不怕苦,全身心地投入工作。预防“非典”的卫生知识培训,外出务工人员排查,庄户卫生大扫除,入村人员体温检测,一项项组织有序,进展顺利;发展生产上,绝大多数农户在多种经营及加工业方面都订了新目标、上了新项目。
时令进入仲夏。田园铺满绿色,入眼一片生机,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也在发生着变化。“现在村里真是讲民主啦!村务一公开,俺们看了就明白。”这天,我们走访农户回来,见村部的外墙边有几位老农在议论着,都是赞许的口吻。“计划生育指标分配,财务收支情况,上级扶持的项目、资金,每一样都写得清清楚楚的,这样的村领导,俺们信得过!”
从群众的称赞中,我们看到了李庄村的希望。
近来,几位村干部又在忙着修路的事。支书晏志国家中有困难,妻子身体又不好,而他却一直在操劳这事。我们工作队的同志得知此情,便抽空儿来到老晏家中看望。
这是一个碰着土墙的四围小院,正屋是青瓦房,廊檐边的几件农具摆放有序,不大的院落倒也清爽。女主人慌忙迎出来,把我们引到上房里坐。在她拿烟倒茶的时候,我们打量了一下屋里的摆设。除了一张方桌、一台“14寸”的旧电视、两张简易木床和一个柜子外,没有一件高档的家具,水泥地面上,还裂出几道沟缝。好在屋里屋外拾掇得井井有条,干净敞亮,给人以俭朴、舒适的感觉。
临近晌午,老晏才赶回家来,他硬是拉着扯着留下我们吃午饭。盛情之下,我这个从不吃酒的人也怀着几分感动,同老晏干下了两杯酒。离开时,我们工作队的杨主任掏出几百块钱给东家,结果差点儿把老晏惹恼了,他坚决地给塞了回去。
事后,我们拐弯让管财务的村文书给老晏支付这次午餐费,文书却挨了他的一顿批评。耳濡目染村干部们的这种俭朴、清廉之风,我们工作队同志深感无理由不为该村建设艰苦努力,工作上就更加操心卖劲了。后来,我们工作队被评为先进,受到了市委的表彰。如此,对农村、对农民的深情,恰似一股清泉在我的心田久久流淌。是农村养育了我,是农民群众和乡村干部的品质与智慧滋润了我,提升了我。善于团结,敢于创新,甘于清廉,这些来自乡村干部实践的精神宝典,渐渐地成为我做人、做事的追求。
我爱农村,更挚爱、感恩那里的乡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