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欧素有亚得里亚海明珠之誉的威尼斯,是意大利北部的重要港口城市,又是地中海的贸易中心。乘船徐徐到此,这个水都的风姿令我们陶醉。无论探寻它往昔的辉煌,抑或观赏其今朝的光彩,无不让人感慨万端。
始建于公元5世纪、鼎盛于15世纪的威尼斯,曾一度成为意大利最富有、最强大的海畔王国。威尼斯商人的足迹遍布欧、亚、非三大洲,使这里成了东西方商业物流的要冲。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名作《威尼斯商人》,即取材于此,描述了当时这里商业繁盛背景下的各色人物,为欧洲文学大观园增添了奇葩,也使这座水城愈加名扬四方。直到今天,威尼斯每年进出货船都在万艘以上。
威尼斯水韵极为诱人。整个城市构建于水上,长约4千米的主运河,连起全城170多条支流,形成市内2300多条水巷,400余座形态各异的桥梁把全城连为一体。这里的楼阁建造独特,根基都淹没于水中。有的狭窄水巷宽仅一二米,对门邻居,站在各自凉台上,即可握手寒暄,相视而谈;也有的水巷两边相距几十米、上百米不等,其街道门店与民居布局合理,顺巷依水,逶迤而去。天光,阁影,鲜花,笑容,倒映水中,绰约动人。
在威尼斯,别具风情的则是那有名的“刚朵拉”。这是一种首尾尖翘的月牙形木舟,船身纤细,底部扁平,非常适合在较为狭窄的河道和水巷中穿行。由于威尼斯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汽车的水城,汽车、摩托车甚至是自行车都不许使用,人们出行只有靠船,轻盈活络的“刚朵拉”也就自然应运而生。你瞧,一对对情侣,一拨拨游人,纷纷选择着不同色彩的“刚朵拉”,年轻的跳上极富活力的绿色舟,壮年人兴奋地走上蓝色舟,白发者乐滋滋地相携着步入黑色舟,他们一会儿用力摆动划桨,一会儿则任船JL缓缓滑行。小舟行处,波光粼粼;条条船上,欢声笑语。人们物我两忘,一任心驰长空,神游烟波。笔者随着不停的人流漫步,景致应接不暇,心中感叹不已。数年来,这个不足7万人口的水上之城,每年竟有1800万全球各地的游客出入,平均每天达到5万人。这真是一个魅力之城!
而威尼斯最吸引游人目光的,当数圣马可广场及其周围宏I?的建筑。自古以来,圣马可广场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传统节日的活动中心,曾被拿破仑赞为世界上最美丽的画苑。广场东西长170米,东边宽80米,西边宽55米,呈梯形状。四周满是古意盎然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弥漫着一股古典而浪漫的情韵。广场东面的圣马可大教堂,始建于公元829年,是为了保藏从埃及运来的圣马可的遗体而修造的。圣马可是圣经《马可福音》的作者,曾被威尼斯人奉为护城神。圣马可大教堂融合了东西方的建筑特色,既有拜占庭式建筑模式,又赋予了哥特式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风格。其中间大门的穹顶阳台上,耸立着《马可福音》的圣马可雕像,拱门之上是5幅描述圣马可事迹的镶嵌画,中央的圆顶嵌有一巨幅耶稣升天的画作,这些画幅都覆盖着一层闪闪发亮的金箔,使得整座教堂都笼罩在金色的光辉里。
从圣马可广场出来往北走,导游引我们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缓慢而行,约摸花了半个多钟头的功夫,来到了威尼斯驰名世界的玻璃制品的加工作坊。这里关于玻璃工匠的手工活,据说从公元10世纪起就有资料记载,所以威尼斯玻璃制品的历史已有上千年了。同过去一样,在这家作坊里现场表演的一位老工匠师,仍然用其强韧的肺吹气,将烧得通红的玻璃用钳子制作成精巧的工艺品——酒杯、笔筒等等,再镶以颜色各异的金银玉饰,美轮美奂,不一而足。工匠师的技艺娴熟精湛,每一件作品出于手中之后,他额头上便渗出一层细密的汗珠,脸膛上绽出不尽的笑意,令我们在场的每一位游人不禁连声喝彩,纷纷选购可意的玻璃制品,以作鉴赏、纪念。
迷人的威尼斯,其文化品位也在提升。该城1932年创办的世界上最悠久的国际电影节,比戛纳和柏林电影节分别早了14年和19年。早期的威尼斯电影节,设立的是地方色彩较浓的“最佳意大利电影”、“最佳外国片”等奖项。到了1949年,威尼斯便正式确立了“圣马可金狮奖”,将其作为电影节最高荣誉。1953年,又将“最佳意大利电影”改为“圣马可银狮奖”,从而彻底洗去了地方色彩,确立了其国际级的电影节地位。相对于戛纳和桕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更注重参赛者对电影艺术的创新,对具有实验性的独立制作尤其青睐,以力推创新型导演著称,被誉为电影大师的摇篮。黑泽明、塔尔科夫斯基等名导演都崛起于威尼斯。张艺谋、侯孝贤、蔡明亮亦曾获得过威尼斯的欣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