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融哥哥的困境

孔融哥哥的困境

时间:2023-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融成名,却没有人知道孔融的哥哥是何许人也。这倒不是孔融的哥哥有什么问题,而是这个故事的设计就使孔融的哥哥处于一种困境。当孔融让梨得到的精神满足大于吃到大梨时,孔融的哥哥也会选择让梨。于是,我们就不得不同情以孔融的哥哥为代表的大多数人所面临的尴尬困境,因为,缺乏生活真实的技术演绎,只能造就新的虚伪。而任何脱离利益支持的道德只能是虚伪的道德,也只能让更多的孔融哥哥式的人陷于困境。

孔融让梨,这是一个流传久远的故事,它反映的是中国人幼儿教育的基本理念。孔融是个历史名人,让梨的故事也更有影响力,孔融因为一个梨子的缘故获得这样大的名气,在古今中外也是很少见的。孔融成名,却没有人知道孔融的哥哥是何许人也。稍动点脑筋就会发现在这个故事中,孔融的哥哥多少有点窝囊,至少不像孔融那么风光。这倒不是孔融的哥哥有什么问题,而是这个故事的设计就使孔融的哥哥处于一种困境。

让我们剔去让梨的道德判断,单纯把它变成一个实验来做。摆好了一大一小两只梨,让两只猴子去拿,猴子当然是争着拿大梨,但是大梨下面有个机关,猴子甲在拿到大梨时触动机关,掉到一个不太深的坑里。这时,猴子甲虽然摔了一跤,但却吃到了大梨。猴子乙虽然吃的是小梨,但却免于摔跤。可当坑足够深的时候,也就是当猴子摔到坑里的疼痛超过吃大梨的收获的时候,猴子自然就会选择拿小梨。于是,大梨被让出来了。如果争拿大梨像那个深坑一样使人们望而却步时,让梨就会成为一种行为规范。在这里,道德机制鼓励奉献。

当实验改为拿到梨子后,又由管理员重新分配梨子,分配的基本原则是用大梨奖励让出大梨而拿小梨的猴子。这样,猴子就会拼命地争拿小梨,因为这样做的结果是既免于掉进坑里,又能吃到大梨,于是这个实验就蜕变为争小梨比赛。在这里,让梨就成为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猴子的行为和目标完全背离了。道德滑向伪善。

让我们再回到孔融让梨的故事里。在生活中,吃大梨,是每一个小孩子本来的想法,既然他拿了小梨,让出了大梨,得到了表扬,他在物质上的损失就从精神上得到了补偿。从孩子内心来说,他是更愿意吃大梨的,但他为了获取表扬拿了小梨,这是一种向善的苗头,这种对让大梨的肯定,就成了一种常规的道德判断。既然是常规的道德判断,就会上升为一种社会的道德规范。于是,又一个问题出现了。当孔融让梨得到的精神满足大于吃到大梨时,孔融的哥哥也会选择让梨。而当弟兄二人都争着让大梨时,这个问题就回到了前面讨论的问题,即争小梨。于是故事由让梨变为争梨。

在现实中,当弟兄二人都必须吃梨时,就有个先手的问题,谁要吃大梨,谁就得先让梨,让梨的同时,就把一种道德负担加到对方身上。我让了,你也总得让吧?我让了,你又让了,然后,我一句恭敬不如从命,笑纳了这只大梨,我从物质和精神上都占了上风。于是,先手占了便宜。让梨纯粹成了一个技术问题。

问题在于,在现实生活中这样做没有可重复性。在这场博弈中,双方都有这样四种选择:一是吃大梨受表扬,二是吃大梨不受表扬,三是吃小梨受表扬,四是吃小梨不受表扬。面临这种博弈,当对方知道你得了便宜又卖乖时,对方就自然会在这个博弈中选择比较稳妥的平手,即失去表扬,吃到大梨。当双方都这样想的时候,这个故事就又走向反面,由让大梨变为争大梨,因为这是最不吃亏的做法。

这就回到了生活的真实,从而反证了让梨缺失现实基础和人性真实,只能是一种虚伪的道德演绎。于是,我们就不得不同情以孔融的哥哥为代表的大多数人所面临的尴尬困境,因为,缺乏生活真实的技术演绎,只能造就新的虚伪。而任何脱离利益支持的道德只能是虚伪的道德,也只能让更多的孔融哥哥式的人陷于困境。

写到这里,恰好读到一则故事。孩子要吃香蕉,妈妈给他一个小的,孩子对妈妈说,我要吃大香蕉。妈妈说,小孩子要懂礼貌。孩子说,难道懂礼貌就一定要说假话吗?童言无忌,算是一语道破天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