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浙江大学建设与发展的目标
通过对小平同志南行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的学习,总结我校近年来改革的实际,进一步明确浙江大学建设与发展的目标是:
经过20年至30年的努力使浙大能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迎接世界科技革命挑战;
成为我国培养高级理工经管人才的主要基地之一;
成为我国高新科技研究中心,长江三角洲乃至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辐射源;
成为在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办学综合效益和社会声誉等方面均全面地稳定地处于国内同类大学前列,并在世界上亦居一流水平的、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
实施战略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八五”期间至建校100周年(1997年)争取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大体完成学科结构和办学层次结构的调整、学校发展总体战略布局和校区总体规划。基本完成校内领导体制、管理体制改革和办学机制的转换。
注:本文是1993年1月路甬祥在学校会议上的讲话,收录时有修改。
第二步,“九五”期间至下世纪初,在办学质量、层次、规模方面上一个大台阶,形成在校研究生3000—3500人,本专科生10000—18000人,成人教育5000人次的办学规模,形成我校高质量、高层次与多层次、多门类兼顾的办学格局。同时建立起一支在国内居一流水平的500人左右的跨世纪学术带头人队伍,其中50—100人在世界学术界享有较高地位;形成20—3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所、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取得50—100项具有重要学术意义、重大经济技术价值的研究成果;通过人才、成果转移辐射形成30亿—50亿产值的行业与产业社会效益。培育出8万—10万名德才兼备的科学家、工程师、新高科技产业的带头人和党政领导骨干。使浙大成为国内外社会一致公认的中国名列前茅、有特色的综合性理工科大学。
第三步,至建党100周年即下世纪20年代,使浙大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实现这一长远宏伟目标是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党的十四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对我们的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快改革步伐,坚定不移,团结一致,大胆探索,专心致志付诸实施。
二、指导思想
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面向社会需求,尊重教育科研规律,牢牢把握学校教育、科研二个中心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三有利”的标准,调动师生员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主动迎接挑战,深化改革。
在实际工作中,要着重抓好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建立起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和管理队伍,形成一流的综合办学条件、学术环境。不断改善综合办学条件,继承发扬求是创新优良传统,通过一靠国家,二靠教学、科研、校产、科技开发、咨询服务等,三靠社会多渠道支持增加投入,四靠转换机制、深化改革、精心运筹提高效益来加快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使浙大成为能主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办学法人。
三、改革和发展的举措
(一)教育
根据人才市场和社会需求、世界科技革命与经济发展趋势、国家高级人才立足于国内培养的战略布局,进一步调整办学门类、学科和层次结构。
1.坚持按系办学,完善学分制,更新、拓宽、提高传统学科知识结构、课程结构和层次结构。
2.加快完成信息、生物、材料、环境、能源等新兴技术学科的教学布局。
3.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工商管理、外贸、财政金融、人文艺术等专业门类建设,完成理工为主、兼有文管的科类布局。
4.在适应需求、保证质量、开拓生源、改革教育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八五”规划末达到3000人规模(2000名硕士研究生,1000名博士研究生)。
5.建立完善学生上学收费制、医疗保险制、人生意外保险制、奖学金贷学金制、兼职助教制。
6.建立完善“教、管、育、导”四位一体,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体制,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
7.逐步改善学生学习、生活条件,活跃业余文化艺术体育科技活动,筹建学生活动中心,建设良好的综合育人环境。
8.加速教育科研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建设,改善图书馆条件和校园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辅助教育(CAI)状况。
9.根据社会需求,发展继续、函授、夜大、职业、师资教育。筹建继续教育大楼,扩大在职人员攻读学位和在职研究生、论文硕士博士教育范围,扩大对外汉语教育,发展对港澳台招生和国外招收留学生工作,不断提高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二)科研工作
坚持科研工作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坚持加强基础研究。选择优势,对准前沿目标进行创新研究。坚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坚持科研和高级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使科研工作上水平、上规模、上效益。
具体目标是:
1995年科研经费达1亿元,科技成果转化效益达15亿元,形成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争取获自然科学基金排名前三名,在学术榜中居同类院校前三名,争取再建5—8个国家实验室或相当水平的研究中心。
1.完善研究所体制。按二级学科建所,学术带头人负责制,建立稳定合理的学术梯队结构和学术领导结构。建立研究所实运行机制,党支部建在所上。进一步赋予研究所长更大的职权,使之成为具有能力面向社会竞争的科研法人。
2.培养200—300名中青年学术骨干,使之成为德才兼备,学术上能起带头作用,教育科研上有组织领导能力的跨世纪的学术带头人。
3.加强科研设施条件建设。建立科研中介公司,建立和完善出版、学报、会议服务、基金支持系统。健全国际科技交流管理体制。建立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加强知识产权、学校权益和师生权益保护,建立公正的学术评议组织和科学的评议标准,为我校科研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小环境。
4.建立一批稳固的国内合作单位,包括部委、行业、企业和学会,拓宽、巩固国内合作渠道。
5.建立一批稳定的国际合作单位,包括高等院校、基金会、双边和多边国际组织,扩大国际合作渠道。
6.将科研“12条龙”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工程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开发中心性质的研、教、技、产紧密结合的组织,使其充满生机和活力,形成既有利于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提高,又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经济效益提高的新体制。
7.调整和完善科研有关政策,形成完整合理的导向。
(三)人事和管理体制
1.实行校、系、所三级体制。系管教学及学科规划评估,进行技术职务聘任。实行系主任负责制,设系务会议、系学术委员会、系教育委员会。二级学科建所,在校、系领导下完成教学环节,相对独立地行使科研法人权。实行所长负责制,建立所务会议、所学术委员会制度,教授即学术带头人或分支学科学术带头人制度。
2.学校试行校长负责制,党委是政治核心,副校长在校长领导下分工负责。明确校务会议、党委常委会议、校长办公会议职能,对现有机关处部按下放职权、事权分类、党政协同、高效精简、面向基层、优质服务的原则,进行并、转、减、撤,实现减编1/3—1/2。因事设岗,明确职责,民主监督,严格考评,提高待遇。
健全校务委员会等咨询机构,健全学校各类专门委员会的职能。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参政议政职能。加强党纪、政纪、审计监察、统计机构职能,加强经济师、会计师制,加强学校保密、保卫机构职能。加强党的政治核心作用,形成民主科学决策机制,民主监督机制,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3.调整人事结构。上调教学、科研人员占编比例,上调高职人员比例,上调高学历职工比例。逐步建立完善学校岗位设置规范,建立以教科管骨干和技术服务骨干为固定编制,其余人员均为合同制流动制编制的人事结构,建立完善招聘、考核、晋升、提职、退休、奖惩等制度。坚持推行博士生兼任助教制,并逐步推广至硕士生。
4.改革分配制度,健全保障制度。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巩固完善校内津贴制度,逐步取消福利型平均主义分配的方式。加速房改,建立医疗保险、退休保险、人身意外保险、人寿保险,既使有限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有利于推动和保证两个中心建设,又有利于建立起必要的保障体系,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治、灾有所助,逐步创造条件和社会保障体制相衔接。
5.坚持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和“四化”的干部方针,着重选拔有开拓创新精神有实绩的干部。坚持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任用,民主考评,德能勤绩,考绩为主。坚决破除论资排辈陋习,坚决反对任人唯亲,结帮拉伙不正之风。对无所作为,政绩平平的要及时调整下岗。逐步建立起符合党的干部路线、符合我校实际的干部任职基本标准(学历、经验、德才表现和能力)。严格遴选考核审定程序,坚持从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优秀教职工中选拔干部的原则,坚持干部的学习制度、民主生活制度和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健全纪检和监察制度,党内外民主监督制度,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四)校产、后勤与财务
1.校产要按《企业法》规定的原则和校办企业的基本职能与目标,加快改革步伐,依托科技人才优势,参与市场竞争,上规模,上效益,上水平,形成资金、人才、教育和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等方面综合良性循环。校产要成为校内实践基地和科研支撑转化基地,建校100周年,校产达到产值2亿—3亿,利润3000万—5000万,实习岗位4000人次/年,并形成3—5个高科技产业中心,支持学校教育科研中心工作,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和高新科技辐射能力。
校产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走校内外联合之路,实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组合,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校产要依托系和学科背景,走多门类高科技实业和第三产业为主之路。实行校、系、所三级产权,以校、所二级为主,实行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和董事会法人制,保证经营者委托企业法人权力,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学校代国家征收所得税,企业按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严格的财务管理,银行账号由校内银行统一管理,进出口工作统一由外贸公司管理。工业总公司、科技开发总公司、后勤产业集团代表学校管理产权。学校对校办企业、高新科技产业可按国家有关政策酌情在收费、投资、资源利用等方面给予时限性或行业性优惠。
2.后勤要逐步转化为社会化的第三产业,牢固树立为“两个中心”服务的思想,提高服务水平、质量和效益。开发校内外第三产业市场,逐步减少行政拨款,做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实行定额包干,创造分利,承包、租赁等各种有效的经营方式。学校着重解决住房、通信、会议服务、教育科研文档出版、维修加工服务、咨询设计及其他技术劳务服务,为学校教育科研创造更好的综合环境。后勤工作特别是要加快房改步伐,加快建房速度,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建房,争取在3—5年内使教职工住房,尤其是中青年教职工住房有较大改善。
对房地产和校园管理以及学校安全保卫等仍实行行政管理为主的体制。
3.财务管理要从事业财务管理转为事业、企业综合经济管理,变直接行政干预为间接政策调控。实行财务综合复式预算,健全校内银行,强化节资、集资、融资功能,调动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建立资金集中、分级理财体制,集中学校财源,搞活基层财政微循环。
建立校、系、厂、所联合投资,共担风险,民主决策的机制,彻底打破资金投入上“等、靠、要”的传统陋习,建立完善信贷的渠道和机制,加速学校发展。
审计工作要加强效益审计,对制度审计既要依据有关法规,又要从实际出发,有利于事业发展,合法合理。不断调整完善规章制度,严格划分合法与违法、违纪与违法、失误与违纪之间的界限,分清是非性质。要着重查处那些违反国家学校财经纪律,侵害集体、学校和个人权益,假公济私,化公为私,玩忽职守,监守自盗,对国家、学校造成严重损失的行为。
完成上述目标和工作,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学校党政和全体师生员工要贯彻10个“坚持”不动摇: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学校“两个中心,一个根本”;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广大师生员工,尤其是依靠知识分子队伍;坚持党的政治核心地位、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改革与发展是硬道理;坚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和排除“左”的干扰;坚持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坚持把建设一支教学科研骨干队伍放在首要位置;坚持巩固学校团结稳定的政治环境;坚持把浙大建成国内外一流水平的目标!
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