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在浙江大学集会,隆重纪念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我国近代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浙江大学的老校长竺可桢先生100周年诞辰。
注:本文原载《浙江大学教育研究》1990年第1期。
竺可桢先生1890年3月7日出生在鱼米之乡——浙江宁绍平原上的一个重要集镇——东关镇。当时,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瓜分中国。在他年幼的时候,目睹丧权辱国之耻,身受兵荒马乱之苦,心灵中就萌生了发愤读书、为拯救祖国出力的信念。1910年,年青的竺可桢先生抱着振兴中华的宏大志向,远涉重洋,寻求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道路。他认为中国应以农为立国之本,因此选定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农学院学习农业科技。当他感到美国的大农业与中国的小农经济不相一致时,又改学当时刚新兴的气象学,从而转入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潜心攻读气象学。尽管他身在大洋彼岸,仍时刻关注祖国的命运,关注祖国所发生的灾难性的气象动态。竺可桢先生作为最早出国研究气象学的研究生,深切感到应该把学得的理论知识用来解决祖国的实际问题。在他28岁获得博士学位的当年,就毅然放弃在美国可能获得的丰厚的物质待遇,回国服务。他满怀报效祖国之心,欣然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堂(即武汉大学前身)后又转任南京高等师范学堂(即东南大学前身)和南开大学,从事地理学和气象学的教学。1919年,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使竺可桢先生的爱国心与科学精神得到新的发展。他以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撰写文章抨击时弊,揭露迷信,启蒙愚昧,希图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来改变社会面貌。当他看到祖国各地旱涝灾荒频呈,台风年年肆虐,便大声疾呼设立气象台。尽管当时反动派当局腐败无能,经费短绌,障碍重重,但主要由于竺可桢先生和他的同事们艰苦不懈的努力,经过八九年的苦心经营,才使中国的近代气象事业得以一定的发展,从而打破了帝国主义势力对我国气象事业的垄断,改变了以往仰赖外人的局面。
1936年,正当民族危亡、国土沦丧的严重关头,竺可桢先生受命肩负浙大校长的重任。他怀着对袓国、对发展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热忱,以他崇尚“求是”、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勇气,在艰难险厄之中,呕心沥血,倾注全力,为培植中国的科技人才,推进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为宝贵的贡献。竺可桢先生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的13年,是浙江大学历史上重要的发展时期。特别在外敌入侵之时,他率领全校师生,从杭州出发,冒着战火,辗转西迁,行程万里,历尽艰险,最后到达贵州遵义、湄潭、永兴等地,坚持办学7年,不仅汇集和保全了众多的教授学者,培植了数量可观的优秀科技人才,而且使浙江大学从此崛起为全国著名大学之一。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动员和影响了一大批高级知识分子,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之后,他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的领导职务。
早在30年代,竺可桢先生就一再指出,近代科学的目标就是探求真理,一个献身科学事业的科学家,为了追求真理和忠于真理,就必须采取不盲从、不附和、不武断、不蛮横的实事求是态度。竺可桢先生是实践“求是”的楷模。新中国成立前,他向往光明,坚持真理,伸张正义,不顾个人安危,公开揭露并谴责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无辜学生的罪行;“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他尊重历史事实,不怕打击报复,旗帜鲜明地宣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事业的光辉成就。他的一生跨越了几个时代。他认识到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制度,我国才有发展科学技术的广阔前途,只有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才能走上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他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科学研究。在实践中,他的思想发生了飞跃。1962年,72岁高龄的竺可桢先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终于从一位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正如他自己说过的“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他作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在科技战线的岗位上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综观他的一生,他总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不管环境如何复杂、如何艰难,他总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竺老这种忠诚一贯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在他的晚年,他自觉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学习毛泽东思想,并以此作为行动的指南,对于这一点,更值得年轻一代知识分子学习。
竺可桢先生是我国现代科学的先驱者之一。早在留美期间,他就积极参加我国第一个以提倡科学、传播知识为宗旨的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的活动,成为该社骨干之一。他为该社办的《科学》月刊撰写和翻译了大量文章,为在我国传播和发展现代科学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筹建气象研究所,亲自培训气象工作人员,领导开展研究工作,开创中国的气象事业。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先生受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以全部精力参加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创建工作。他参与组织新中国的科学研究队伍,调整加强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机构,以极大热情组织领导并亲自参加全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工作和全国自然区规划工作,同时他对国家重大的建设问题和全国科学规划工作积极贡献智慧和才能。他坚持科学研究面向实际和为农业服务的正确方向,努力推动新兴学科的发展,推动全国性的科学普及工作,促进国际学术交流。
竺可桢先生是我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一生勤奋好学;持之以恒,孜孜不倦从事科学研究。单从他每天记录气温、气压、气象,时刻观察、研究物候现象,每天记写日记,而且数十年如一日的举动,就令人钦佩不已。他自己说过:“我虽然写了不少文章,但我一生专门研究了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这一课题。”他运用近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搜集和整理了中国历代的丰富的资料,正是以他那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广博的学识,才使他在古稀之年,写成了《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之初步研究》的著名论著,攀登上世界科学的新高峰。他所创办的东南大学地学系是我国最早的地理系;他编写的《地学通论》是我国第一本近代地理学教材;同时,他是我国首先开设和讲授地学课程的教授。他一生所致力研究的工作跨越了许多学科,都有卓著的成就;在台风、季风、区域气候、物候学、农业气候变化、自然科学史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贡献。
竺可桢先生不但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科学家,又是我国近代卓越的教育家。在他出任浙江大学校长之前,已是深孚众望的学者、教授。在他执掌浙大的13年间,正是他精力最旺盛的年代。他忠于真理,大胆探索,为我国高等教育史留下了极有光彩的一页。
竺可桢先生一生提倡求是精神,实践求是精神。由于浙大渊源求是书院,他到浙大不久就定“求是”为浙大的校训。他认为他所提倡的求是精神绝不单是读书做学问,求是精神的精髓主要是探求真理;是奋斗精神、牺牲精神、革命精神、科学精神。特别在抗战那段极其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正是由于求是精神的激励和熏陶,浙大师生在数度搬迁中仍不馁教学科研之志,坚持探究学问,作出了卓著的成绩。几十年来,求是精神已在浙大蔚然成风。今天,在新的形势下,浙大师生员工正在为建设“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优良校风而加倍努力。
竺可桢先生在浙大创造的教育思想和积累的办学经验,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并具有现实意义。竺可桢先生认为大学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培养的目标应该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和为真理献身的精神为宗旨,培养的学生应该一心为公,明辨是非,富有实事求是精神和牺牲精神,以天下为己任。他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赴任浙大后一直大力谋求师资队伍的发展,他广罗了国内大批最优秀的教授学者,充分发挥教授学者的学术带头人作用。他重视校内的学术研究,强调教学和科研并重。在他的倡导下,浙大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气氛。他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教学、实践训练和智能培养,主张选拔第一流的教授到一、二年级去讲授基础学科,提倡学生可以一个专业为主,跨院系选读与自己所学主科相关或自己所爱好的课程,以扩大知识面。还有他重视新生质量,重视新生的始业教育和毕业教育,重视图书和仪器设备建设以及重视体育锻炼和文化活动等一系列办学主张和办学实践,我们都可以从中吸取有益的养分并发扬光大。
竺可桢老校长的高尚品德、优良作风和教育思想与实践,为浙江大学留下了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名字和浙江大学紧紧联系在一起。浙江大学为有这样一位可敬可亲的好校长而感到自豪和光荣。为了永远纪念他,1987年4月,在浙大求是园树立了老校长的全身铜像,以表达我们对老校长的深切怀念之情,并激励我们特别是青年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开拓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浙大还设立了以竺可桢名字命名的嘉奖,表彰和奖励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和学生。特别是竺可桢奖学金的设立,得到海内外广大校友积极的捐助。
我没有见过竺校长,无缘亲耳聆听他的教诲,但是老校长一生的光辉业绩,使我时时受到教育和激奋。作为晚辈,作为现任的浙江大学校长,他的精神鼓舞我为教育和科学事业而献身。
同志们,竺可桢先生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竺可桢先生为发展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而毕生奋斗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今天,我们纪念竺可桢先生,就是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振奋精神,艰苦奋斗;增强振兴中华、报效祖国的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我们纪念竺可桢先生,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新路子。要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优良的校风和学风,调整结构,深化改革,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学、科研质量,培养更多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级专门人才。我们纪念竺可桢先生,就要密切结合中国国情和生产实际,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献身,团结协作,敢于攀登现代科学技术的新高峰。我们纪念竺可桢先生,就是要刻苦钻研业务,严谨治学,努力做一个品德高尚、追求真理、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自强不息、为祖国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而无私奉献、有骨气的中国知识分子。
让我们沿着竺可桢先生的足迹,为壮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奋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