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什么企业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什么企业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时间:2023-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快建立科技进步新机制,这是个事关90年代经济振兴、社会发展的大问题。建立有利于促进经济与科技紧密结合的新机制,要深化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新机制,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厂矿企业的自觉参与。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的改革,重要的是建立企业领先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

尽快建立科技进步新机制,这是个事关90年代经济振兴、社会发展的大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正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增强“科技兴、国家兴”的责任感,加快改革步伐,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机制上有一个大的突破。

注:本文原载《改革月报》1992年第3期。

建立有利于促进经济与科技紧密结合的新机制,要深化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当前,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状况依然是一个突出问题:一方面,经济建设和企业生产中出现的大量科技难题得不到解决;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科技人员游离于经济建设之外,找不到用武之地,大量有实用推广价值的科研成果无人问津。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这十几年来,我国共取得了12万项重要科研成果,并且以每年鉴定2万项成果、登记1万项专利的速度递增,其中不乏大量的有实用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和技术,但这些成果真正能大面积、大范围推广应用的,只占15%左右。这种科技与经济严重的脱节现象,当然有认识不足,投入不足和动力不足的问题,但根本上说,是体制问题。近几年来,通过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经济与科技结合的机制逐步在生长、形成,成绩是很大的。但是,体制上存在的主要弊端没有根本解决,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例如改革科研拨款制度之后,出现了行业保护主义倾向;科研单位扩大自主权后,偏重追求近期效益,而课题的基础性、前沿性的要求降低了。此外,按专业建制,按行政区域建制的科研单位,学科之间割裂,条块分割的情况仍未根本改变,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渠道不畅通,等等。

建立有利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新机制,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厂矿企业的自觉参与。企业技术进步是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键,极为重要。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与经济的关键性结合部。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的改革,重要的是建立企业领先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前不久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在关于搞好大中型企业的措施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抓好技术改造,推动科技进步。因此,企业深化改革要坚持计划指导和市场导向,进一步转换企业运行机制,加强对企业技术进步的考核,要结合本行业的实际情况,把衡量企业技术进步的各种量化指标纳入企业承包合同,甚至可以采取国家立法的形式,对企业技术进步进行导向,所有的大中型企业都要建立和完善技术开发机构,同时要创造条件建立企业中试基地和新产品试制车间,完善计量、标准测控手段。建立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可以通过联合吸收学校或科研单位,或者依靠自身的力量等多种途径来实现。小型企业或乡镇企业也必须以大专院校或科研机构为技术依托,采取多种形式吸收适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实行企业和高校或科研单位的结合,要解决宏观的管理体制问题,即要求政府的计划、经济、科技、财政、金融等部门根据各自的情况,从投入的方向上保证和支持企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企业进行正确决策,参与平等竞争,实现技术进步,企业除完成国家计划下达的生产任务和技改项目外,还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多方筹集资金,强化科技投入,加速技术开发进程。

建立有利于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新机制,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技术开发力量的作用。科研机构要改革内部管理,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要完善院(所)长负责制,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并按照分流征用、优化配置、完善功能、择优扶持的原则,逐步调整现有科研机构的学科方向、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要有选择地在若干大学,通过政府、行业或企业集团与院校联合,建立若干个工程研究中心,拓宽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这些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专业实验室)为依托,结合工程基础研究、综合性关键技术开发和中间试验,使重大科研成果形成标准化、系列化、商品化的成套技术和设备,提供给大企业、科研单位,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形成一个有相当规模的产业,建立起相应的高技术企业集团,以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速组建一些科技、生产、经营一体化的科技先导型企业或企业集团。这类科技先导型企业,应以科技为先导,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名优产品为龙头,以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为技术依托,以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推动技术进步为目的,结合本地区的科技和资源优势,形成产品和产业优势,以科技进步有效地带动经济增长。要把技术开发和引进紧密结合起来,在开发的基础上引进,在引进的基础上创新,用新技术改革传统产业。要充分依靠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雄厚的技术实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要强调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动员更多的科技人员投入到企业技术进步的主战场上来,各地要根据各自的条件和地区优势,选择自己的发展模式,把发展重点放在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和新材料等领域,以努力开发技术档次高、相关性强的高新技术产品,逐步形成具有区域性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采取特殊政策,重点抓好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资金、原材料和开放环境。支持公有制、股份制和集体和“三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的经营方式,实行分配与企业效益挂钩的原则,增强企业发展动力和活力。研究并采取具有吸引力的政策,调整政策导向和利益机制,解决分配问题,有计划地吸引和鼓励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科技人员,特别是中青年优秀科技人员到高新技术开发区去创办高新技术产业。

建立有利于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新机制,还必须着力创造一个有利于技术进步生长、发育的社会大环境。这需要一系列支持结构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从目前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情况看,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市场、资金和人才。技术市场机制,是运用价值规律和经济手段,促使科研成果有偿转让,加速技术商品向生产领域转移,沟通技术与市场信息、提高成果和技术利用率的重要手段。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技术市场机制,要运用好经济杠杆,充分发挥利率、税收、价格、工资的调节作用。一是国家计划项目的实施,要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实行课题“公开招标、择优支持、促进协作”的原则,杜绝行政手段的干预和地区保护主义弊端;二是课题经费实行有偿使用或部分返还的原则,经费管理实行预决算制,使有限的经费投入,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三是各类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入技术市场,实行择优选用,有偿转让,采取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保护知识产权,保障科技人员的劳动收入,多渠道地增加对科技的投入,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必备条件。

要采取切实措施,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投入支持体系,各地区科研三项费用每年应逐步有所增加,“八五”期间,应逐步增加到占产品销售额的2%,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应逐步增加到占产品销售额的3%。政府要设立专项经费,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重点实验研究基地的建设。要下决心使科技投入增加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和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努力形成良性循环。要逐步建立一套支持科技进步的金融机制,即所谓风险投资系统。地方政府可考虑设立技术进步咨询机构,负责对科技项目的评估、立项和预测。建立国家科技开发银行,使有限的科技经费与银行结合起来。与此同时,国家除税收优惠外,还应赋予高新技术产业更多的自主权,使其适应风险创业环境,要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有利条件和国际环境,进一步扩大国际科技、学术交流与合作,加速对外开放,大胆吸收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并切实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创新,建立配套的机制。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采取切实措施和优惠政策,以各种方式吸引外国政府、组织、企业和民间的低息贷款和资助,为科技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要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要把不断地改善科技人员工作、生活、学习条件这个大问题、大政策抓好,各级党政领导要坚持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分配不公、脑体倒挂等不合理的问题。要从机制上、环境上、政策上创造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条件,打破人才的部门或单位所有制,逐步解决人尽其才的问题。要努力关心科技人员在政治思想和业务知识方面的健康成长和提高,积极鼓励他们走出院校,到经济建设第一线去,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建功立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