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鸡胶牙糖[2],典衣供瓣香[3]。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4]。
【注释】
[1] 此诗收入《集外集拾遗补编》附录二。据周作人辛丑(1901年)日记所附《柑酒听鹂笔记》所记:庚子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901年2月11日)“夜送灶,大哥作一绝送之。”此诗即作于此日。送灶:我国民间旧俗以阴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为祭灶日,以送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状况,是民间习俗之一,此俗至今犹存。
[2] 胶牙糖:即麦芽糖,米黄色。乡间制成圆盘状沿街叫卖,旧时或用麦芽糖来交换闲置的生活用品和鸡鸭毛,废铜烂铁等。用刀片敲下一块,含于口中即化,然黏性极强且甜。祭灶日用此,是因为民间恐灶王爷向玉帝告状,故祭以此蜜糖以粘住灶王爷的嘴,使不能告状也。
[3] 典衣:其时鲁迅家家道中落,祖父在杭州大狱,父亲病重而死,家境贫困,典当为常事;瓣香:祭祀用的香烛,由典当衣服换钱而得来;以典当而换取祭祀的供品,可见心灵之诚,诗中寓有以“一瓣心香”祀神的诚意。
[4] 黄羊:据《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汉宣帝时,阴识的祖父阴子方用黄羊祭社神,“自是已后,暴至巨富”,故后世有以黄羊祭祀灶神之风俗。据《康熙会稽志》:绍俗,“祭灶品用糖糕、时果或羊首,取黄羊祭灶之义。”
【赏析】
此诗五言四句,言简意赅,明白如话,然其中蕴含着鲁迅沉痛的心情和对家道中落、以典衣备供品祭灶神的年节生活的感慨。据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百草园·祭灶》一文中,回忆当时祭灶的供品和风俗时说:“乡下一律是廿三日送灶,除酒肴外特用一鸡,竹叶包的糖饼,《雅言》云胶牙糖,《听好话》则云元宝糖,俗语直云堕贫糖而已。又买竹灯檠名曰各富,糊红纸加毛竹筷为杠,给灶司菩萨当轿坐,乃是小孩们的专责。那一天晚上,一家老小都来礼拜,显得很是郑重,除夕也还要接灶,同样的要拜一回,但那是夹在拜像辞岁的中间,所以不觉得什么了。”[1]
诗的首句历数祭灶的供品。鸡、胶牙糖、香是祭灶神的供品,是祭灶的最普通的、必备供品。而这些最普通的、必备供品,都是通过典衣的方式取得,家中更没有其他多余的物品来供奉灶王爷,何况是以黄羊为祭品了。由此可见出,在当时,鲁迅家在祖父因科举弊案下狱、父亲生病去世后的情况下,家道中落,贫困至于典衣的生活状况的窘迫。在这年关祭灶的时节,今昔对比,更令鲁迅的心情沉痛,感慨万千。末句“岂独少黄羊”中的愤激的语气,正使人感受到鲁迅的这种感慨的深切。
关于典质的经历,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2]这种“侮蔑”的经历,无疑是刻骨铭心的。同样,对于家道中落后世态炎凉的记忆,也是刻骨铭心的。鲁迅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3]
【延伸阅读】鲁迅关于祭灶的习俗的意见
《鲁迅全集》第3卷,《华盖集续编·送灶日漫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7页。
【注释】
[1]鲁迅博物馆等选编:《鲁迅回忆录》中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912页。
[2]《鲁迅全集》第1卷,《呐喊·自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5页。
[3]《鲁迅全集》第1卷,《呐喊·自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