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豆燃豆萁[2],萁在釜下泣——
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3]!
【注释】
[1] 本诗附在鲁迅的杂文《咬文嚼字(三)》中,写于1925年6月5日,发表于1925年6月7日的《京报副刊》,收入《华盖集》中。题目为后人从文章中摘录出来后拟定的,从之。
[2] 豆萁:豆秆,豆子收下后留下的茎秆,晒干后当作柴火使用。
[3] 教席:原指教师的身份。此指教师的宴席,指1925年5月7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因女师大风潮,在北京西安饭店宴请女师大评议员的宴席。席间众人商议开除女师大学生刘和珍、许广平等六名学生自治会成员。
【赏析】
此诗创作的历史背景,是当时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发生驱逐校长杨荫榆的风潮。
1924年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许寿裳因故辞职,继任者是刚从日美留学归来的杨荫榆。杨荫榆虽从国外留学归来,但思想保守,作风专横,用高压手段禁止学生参加进步活动;处理校务常感情用事,不循规章制度办事,且对教师、学生态度傲慢,以亲疏为标准对待人事,致使教师、学生意见很多。江浙军阀开战时,因交通受阻,女师大国文系三学生、哲教系两学生不能在寒假后开学时报到。她根据个人好恶,迫令国文系三人退学,哲教系二人却不作处分。学生自治会代表为国文系三学生事与杨荫榆交涉,杨竟破口辱骂学生代表,以此为导火线,该校驱杨学生运动就此爆发。
1925年5月7日,女师大学生举行“国耻纪念日”演讲会。杨荫榆欲上台主持大会,台下学生嘘声四起。学生会代表向她说明:学生已不承认她为校长,要她离开会场。她大叫:“叫警察!叫警察!”但她终于被轰出会场。当天下午,杨荫榆在西长安街西安饭店宴请该校评议会会员七人,席间讨论通过开除学生自治会干部六人。5月9日,杨荫榆贴出布告开除蒲振声、张平江、郑德音、刘和珍、许广平、姜伯谛。当天,学生们即将布告牌拿走。11日举行全校学生紧急大会,决议不许杨荫榆进校,并将校长办公室贴上封条。接着学生两次呈文教育部,要求撤换杨荫榆。
杨荫榆在宣布开除六个学生的第二天,即1925年5月10日,发表她的《致全体学生公启》(11日《北京晨报》全文发表)。其中说:“须知学校犹家庭,为尊长者,断无不爱家属之理,为幼稚者,亦当体贴尊长之心。”此处杨以家长自居。
1925年5月20日,晨报又发表杨荫榆的《对于暴烈学生之感言》,说:“若夫拉杂谰言,齮齕笔舌,与此曹子勃谿相向,憎口纵极鼓簧,自待不宜过薄。……梦中多曹社之谋,心上有杞天之虑;然而人纪一日犹存,公理百年自在。”此处以“勃谿相向”即婆媳争吵,来喻师生矛盾。让人感到杨荫榆是以婆婆自居,而学生们则是小媳妇了(以上史实引自倪墨炎著《鲁迅旧诗探解》第55、56页)。
关于女师大风潮,鲁迅作为女师大的兼职教授,是非常同情和支持女师大的学生的。为支持女师大学生,他草拟并共同签署了《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的宣言》,发表了《忽然想到(七)》、《“碰壁”之后》、《并非闲话》、《我的“籍”和“系”》、《咬文嚼字(三)》等文,揭露了杨荫榆及其支持者的各种阴谋。对于杨荫榆的以家长子女、婆媳关系喻师生关系的言论,鲁迅给予了辛辣的讽刺。1925年5月21日下午7时,杨荫榆在太平湖饭店邀请“主任专任教员评议会会员”出席校务紧急会议,商量如何对待学生运动。鲁迅在教员休息室刚好看到此请帖,“一看之后,毛骨便悚然起来”。鲁迅写道:“我于是仿佛看见雪白的桌布已经沾了许多酱油渍,男男女女围着桌子都吃冰其淋,而许多媳妇儿,就如中国历来的大多数媳妇儿在苦节的婆婆脚下似的,都决定了暗淡的运命。”“我吸了两支烟,眼前也光明起来,幻出饭店里电灯的光彩,看见教育家在杯酒间谋害学生,看见杀人者于微笑后屠戳百姓,看见死尸在粪土中舞蹈,看见污秽洒满了风籁琴,……”[1]
1925年6月2日,晨报发表了曾出席杨荫榆宴席的“评议员”、哲教系教员兼代主任汪懋祖的《致全国教育界》的意见书,其中说:“杨校长之为人,颇有刚健之气,欲努力为女界争一线光明,凡认为正义所在,虽赴汤蹈火,有所不辞。今反杨者,相煎益急,鄙人排难计穷,不敢再参末议。”其中的“相煎益急”一语,典出曹植的《七步诗》,把杨荫榆和学生的关系,喻为兄弟争斗的关系,把杨荫榆比作“豆”,把学生比作“萁”,反诬学生煎逼校长。
对此,鲁迅于同年6月5日写了《咬文嚼字(三)》一文,载在7日的《京报副刊》上,文中改《七步诗》为“替豆萁伸冤”,对女师大风潮中的学生表示支持。
以上是此诗的写作背景。
此诗鲁迅自云:“利用它(指曹植《七步诗》)来活剥一首”。诗句化用曹植《七步诗》诗句,借用汪懋祖的“相煎益急”比喻,以“豆”喻杨荫榆,以“萁”喻学生。第二句写“萁”在釜下燃烧哭泣,喻学生在强权下的孤立无援,只能哭泣。曹诗中是“豆”在泣,而此诗中是“萁”在泣,这也是鲁迅活剥曹诗,为豆萁伸冤。末二句是“萁”的哭泣的语言表白,即我烧成了灰烬,你也熟了,正好用来办教师的宴席。这句话,讽刺了杨荫榆屡次在饭店宴请评议会会员,商讨如何处置学生的行径。而鲁迅写此诗的目的是为了“替豆萁伸冤”,则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反驳了汪懋祖向外界宣扬、污蔑的学生“煎”校长的言论,为女师大学生主持了公道。同时,也讽刺汪懋祖言论中以兄弟喻师生关系的可笑的比喻说法,抨击、痛斥了汪懋祖之流的“教育家”在杯酒之间残害学生的无耻行径。
全诗文白相结合,前两句用文言来写,后两句用白话,组合得妙趣横生,故虽“活剥”曹植《七步诗》,却一改原诗的严肃而悲愤的风格,而显幽默诙谐,其中又有愤激之情。
对于本诗的理解,还可以参考曹植的原诗。《世说新语·文学》载曹植所作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明人冯惟讷的《古诗纪》选录此诗时,注云“本集不载”,并附录四句的一首: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1]《鲁迅全集》第3卷,《华盖集·碰壁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1—7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