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2]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3]忆华年。
【注释】
[1] 此诗为赠别增田涉之作,作于1931年12月2日,后编入《集外集拾遗》。增田涉(1903—1977),日本岛根县人。1929年在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科毕业。1931年3月来到中国上海,经内山夫妇介绍与鲁迅认识,并直接向鲁迅请教有关《中国小说史略》、《呐喊》、《彷徨》和他的杂文、散文中的问题,准备从事翻译。为此,鲁迅曾每天下午抽出三四个小时,用日语向他讲解《中国小说史略》及其他有关问题,一直延续了三个月。1949年以后,增田涉历任岛根大学、大阪市立大学、关西大学教授。著有《中国文学史研究》、《鲁迅的印象》等书,他翻译和宣传鲁迅的著作,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 扶桑:神木名,传说日出其下。如《山海经·海外东经》:“黑齿国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后引申为古国名,如《梁书·扶桑国传》:“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按其方向、位置约相当于今之日本,故中国古代史书中,多以“扶桑”作为日本别称。
[3] 东棹(zhào):棹,通“櫂”,划船的工具,此处代指船。东棹,向东航行的船。
【赏析】
此诗作于1931年12月2日,后编入《集外集拾遗》,为赠别日人增田涉回国而作。
诗的首句描写了日本秋天的景色,寄托了作者对年轻时留学日本时的日本风光的回忆:扶桑之国的深秋,正是风光很好的时候,枫叶像丹华,火红一片,漫山遍野,照彻了初寒的大地。
“却折垂杨送归客”句中,折杨柳赠别,是我国古代的习俗。如收入《太平广记》四百八十五的唐许尧佐所撰传奇小说《柳氏传》中,有柳氏所作的《杨柳枝》词:“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又《三辅黄图》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在此诗中,作者也借用此典和古风俗,以折杨柳送别,表达了自己对增田涉的依依惜别之情。
末句“心随东棹忆华年”,意为自己惜别的心,随着增田君的东归的航船而去,使自己想起了当年负笈东渡日本留学的美好时光。在这时,鲁迅想起了自己的在日本的时光,他肯定是感慨良多的。
自从与内山完造结识之后,鲁迅在内山书店结识了许多日本友人,在每次漫谈中,对于留日年华的回忆,肯定是很多的,这首诗就是鲁迅对这种回忆的描绘。此诗浅显易懂,明白如话,清新流畅,作者通过对日本风光、留日年华的回忆,表达了惜别之情。透过诗句,我们可看到作者的心境是难得的轻松愉快的,全诗情景交融,含蓄隽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