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只要你做了,就一定不会被埋没

只要你做了,就一定不会被埋没

时间:2023-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这次通讯员培训班安排,领导让我给大家讲一讲新闻写作方面的知识和技巧。有了这个观念,大家一定会对新闻有了另一种认识。只要你怀有一颗热心,你一定就会有了发现新闻的眼睛。只要你按照一般程序去写去做就是动态新闻,自己采写新闻的水平就一定提高的很快。后来,这篇报道荣获陕西新闻一等奖,全国现场短新闻二等奖。一周以后,《三秦都市报》二版采用了。只要你心中时刻紧绷新闻这根弦,就一定能够发现新闻。

按照这次通讯员培训班安排,领导让我给大家讲一讲新闻写作方面的知识和技巧。我深感责任重大,自己并没有多少理论可以讲,只能把自己这几年新闻工作中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奉献出来与大家共享。我今天主要讲两大方面,一是怎样写新闻,二是怎样办报纸。

先说第一个。在座的都是各分厂各车间的通讯员,都有多年的写作经验,一些同志写作水平已经很高了,经常在省内外报刊发表文章,这些我基本上都能看到,说明大家都有一定基础。但是,怎样立足本单位发现新闻写好新闻,这还是需要下一番工夫的,或者说是有一定技巧和方法的。根据自己多年采写新闻的体会,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只要你有热情,就能够发现新闻。教科书上说:“新闻是新近发生有价值的事实报道。”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就是新近发生的,有一定价值的当然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或者事件,而且已经有了结果,把这几个方面综合在一起按照时间顺序写就是一篇短新闻了。也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经过、实践结果等几个要素全部具备,这就是一条符合规范的新闻报道。作为各分厂各车间的通讯员,在所在单位遇到新鲜事,遇到与以往有些不同的变化,或者取得一些成绩等都可以写,都可以当做新闻来处理,这就是最初的新闻。有人会说自己所处的单位地方不大,人员不多,发现不了新闻。大家想一想,在200多人的分厂隔几天总会有一些新鲜事。这就要看我们怎样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有人认为这些变化当做新闻太小,没意思。我以为,不要小看自己手中的笔,不要小看发表在报纸上那些不起眼的“豆腐块”,现在看来也许只是一个事情的记录,也许就事论事,但是若干年之后,这就是历史的记载,是细节的描述。所以说,新闻有记载历史的一种责任,它不仅仅是一个事实报道。有了这个观念,大家一定会对新闻有了另一种认识。只要你怀有一颗热心,你一定就会有了发现新闻的眼睛。这是最重要的。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分厂举行了趣味活动,开展了劳动竞赛,某一个月设备运转率达到历史最好,某个人取得了一些成绩等都是新闻。只要你按照一般程序去写去做就是动态新闻,自己采写新闻的水平就一定提高的很快。但要再提高一层,再上一个台阶,就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为什么今年取得了最好成绩,有哪几个方面促成这样的结果,这件事情的典型性在哪里等。当你有了这样的思维和想法,你的眼界顿时就会开阔起来,看待问题就有了一种全新的视野。这就是在新闻中发现典型事件,就是以小见大,从中表现主题说明深刻道理。我以前在《陕西日报》实习时,一位老编辑给我们讲课时说,陕西长安县某乡镇通讯员,他平时就喜欢把发生在身边的新鲜事写下来记下来,慢慢地就学会写新闻写通讯。有一年收麦期间,他在农村忙活,大热天找不到收割机,发现在他们的乡村,有人开收割机路过每一家门口,只要一招手,收割机就来服务,方便得很。他由此采写了一篇《长安田头出现“招手停”》现场短新闻。写好后他连夜送到《西安晚报》,值班编辑一看,这就是一篇难得的好稿件嘛,随即决定排版,第二天就见报了。后来,这篇报道荣获陕西新闻一等奖,全国现场短新闻二等奖。这个故事说明,只要你发现身边有意思的事情,按照新闻的一般格式写就行了,也许就有成功的那一天。有一天我在城里采购东西,中午时分随意走进一家餐馆准备吃饭。但是里面吃饭的人很多,我就催促老板快一点。老板看我着急的样子,就拿来《三秦都市报》《铜川日报》《消费者导报》说你先看报,稍等一会就好了。我翻阅着报纸,心想这个老板真是心细,我心中就有了新闻这个意识,这不是一个好新闻吗?回家之后我就写了一篇《报纸进餐馆,感觉不一般》,就把订有报纸的餐馆,让吃饭的人既学习了知识,又增加了餐馆的回头客,一举两得的事写了出来。一周以后,《三秦都市报》二版采用了。

只要你心中时刻紧绷新闻这根弦,就一定能够发现新闻。古人说,处处留心皆学问,我则说,处处留心皆新闻。这就要锻炼我们观察事物、认识问题、捕捉新闻的能力。这个过程是一个由弱到强的过程,经过你有意识的培养,每个人都会在这一方面得到加强。我就是在采写动态新闻的时候,特别注重在一些关乎行业发展的问题上抓住典型事件进行报道,以便扩大新闻报道效果。有次我到湿法线采访一位劳模,劳模正在检修,我就和工程技术人员闲谈,了解这次检修的基本情况。他们说这次检修是常规性的,检修项目多少个、多少人参加,等等。我感到这些都是老生常谈没有新意。就来到检修现场想看看有没有什么新闻。在现场我就发现工程技术人员对窑头的冷却装置进行改造。原来使用风机24小时吹,以达到降温的效果。现在改用循环水进行冷却。技术人员给我算了一笔账,这样可以节约多少电力,如何环保,等等。我眼前一亮,现在国家大力提倡循环经济发展,走集约式发展道路,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基层实践吗?回到办公室我就构思这篇新闻如何写。我认为,简单就事论事说这件事情有些单薄,于是到技术中心了解公司近年来节能减排方面取得的成绩。掌握了一些素材之后,我就以此为由头,最终写成《公司湿法线全部使用循环水冷却见成效》,里面还有公司几年来节能减排的一些成绩,然后我就直接投递到《中国建材报》。没过几天,报社一位女编辑给我打电话,询问此事的真实性,并就一些数据需要我提供。我就再次到现场拍照,补充相关材料。半个月后,《中国建材报》头版头条刊登了这篇新闻。随后,该报接二连三地刊发了建材行业其他企业在节能减排行业取得的成绩,应该说,我这篇报道起到了带头作用。从这件事情说明,身处企业也能够写出大文章写出出彩的新闻报道来。怎样写出有深度的报道来呢?我认为要有新闻眼,要跳出事件看新闻,要跳出企业看行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来写新闻,这样才有普遍性,才能很好地与当前形势结合,也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新闻来。咱们一个车间的通讯员写了一篇关于植树美化环境的稿件。一般来说这都是常规性的,属于动态报道。但该作者在导语中写道“俗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仅此一句就不落俗套,然后才交代背景材料。我一看这就是懂新闻会写新闻,企业报纸率先采用。这篇稿件最后也在《陕西日报》三版刊登。这就是写法上的创新,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做到这一点,就是对新闻的“新”有了自己的认识。有一年2月底的一天,我晚上到朋友家闲逛,他无意中说家乡有一位朋友来厂里拉了几吨水泥准备盖房使用,说现在的销售部门服务意识提高了,一切都为顾客着想,表示很满意的样子。原来,我们厂水泥一直是紧俏货,一些客户来购买往往有门难进脸难看的现象发生。但是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更加注重销售人员的培训,第一条就把销售服务质量当成了最要紧的事情,并在工作中贯彻落实。这位朋友采购水泥时,销售人员亲自带他到销售大厅采购,选择品种、交款,然后把他带到装水泥的站台,这在以前是没有的。第二天我就写了公司销售一站式服务赢得客户赞扬这篇稿件,在三月十五日消费者日这天,《陕西工人报》在二版头条位置加框重点报道出来,为公司注重服务质量管理,为消费者倾心服务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还有一次,在采访过程中,大家都说这位青工如何技术创新,取得了怎样的成绩。我想在工厂这些技术能手创新标兵多得很,太普遍没有什么新鲜感。最后临走时有人却说了一句,这个青工前一阵子救助了一个人,不知道这是不是新闻。我随口就说这就是重大新闻!我赶紧联系到这位青工做采访。事情是这样的,这位青工周末在回老家的路上,看到一群人在农家麦场不知干什么,他前去看热闹。旁边有人说,今天下午发现一个神志不清的老太太倒在麦场,不知是哪里走失的老人。他就主动询问老人家在哪里,干什么去,老人糊里糊涂,语无伦次。他估计老人已经饿了,就到附近小卖部买了一些面包一瓶水,先让老人吃饭。然后从老人断断续续的说话当中才知道他家在十几里以外的一个村子。刚好这个村子有他认识的一个人,电话联系之后约莫30多分钟,终于得到确切消息,就是这个村子的一位老人已经走失半天时间了。听他绘声绘色的描述,在我心中这篇现场短新闻已经形成了腹稿,回家之后我一口气写作完毕,以最快速度投往《中国建材报》科教文版,一个星期之后这篇报道以“新风赞”出现在三版位置。后来,这位青工还被公司评为“五四”青年助人为乐标兵,得到了隆重的表彰。

只要你肯下功夫,就一定能够写出有深度的新闻报道来。我上小学时,我们小学校门口有一副对联: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当时识字不多,不了解这副对联的含义,就问村里人,他们对我说,别人能做的事情,你只要舍得费灯熬油下工夫,也一定能够达到。随着一步步走向社会,阅历逐渐加深,我对这副对联认识越来越深刻。运用到新闻写作,同样适合这个道理。这个道理也应该激励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甚至每一个社会成员、每一个行业人员只要按照这个精神去做,就一定能够取得令自己刮目相看的成绩来。在座的通迅员基本上已经掌握了动态新闻写作方法,一般深度新闻写作是我们共同面对的难题。我的体会是,火热的工厂生活需要我们在繁杂现象中进行思考,捕捉新闻线索,也就是要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性。有了这个敏感性,有了从一个现象就能够发现公司在改革发展中的新趋势新成果,这就是一个合格的高水平的新闻工作者了。在这里,学习是第一位。在国外,工交领域的记者一般要有工程师职称,说明要有一定专业素养作为支撑。我们作为单位的通讯员,当然达不到人家这个要求,但是对于本车间工艺流程、一般知识还是要尽量多掌握一些,这样写新闻就会对自己如虎添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就是要知道大面上的东西,不一定精通。尤其对采访的事情或者事件,当你了解到这个事情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个事情或者事件在公司有什么典型意义?和国家提倡的发展趋势是否吻合?公司先进经验先进在什么地方,产生的效益是否可以可靠地衡量?等等。这些问题你思考通了,你的思维就进入高层次的水平,就会用全面、发展地眼光观察事物,写出的新闻也就站位很高了。然后用自己的话语,使用新闻的语言,条理清晰地叙述下来,这个新闻就成功了。前一阵子,公司提出“全员营销”这个概念,我就反复学习这个文件,然后在网上找相关水泥行业营销的策略,了解人家企业的营销模式。通过对这些信息有了一定了解,现在看全员营销就不是泛泛地说一些概念,而是联系到企业目前的实际以及长远战略目标来看这个问题,写文章也就不会浮在表面了。刚才营销单位的通讯员说自己就在销售部门,却发现不了新闻,感觉是“不识庐山真面目”。我个人理解是,作为销售部门,作为窗口单位,当然是如何在服务上下工夫。这就找到了新闻的切入点,紧紧围绕“我们如何做好服务”这个主题大做文章。这就抓住了问题的核心,这就是产生新闻的源泉,你就自然会调动自己的新闻眼,发现与众不同的地方了。生产一线的通讯员也是同理,如何围绕服务销售做好生产工作,这就是问题的核心。这样就不会说没有新闻,而是会说本单位就是新闻富矿,有写不完的新闻题材。我就是运用这种思维发现新闻采写新闻。有一次参加一个质量会议,尽是一些数据看的人眼花缭乱,再加上一些质量方面的术语让人云里雾里搞不明白。如果当时自己稍微降低一下内容标准,写成一般会议报道就可以交差了。但是我认为,这样写落入俗套,没有新意,让人一看又是一个常规性会议。于是我就在领导讲话和技术人员交谈当中找新闻线索。逐步了解到企业现在正在转型,目前正想开发道路水泥,以适应新农村建设使用。尽管当时是一个想法,但毕竟是一个方向,况且各部门都进行了分工加紧研制。我就抓住这个新闻由头,等待时机,多方了解,终于在道路水泥研制成功之后,就很轻易写就了这篇文章。这当然和长期关注这个话题有关,也是自己深化新闻的一次实践。我写出来之后,让技术人员审稿把关,然后寄到《中国建材报》编辑部,没几天该报编辑打来电话询问这个水泥研制过程中的细节情况,他说《中国建材报》是行业内最有权威的报纸,国内水泥行业专家教授都很关注这张报纸,因此不能有一点差错。一周后,《中国建材报》在头版头条刊登看了《公司推出新农村DC—Ⅰ水泥》。这对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现在说第二问题,怎样办报纸。在座的主要是各单位的通讯员,但也有一些单位办报纸,因此我就自己办报经历简略谈一下心得,同大家交流。

咱们企业报自从创办以来已经有了几十年历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人是一拨一拨地走,但是宝贵的办报经验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得到保留继而创新。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现在咱们报纸在省上200多家企业报纸中,被评为十佳办报示范单位,就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也说明我们办报有了自己的特色,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分析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由划版编辑向组稿编辑转变。划版编辑就是从自由来稿中,对这些稿件进行初级加工,改错别字,顺顺句子等工作。到了略微负责任的编辑手中就是依照新闻性价值大小进行编排,这样办下来的报纸是看不出编辑的意图,也体现不出编辑的真实水平,这样的报纸对企业改革发展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起到鼓劲、支持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而组稿编辑就是另外一个态度。你就会主动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审视整个集团公司,甚至像宣传部长一样进行安排稿件,谋划怎样做到宣传效果最大化,怎样提高宣传艺术等。具体到每个版面,我个人总结为四句话。第一句,一版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报纸就要看一版,一版就要看头条。没有一个像样的头条新闻或者文章,这个报纸一版是不成功的。头条文章要做到,让一个局外人看咱们的报纸,就知道这个企业最近干什么,提倡什么。这里面要抓好三个层面,一是抓好重大事件的报道,要写的深入、客观、有分量。二是要抓好公司主要领导的讲话或者活动,讲话要做好最通俗的解读,调研活动要突出中心。三是紧密结合当前最重要、最关心的事情产生的效果进行聚焦报道。只要把握住了这三点,一版头条文章才能立起来,有看头。第二句,二版要有所侧重,全面开花。有所侧重是指当前公司重点抓什么,最好要形成一个系列稿件,使得上面的决策得到下面的积极反应,这也是决策层最关心的事情,也是企业当前最紧要的工作内容。全面开花则是用最大的版面报道基层的动态信息,类似于新闻简报一样,这些内容越多越好。另外要坚持好固定栏目的文章。第三句,三版要结合实际,深浅适宜。三版一般是企业文化理论教育版面,指导思想就是要与企业改革发展相关联,但是理论水平不能太高,你要知道企业报受众是广大干部职工,只要做到与企业息息相关的话题即可。第四句,四版要富有特色,百花齐放。特色就是要有企业高水平、高品位的文艺稿件,要调动基层热爱文艺的爱好者,让他们用手中的笔赞美企业发展的成就,赞美企业环境治理等。再就是散文诗歌小小说漫画等都要容纳,不能单打一。还有每一个企业总是所在一个地方,开辟企业与周边的文化话题很有必要,一是扩大文艺作者队伍,其次也是对企业文化的一种丰富和传播。

二是从注重整体向关注细节转变。这里说的细节主要是各版面编排上的基本格式、通常做法,而不是编辑随意变动创新。大家知道,现在的商品越来越注意包装,目的在于给顾客第一印象,产生强烈视觉冲击力。而作为报纸这个精神产品的载体,也同样要注意细节,更要遵循编排上的基本规律和原则。有的报纸你一看就是满篇文字堆砌,没有主次;有的是不知道穿插揖让,而是一栏一栏按顺序排下来,缺乏变化;有的是图片运用不当,喧宾夺主,或者是照片处理过大过小,影响宣传效果;有的是不会运用栏线、底纹、边框、小图标等,要么没有,要么随意安排,使得版面不伦不类,等等。还有不注意栏目的开办,十分随意,没有体现出组稿编辑的意图。办报纸的目标是图文并茂,两翼齐飞。在具体操作当中,就要注意文字的搭配,图片的裁剪,栏目的设定,题材的运用,这些都是报纸的“四梁八柱”,这些你用心搭建起来了,办的报纸从大样上看,就成功了一半。我原来一直负责一版,大家知道一版的稿件是十分短缺的,怎样弥补这个不足呢,开固定栏目就是我运用的一个手法。当时销售工作是企业的重头戏,如何在报纸上给销售鼓劲,给受众销售方面的信息,就是我考虑的重点,也是一版需要着重报道的方面。我开办了《销售速递》栏目,每半月一篇。在这个栏目中,主要内容是当月销售量突破多少万吨,销售工作中标哪个工程,有什么重大销售活动,销售工作中涌现的好人好事等,根本目的是以销售为中心,围绕销售大做文章,给销售人员鼓劲加油,给广大干部职工传递销售最新消息。有了这种思维,自然会体现出编辑围绕公司中心工作,服务大局的责任意识。我在办二版时,就改变了把原来先进材料全部整篇刊登的做法,一改只刊登硬邦邦的事例,而是配以醒目的照片,显得先进人物事迹更加突出,形象更加光彩照人。同时在制作标题上下工夫,全部制作成红管家、能工巧匠、领头羊等令人耳目一新的标题,让人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人的特点。在开办栏目中,我把“安全防范,警钟长鸣”这个栏目长期固定在一个位置,使得这个栏目成为报纸固定组成部分,一些喜爱言论的同志每期报纸一到手,先从这个栏目看起。在具体撰稿过程中,我积极与安全办公室、基层安全办负责人联系,寻求他们支持,调动这些专家写稿的热情,一来有了稳定稿源,二来提高了关于安全方面稿件的质量,最重要的是由于栏目的长期性、固化下来,形成了报纸的品牌栏目,受到广大干部职工的赞扬。

三是从动态新闻向长篇通讯转变。动态新闻在报纸占大多数,但是作为一张报纸,不能全部是动态新闻,都是召开会议、开展检修、举办活动等,而要有一些有分量、有力度、大版面的文章,这是对报纸的一种重要补充,也是显示编辑的编排思想和写作功夫。每个编辑不要仅仅满足于小消息,小通讯、小言论,而是要围绕企业做大做强目标、开展节能降耗活动、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先进集体等这些中心议题,自己要心中有数,要有一个宏大的计划,写出一些有分量的报道来。我就选择在通讯上下工夫,取得了一些成绩。我采写的《散装人物扫描》,就是抓住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典型人物进行刻画。一个是年轻有为的销售部经理,但他很忙,几乎没有时间接受采访,我就同他身边副手了解情况,看他每年的工作总结,见缝插针地采访到他本人;另一个是分管车队的副经理。她是一位女同志,说话语速较快,对整个物流行业非常了解,说起自己经历过的事情绘声绘色,采访很成功,写作起来也十分顺手;最后一个是在一线的销售员,我几乎一整天在采访他,在没有影响他工作前提下,对销售工作有了整体的认识,尤其对公司散装水泥进行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了解得很全面。这三个人物采访完毕,我并没有急于动笔,而是思考怎样着笔,如何布局,怎样把三个典型人物表现得更加充分,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经过一番思索,我采用通讯这种体裁,把每个人物在工作中如何推广散装水泥,各选择了几个典型故事进行叙述。在制作小标题时,我注重归纳,精心提炼,写出“不爱红妆爱‘散装’”“散装事业的‘拼命三郎’”等,使得整篇文章结构合理,标题醒目,一气呵成,全文7000多字被《中国建材报》采用刊登。有一次我看到各地散装水泥发展的异常迅猛的报道,经过思考写出了《提高思想认识,积极推广散装水泥》的2000多字言论,在《中国建材报》散装水泥栏目头版头条刊登。事后该报编辑还来电话,主编对这篇稿件十分赞赏,希望我以后多写关于散装水泥发展的报道。还有一篇长篇通讯是企业下放属地管理以来,当地政府信心百倍,希望企业重整旗鼓,取得新的辉煌。当公司领导交给我“撰写企业发展历程的稿件,准备在当地党报刊登一个专版”的任务时,我认识到,现在这篇报道的中心是当地政府要企业树立信心,加强管理,再创一个新辉煌。这才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有这个思想之后,我开始整理材料,采访相关人员。当积累了许多素材之后,我就一遍一遍地看这些材料,心里思索着如何寻找一种新的笔调进行着笔,而不能落入俗套。于是我采用散文的笔调,开始了文章的第一行“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共和国建设者来到铜川药王山下,开始了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然后列出四个小标题,各有侧重地进行记叙。这篇6000多字的长篇通讯在当地党报发表之后,有次和报社主编在一块闲聊时,他说通讯最忌落入俗套,有些人一写就是某年某月,人家第一段一看后面的就不想看了。你这篇通讯报道采用散文的笔调切入,一下子把人吸引住了。再加上后面的叙述也有翔实的数据,典型的故事,就显得这篇通讯内涵十分饱满,很有气势。

总之,无论是写新闻还是办报纸,你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在自己喜爱的工作中,保持足够的热情,然后用功用脑用力,就肯定能够取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成绩。我始终相信,只要你做了,就一定不会被埋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