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竹洋传清音

竹洋传清音

时间:2023-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连片连片的竹子,人们习惯成自然地称为“竹洋”。这里说的“做竹洋”,其最常见的竹子是淡竹、候竹、黄苦竹与红竹。我参与过“做竹洋”,也熟悉这些各具形态的竹子。“做竹洋”时,在竹林里选一块可以堆放竹子的空地。因而,“做竹洋”常常遇到霜冻时日,大清早就特别寒冷。现在,小竹林比起以往其面积虽然减少了,水上运输“竹龙”也很少见了,但当年“做竹洋”的生动场景特别值得回味,它将永远留在美好的记忆中。

连片连片的竹子,人们习惯成自然地称为“竹洋”。但怎能又人为地去“做”呢?其实,这里的“做”,对于竹农来说是劳动实践中最形象的动词,也算是约定俗成吧。当然,这里的“做”,是通过人们对竹林的间伐、疏理、清除杂草、敲掉竹子下摆的枝丫,使竹洋通气透风,让竹子能健康成长。

“当当,当当,当当当当……”,闻其声,好像是敲打锣鼓的铿锵声,节奏鲜明、响亮。然而,这种声音是来自竹农用刀具除去竹子枝丫时的削竹之声。这种声音是竹农在除去竹子枝丫时较为熟练的动作而形成,且节奏利落。如不熟练者发出刀锋与枝丫碰撞出的声响会发出“当,当,当……”。当然,这与手势的力度有关,还有劳动者由于劳作累时也会发出这种如同乏力的慢节奏声响。

安吉,是国内著名的毛竹之乡,在很多人的眼里,知道这种竹既枝杆粗壮,枝体又直冲云霄。但是,在竹乡安吉还有众多的乡土竹种,属于枝杆纤细、婀娜多姿的品种,可谓风情万种。县内的昆铜乡又最具代表,还被农业部门授予“百竹之乡”,其乡土竹的品种达百余种,林林总总,蔚为壮观。在这些众多的乡土竹种中,人们最熟悉的品种有淡竹、候竹、黄苦竹、紫竹、刚竹、红竹、石竹、斑竹、黄杆乌哺鸡竹等等。在这些竹子中,多数竹的竹笋又特别鲜美,且夏日的鞭笋多数出自这些竹类。就说石竹吧,还是烘制特产笋干的上等原料。这些如同“野性”的小竹,其生命力很强,砍了生,生了砍,不可穷尽,遍地修篁,满目滴翠。

这里说的“做竹洋”,其最常见的竹子是淡竹、候竹、黄苦竹与红竹。我对这些竹子印象很深,有着特别的感情。早年在乡村时,所在的生产队就有数十亩的小竹,加上邻队的面积竹子就更多了。这种竹子繁衍能力特别强,竹鞭伸展态势尤其灵敏,无论是沟坎,还是土墩大行其道,且不受障碍之阻,假如触及石块,竹笋也会从缝隙里钻出地面。稍不留意,就会“占地为林”,人们对这样的“生命活力”也不忍心砍去,反正竹子又能多种用处,就任其“发展”了。

我参与过“做竹洋”,也熟悉这些各具形态的竹子。竹洋每年可“做”,即被砍的竹子其年龄至少有三年以上,“年长”的不超过五年,因为年久的竹子会影响材质,即韧性度变得差些,用处也会受影响。

“做竹洋”时,在竹林里选一块可以堆放竹子的空地。人们劳作时,可任意挑选工种,有的担负砍竹,有的就是用刀具削去被砍的竹子上的枝丫。砍竹的又称为间伐,被间伐的竹子是前几年在竹杆上捏上黑油记号的,以标明这些竹子的年龄。当然有经验的竹农只要观察竹杆的色泽就会断定其竹龄。堆放竹子也很有讲究。被削去枝丫的竹杆根据其长短、粗细,在地面上从左至右排列、叠加,整整齐齐,很有规律。这主要是有利区分竹子规格的大小,把不同规格的竹子分别打件成捆,在出售时其价格也是高低不等的。竹农将竹子打件成捆自有一套土的办法,将家中的普通木条长凳也用上了,即两条凳子,一条自然放置地面,另一条就倒置过来放在那条凳子的上面,四脚朝天。这样,竹子放在凳腿里面就可以打件了,且操作简便省力。

竹子间伐的月份一般是在每年的白露节气之后,直至整个冬季。因而,“做竹洋”常常遇到霜冻时日,大清早就特别寒冷。人们到劳作场地时为了暖暖身子投入作业,又常常将竹叶点燃,那些鲜活的枝丫也会“吱吱吱”窜起火苗猛烈燃烧,一会儿全身就暖和起来,手触霜花也不觉得冷了。

那时,被打件成捆的竹子是靠水路运输出售到周边城市的。人们从竹洋里靠肩膀扛起成捆的竹子到西苕溪。“全劳力”肩扛一般是两件,最多的甚至达到三件,每件重量达五六十斤。肩扛时,把两根竹子的一端削成尖锋状,将成捆的竹子插销起来,然后靠技巧与体力慢慢地将一头竖起放于肩上。肩扛竹子步行还很有讲究,为了减少体耗,步行时还得掌握步子的节奏,随着步行,把握好竹子在肩膀上起伏的弹性,即一上一下的惯性行走。这样,就可减轻肩负的压力,蓄积力量。同时,肩扛的竹子又可互换于肩膀,路上就不用歇足,一呵气步行三五里到达终点。

大批成捆的竹子被竹农肩扛到西苕溪岸边后,在岸上,有经验的“撑排佬”(撑排的竹农)忙着把不同规格的竹件归类、排列,串并成一个个小竹排。这些小竹排被推送到水面后,又将它们一个接一个地用竹篾串连起来,成为一条在水上游动的“竹龙”。一条“竹龙”长达几十米,有三五个撑排者,有站于“龙头”把握方向的,有顾及“龙尾”不致搁浅脱节的,顺着溪流直下,当然沿途也会遇到有绕弯的逆流。遇到逆流时就要使上很大的劲,时间花费更多。

撑排者最担心的是“竹龙”遭遇险滩急流也会倾覆,整条竹排在湍急、漩涡困绕之下会失去控制而解体。如遇此景那就糟透了。解体的竹件有的会被急流冲失,撑排者也会掉入溪里成了“落汤鸡”,寒冬时日叫苦不迭。被解体的“竹龙”又不得不重新“组装”,人在异乡花费更多的时日、精力和物力,损失就难以估计了。

家乡的毛竹林似万倾竹海,但各类的小竹品种犹如绿色明珠点缀其间。现在,小竹林比起以往其面积虽然减少了,水上运输“竹龙”也很少见了,但当年“做竹洋”的生动场景特别值得回味,它将永远留在美好的记忆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