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刘 军
灵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和西面的大江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灵渠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距今已两千多年,仍然发挥着功效。
兴安县位于桂林的东北方,漓江就发源于兴安县西北部的猫儿山,向南流淌,流向桂林,流向阳朔,流出了数百里如诗如画的青山碧水,滋养出一片流光溢彩的繁华。很多人并不知道,那名扬天下的漓江中,就有通过灵渠注入的碧水清流。与桂林山水的繁华、热闹相比,古老的灵渠就显得有些沉寂、落寞,很有点风光不再的味道。
灵渠的灵性
灵渠包括分水塘、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北二渠、三将军墓、秦堤等,有诗赞:“行尽灵渠路,兴安别有天。经缘桥底入,舟向市中穿。桨脚挥波荡,篷窗买酒便。水程今转顺,翘首望前川。”
南渠的沧浪桥侧碑上刻着“灵渠”两个大字。放眼望去,满渠碧水,蜿蜒曲折。渠道两岸,绿树成荫,房屋林立。渠上架着各式各样的石拱桥、水泥桥,这些桥倒映水中,甚是好看。石阶上,人声笑语,主妇们在洗涤衣服、器皿,孩子们在戏水、玩纸船,似置身江南水乡。
沿灵渠前行不到50米,行至一座古石桥前。桥仅一孔,石呈墨色,虽历经沧桑,仍不失光彩。据记载,这是唐代建筑,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从这里去长安,据说有万里之遥,故命名“万里桥”。
灵渠的魅力绝不需要依靠热闹来体现,灵渠的价值和吸引力也并不以游客数量的多少来衡量。它在经过了两千多年的风雨岁月,经历了众多的朝代更迭之后,仍在沉静中释放着令人无法抗拒的魅力,使走近它的人变得心境平和,甚至有了那种进入圣地一般的虔诚。
飞来石
从万里桥前行,出兴安县城,便到了秦堤。秦堤紧靠湘江,宽敞笔直,十分坚固。堤旁的夹竹桃嫣红似火,流水清澈如镜,“飞来石”耸立眼前。沿石兜了一圈,顿生神奇之感。这里周围并无嶙峋的石山,此石莫非真是从天外飞来?
相传修堤那年,有一条猪婆龙(扬子鳄)在这里兴风作浪。当时是一位姓张的石匠师傅主持筑堤,堤基筑成后,一试水就被冲垮,张师傅按军令被砍了头。接着由一位姓刘的师傅继续,但也遭到同样的命运,于是又由一位姓李的师傅接替。此时,有个峨眉山僧人云游到此,见猪婆龙作怪,民怨冲天,就用赶山鞭一指,倏地飞来一块巨石,将它镇住。很快,堤筑成了,灵渠也竣工了。在庆功宴上,李师傅很谦虚,赞扬了张、刘两位师傅,并不把功劳都记在自己名下。李师傅死后,人们便将筑堤的三位师傅合葬在秦堤对岸,并修庙纪念。到了明代,三人又被朝廷晋封为镇国将军。他们的墓,改称“三将军墓”,庙也随之改为“三将军庙”。现在庙毁墓存,碑记犹在。凡到灵渠游览的人,无不来谒墓。
飞来石高2米多,周径23米,顶上平坦,四围陡峭;一株古树从石缝中挺拔而出,生机勃勃,像给巨石打了一把遮阳伞。这并不是天上飞来的陨石,而是自然形成的石山,只不过石匠师傅聪明,就地修了个腰带形的斩山通道,面对分水大坝,起了阻挡急流的作用,故后人又称它“砥柱石”。
分水奇观
从飞来石往前走,便到了灵渠的心脏。右边南渠的进水闸门大开,由小天平滚下的江水就从这里源源而流。像这样的斗门,有36处,如顺次启闭,可增高水位,能使船只越过高地。既驶舟楫,兼利灌溉,是船闸的先导,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措施。秦汉以后,中原地区与岭南的交通多取道于此。同时这里还修了一个泄水天平,坝长42米,就是遇上特大洪水,也会乖乖地从这里泄入湘江,保护了堤岸,也保障了岸边居民的安全。
站在南斗阁前,只见“人”字形大坝屹立江中。大天平长380米,小天平长124米,坝基全部用巨石垒砌,以层层鱼鳞石做黏合材料。江水从坝上滚滚而下,宛如一幅美丽的水晶帘。那白花花的波光,犹如鲫鱼斗水,欢蹦乱跳;又像雄狮怒吼,激荡河谷。
我们被这景象所吸引,脱掉鞋袜,卷起裤管,从小天平涉水到分水塘的铧嘴。铧嘴用麻石砌坡,雄踞江心,把江水一劈为二,分向大小天平流去,起到倒泄横流、保护大坝的作用。爬上铧嘴顶,迎面竖着一座四角碧瓦古亭,这就是“分水亭”。有人集宋人名句为一楹联,悬于亭上:“逆水而来顺水去;卸帆仍是挂帆时。”形象地道出了分水奇观。亭内存有“湘漓分派”和“伏波遗迹”两块明清碑刻。铧嘴尾端,还有复制的当年修大小天平时测量用的土石仪和指南盘。饱览湘漓分水景色之余,不由想起彭榕的《铧嘴观澜》:“澎湃汹汹激上矶,横流倒泻震声威。惊疑蛰起龙分水,舞爪掀鳞势欲飞。”这是对分水奇观的生动写照,也是对古代人民创造精神的高度赞扬。
有人用“北有长城,南有灵渠”的说法来诠释灵渠的历史地位,但两者的气质是不同的。在长城的雄壮和险峻中,透露出拒敌千里的冷漠;在灵渠的宁静与从容里,洋溢着沟通心灵的温情。如果长城会令人联想到金戈铁马的征战,联想到烽火连天的岁月;灵渠则会使人更加向往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青山绿水间守持天地。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灵渠是一个灵巧的工程。”是的,如果说都江堰和郑国渠以气势磅礴著称,那么灵渠则以精巧玲珑见长。随着现代公路、铁路的兴起,灵渠的航道作用逐渐消失。然而,灵渠依然发挥着功效,现在,以灵渠为中心形成的排、灌、蓄、引的“长藤结瓜”式的水利网,使沿岸千万亩农田旱涝保收,更使两岸人民代代受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