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启后的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为杨露禅(1800—1873)。杨露禅名福魁,又名福同,露禅是他的字,别号禄缠。河北省永年县人。
杨露禅幼时家贫,曾在河南温县陈家沟一陈姓人家当雇工。
陈氏十四世陈长兴不仅继承、发展并最后定型了近代所流传的陈式太极拳第一路和第二路,同时还是一位具有改革创新思维的人才。正是由于陈长兴大胆地打破门规限制,收异姓杨露禅为徒,倾囊授拳,中华传统武术宝库中才有了承前启后的杨式太极拳这颗璀璨的明珠。
杨露禅三下陈家沟学拳,艺成回乡,传授习练太极拳不辍。后教拳于京城,因武艺高超,人称“杨无敌”。由于杨露禅的太极拳有避开并制服对手的强硬之力,有“沾绵拳”、“软拳”、“化拳”等多种称谓,所以当时京城多有王公贵族及其子弟向他学习。
⊙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
清朝的天下,是清兵骑在马背上打下来的,其后裔多有武功。一个汉人在天子脚下教授太极拳,自然要顾及这类达官贵人的颜面,不可能单靠争强斗勇取胜。杨露禅顺应发展、与时俱进,逐步删改陈式太极拳中原有的发劲、纵跳、震足以及难度较高的一些动作,将太极拳中和、温柔、敦厚,处处讲究与人为善的精神发挥到极致,同时顺势而为,牵动四两拨千斤,制人于无形,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杨露禅的几个儿子在传统武术上都各有所成。其中,杨建侯将父亲所传的老架修订为中架,其子杨澄甫又在父亲杨健侯修订的中架基础上,再行修订,逐步定型为大架。至此,经过杨家祖孙三代人的不懈努力,在陈长兴所传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删减、增补,最终演变为现在流传的杨式太极拳。
1928年后,杨澄甫到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汉口等地授徒,杨式太极拳开始在全国各大城市流传。
杨澄甫先生最终将杨式太极拳原有传统系列拳架的十五个套路简化定型为五个套路,即八五式太极拳(分实腿拳架和虚腿拳架两套)、三七式太极拳、太极长拳、太极散手。
在杨澄甫手中定型的太极拳的主要特点是:架式舒展、绵缓柔和,给人一种气势不凡、大气磅礴的感觉。由于这套拳架舒展简洁、动作松柔、刚柔内含、轻沉自然、立身中正、行功轻灵洒脱,同时架势有高、中、低之分,适合各种人练习,加之简便易学,有利于推广传播,因此受到社会普遍欢迎,杨澄甫也因此被誉为太极拳承前启后的大家。
目前流传最广的传统杨式太极拳,以杨澄甫晚年的拳架为标准,共八十五式,三十七招。其架式以舒展、端正、柔和见长,动作和顺简洁,速度均匀,绵绵不断。整个架式结构严谨,中正圆满,轻灵沉着,浑厚庄重。杨澄甫集祖传经验及自身体悟,将杨式太极拳的习练总结为十要,即:虚灵顶劲、涵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
由于杨式太极拳简便易学,健身功效显著,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进一步推广太极拳,使之成为群众性的健身运动,国家体委等部门1956年组织编排了以杨式大架太极拳为基础的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1957年出版了为学习杨式大架太极拳者提供规范教材的《太极拳运动》(八十八式);中国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协会也相继编制了太极拳、太极剑等的竞赛套路、竞赛规则;1988年,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组织有关专家,按竞赛要求,将陈式、杨式、吴式、孙式太极拳编制成规范的“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从而使太极拳在全国乃至世界得到了极大的推广,成为学练人数最多的一种拳术。
⊙杨澄甫拳照
杨式太极拳在迅速发展推广普及的过程中,光复感觉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过份强调杨式太极拳易学、易练的特点;拳架形式传播粗略;群众性的教学中大多注重外形,很少强调练拳要领以及以意运气等等,从而使得真正传统的杨式太极拳被逐渐淡忘,普遍地出现了将太极拳练成“太极操”的现象。
从健身的角度来说,现代研究证明,太极拳对防治老年痴呆、高血压、心脏病、肺病、肝炎、关节病、胃肠病、神经衰弱等慢性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而这些疗效只有通过太极拳对内脏以及精、气、神的锻炼才能达到。如果将太极拳练成“太极操”,充其量只能起到锻炼筋骨的作用,很难获得对内脏、神经方面的锻炼效果。
光复认为养生健身只是习练太极拳的初级阶段。所谓“拳”,必须要达到中级阶段,即自卫、助人的要求。要达到这一阶段,就需要通过太极推手的训练明晓太极拳的技击原理。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独特魅力是“太极操”所无法领略的。至于习练太极拳所能达到的修身养性的高级阶段,“太极操”更是难以企及。
所以,作为承前启后的杨式太极拳,面临着由普及到提高的重要阶段。只有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由形似而神似进而逐步做到形神兼备,太极拳的功效才可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太极拳也才可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
拳论·十不传·清代杨氏传抄老谱
一不传外教,
二不传不知师弟之道者,
三不传无德,
四不传收不住的,
五不传半途而废的,
六不传得宝忘师的,
七不传无纳履之心者,
八不传好怒好愠者,
九不传外欲太多者,
十不传匪事多端者。
五传
一传忠孝知恩者。
二传心气平和者。
三传守道不失者。
四传真以为师者。
五传始终如一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