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闲翻旧籍,见到清代闺秀诗人谢香堂的一首七绝:
倾城直欲作干城,忠孝由来出至情,
异代有人还继武,桃花马上请长缨。
这里彰扬了两位中国古代的女英雄,一位是北魏时的替父从军的花木兰,一位是明代末年驰驱南北、战功卓著的秦良玉。诗从木兰说起——倾城美色的佳人,出于忠孝至情,成为“国之干城”、赳赳武夫。“继武”,跟着前人的脚步继续前进。“武”,是步伐。“请长缨”,用《汉书·终军传》典故,意为立志报国,上马杀敌。这里说的“继武”与“请长缨”,指的都是秦良玉。
看到这里,我记起了身边接触到的两桩见闻:
头一桩见闻是,上世纪60年代初到北京出差,下榻在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一个不太大的宾馆里。闲逛中,见到一条名叫“四川营”的胡同。经请教一位长者,得知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四川女将军秦良玉当年北上勤王时曾屯兵于此。后来,四川人士为了纪念这位巾帼英雄,在这里建立了四川会馆。馆额上书:“蜀女界伟人秦良玉驻兵遗址”。胡同旁边还有棉花头条至棉花九条,名字来源于秦良玉驻军时,女兵们曾在此间为置办军服纺绩棉花。
另一桩见闻,是前几年沈阳市组织重修地方志,征询我的意见。我建议要把明清之际的“浑河血战”写进去,发掘一下民族英雄秦良玉及其兄弟邦屏、民屏的英勇事迹。据《清太祖实录》、朝鲜《李朝实录》、《明史记事本末》等史籍记载,明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率兵数万直逼沈阳,在城外浑河边上,意外遭遇秦良玉麾下的数千石砫(后改为柱)土司兵,双方发生了一场激战。土司兵由秦邦屏、秦民屏指挥,他们骁勇强悍,身披坚甲,手持少数民族特有的刀剑长矛,连番击退八旗兵的步兵猛攻,后续的八旗骑兵上来,也纷纷落马。这时,已投降后金的原明朝将领李永芳利用沈阳城中的大墩台,架上大炮,重金买通一些明军中的炮手,居高临下,猛轰川兵,并派出骑兵从两翼围杀,秦邦屏和明将周敦吉等以下数千人殉难,其中石砫兵死伤过半。秦民屏身负重伤,突围脱险。与此同时,秦良玉在榆关(山海关)与后金兵展开了同样的激战。其子马祥麟眼睛中箭,犹“拔矢逐贼,斩获如故,敌惊退,军中誉之为赵子龙”。后金兵在南北两线,损伤都极为惨重。
兵部尚书张鹤鸣为此上书奏报朝廷:“浑河血战,首功数千,实石砫、酉阳二土司功。邦屏既没,良玉即遣使入都,制冬衣一千五百,分给残卒,而身督精兵三千抵榆关。上急公家难,下复私门仇,气甚壮。”(见《明史·秦良玉传》)清人魏源也在文章中记述:“是役,明以万余人当我数万众,虽力屈而覆,为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
宋代散文家欧阳修在谈到太祖赵匡胤当年用兵,生擒南唐将领皇甫晖、姚凤于滁州东门外时,曾慨乎其言地说:“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我那篇建议发出之后,也曾经按照有关史料的记述,漫游浑北、城南,踏勘“浑河血战”的现场,所见除了高楼林立,绿树葱茏,同样是任何遗迹也没有看到。其实,欧阳修所谓“久矣”,为时不过百年;而浑河之战,算来已经过去将近四百载了。
秦良玉,字贞素,明万历二年(1574年)出生于四川忠州。其父秦葵贡生出身,良玉自幼得以接受正规的儒学教育。二十二岁那年,嫁给了四川石砫(今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土司马千乘为妻。后来,千乘遭到太监邱乘云的诬陷,冤死于云阳狱中。朝廷考虑到其妻良玉屡建功勋,战绩卓著,遂批准由她袭任其职。土司属地方官职,元朝始置,用于封授西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部族首领。土司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三种武官职务,马千乘即为宣抚使。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朝廷下令,让播州(今贵州遵义)土司杨应龙出兵抗击倭寇,但他不仅抗命不从,还乘机发动叛乱。长期以来,他实行地方割据,横行乡里,鱼肉百姓,这次,朝廷决心予以惩治,遂集结重兵围剿。马千乘率兵三千随从官军出征,秦良玉又统领精悍士卒五百名,自备军粮马匹,前往贵州配合作战。她所率领的石砫兵,一律手持顶端呈钩状、矛尾有圆环的特制长矛,以利于攀援山地险峻地形时前后搭接。兵员一般比较矮小,而矛杆甚长,均以白杆制作,时人称之为“白杆兵”。正月初二这天,军营置酒欢度春节。良玉预料到叛军有可能发动夜袭,提醒千乘加以戒备。深夜时分,杨应龙果然率部前来袭营。官军猝不及备,惊慌失措;唯独千乘夫妇领兵奋勇迎战,迅速将其击败,并追入叛军老巢,连破金筑等七寨,直取桑木关,“为南川路战功第一”。
天启元年(1621年)九月,四川永宁土司奢崇明叛乱。适逢秦良玉返回四川征兵,奢崇明想要与她结援,派遣使者带上金帛前来联络。良玉斩其来使,率领胞弟民屏及兄子翼明、拱明,溯江西上,急趋重庆南坪关,阻断叛军归路。经过三年奋战,终于扫平叛乱,安定全川。
为维护国家统一,扑灭地方分裂势力,秦良玉多次做出卓越的贡献。
二
作为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英雄,秦良玉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多个“唯一”与“第一”:
第一个“唯一”,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凭战功封侯、唯一由国家正式颁饷的女将军,也是“二十四史”中,皇帝后妃传、列女传之外,唯一单独载入正史、单独列传的女性英才。
当年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皇帝因她战功卓著,想要委以重任,但她力辞不就,终于回家孝敬父母。传说中的穆桂英,作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出征保国,屡建战功;还有南宋时期的梁红玉,与丈夫韩世忠一起抗击金兵,力尽伤重,落马而死。她们都未获正式封侯。
著名学者胡适早在1908年就曾评论说:“中国历史有个定鼎开基的黄帝,有个驱除胡虏的明太祖,有个孔子,有个岳飞,有个班超,有个玄奘,文学有李白、杜甫,女界有秦良玉、花木兰,这都是我们国民天天所应该纪念着的。”把秦良玉和这些光耀千秋的伟人排列在一起,评价不可谓不高。
作为女性军事统帅、民族英雄、军事家,秦良玉戎马生涯四十余载,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明史》本传中说她“为人饶胆智,勇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俨然有大将风度。她一生中,先后参与、领导了扫平播州之乱、出兵援辽、平定奢氏叛乱、勤王抗清、讨伐张献忠等诸多重大战役。直到晚年,仍然坚持高举抗清义帜,七十三岁高龄,还准备前往福建抗清,后以郑芝龙叛变,成行未果。两年后,病死于石砫大都督府。墓碑题文为:
明上柱国光禄大夫镇守四川等处地方提督汉土官兵总兵官持镇东将军印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保忠贞侯贞素秦太君墓
墓碑题文长达五十三个字,官衔多达八个,这在中国历史上,包括男性在内也是仅见的。
第二个“唯一”,她是历史上唯一获得皇帝赐诗旌表的女将军。
良玉曾三次从四川出发,驰驱数千里,奔赴北方抗清前线,参加战斗。第一次,在“浑河血战”、榆关大战中,良玉一家两代四口,洒血沙场,“负弩前驱”,长兄邦屏壮烈捐躯。第二次是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率后金兵攻到北京城下,其时,袁崇焕因被反间逮捕入狱,京城危于累卵。秦良玉再次奉命进京勤王,到达北京后,驻兵于今宣武区四川营胡同,俨然“国之干城”,成为清军难以逾越的障碍。第三次是崇祯三年(1630年),清兵直逼北京城下,永平、滦州、迁安告急,朝廷诏令天下勤王。可是,各方将领拥兵自保,畏葸不前,唯独秦良玉踊跃响应,率领侄子翼明捐出家财济饷,昼夜兼程,再次驰援京师。
京师围解之后,崇祯皇帝在皇宫平台召见了这位战功煊赫的女将军,优诏褒奖。当即赋诗四首,并亲手书写以赠,旌表其功。
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
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蜀锦征袍手剪成,桃花马上请长缨。
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露宿风餐誓不辞,饮将鲜血代胭脂。
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凭将箕帚作蝥弧,一派欢声动地呼。
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首先,说她娴熟兵法,掌管兵符,发号施令。巾帼可以成为战场上的英雄,领兵打仗的不一定都是男子汉、大丈夫。“八阵图”,三国时诸葛亮创设的一种阵法,布石阵,开八门,变化万端,据说可挡十万精兵。诗中以秦良玉与王昭君作比。昭君为争取汉家和平、安宁和兴旺,请求出塞和亲;而良玉是领兵出征,“倾城直欲作干城”。“箕帚”是扫除工具,指妇女操持家务。“蝥弧”指帅旗。用在女性身上,说她放下箕帚,举起帅旗慷慨出征。“作蝥弧”三字,原为“扫虏胡”。良玉的玄孙马宗大,在乾隆时为了免遭“文字祸”,把原文三个字挖下、换掉。诗作原件,现藏于秦良玉大都督府内玉音楼。
清代忠州白鹿书院院长陈攀凤,曾就此写诗颂赞:
堂堂白杆播威名,艳说夫人善用兵;
召对平台天子喜,亲挥宸翰表忠贞。
第三个“唯一”,秦、马两家,满门忠烈。这在中国边疆民族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据《明史》、《石砫厅志》、《马氏家乘》、《秦氏家乘》等史籍记载,除了秦良玉,她的丈夫马千乘忠于国家、忠于朝廷,被陷害冤死云阳狱中;她的哥哥秦邦屏、秦邦翰战死于辽东前线;弟弟秦民屏、儿子马祥麟身受重伤;在平定土司奢崇明的叛乱中,秦民屏又捐躯沙场,其子佐明、祚明皆重伤;在地方平暴中,良玉之子马祥麟、媳张凤仪相继殉难。因此,后人有“报朝廷,甘向沙场死,一门内,忠贞矢”的词句。陈攀凤诗云:
兄为名将弟元戎,子效丹忱妇效忠;
试问古来麟阁上,谁家似此尽英雄。
“麟阁”,即麒麟阁,汉朝供奉功臣的所在。
三
第四个“第一”,作为女性,纯粹以个人功业,而非由于美貌绝伦或者悲惨遭遇,引发后代诗人关注,竞相以文学作品赞美的,数量之多,分量之重,秦良玉也成了中国历史之最。
歌颂、赞美秦良玉的文学作品,连篇累牍。为数可观的说部、戏曲、影视作品之外,据不完全统计,仅诗歌就有一百四十余首。其中明代的四十二首,清代的三十一首,民国年间的二十九首,当代著名文学家的三十四首。另有忠州秦良玉祠庙、墓园、四川会馆、秦少保屯兵遗址、北京四川营遗址、万寿山门、巴县双忠祠等多处对联,达几十副。
诗词内容丰富,有借助歌颂秦良玉的辉煌功业、传奇人生而书写一己宏图壮志的。如革命烈士、“鉴湖女侠”秋瑾的《满江红》:
肮脏尘寰,问几个男儿英哲!算只有蛾眉队里,时闻豪杰。良玉勋名襟上泪,云英事业心头血。醉摩挲长剑作龙吟,声悲咽。 自由香,常思爇;家国恨,何时雪。劝吾侪今日,各宜努力。振拔须思安种类,繁华莫但夸衣玦。算弓鞋三寸太无为,宜改革。
这首词大约写于秋瑾加入同盟会后、牺牲前的1906年,中心是为争取女权与民族解放而大声疾呼。词中上片开头四句,讲娥眉压倒须眉,领起全篇。接着,正面引出秦良玉的功业、勋名和理想、抱负。这里提到了明朝末年的著名女将沈云英。她文武全才,有胆有识,青年随父征战,父亲战死后,继承遗志,组织父亲旧部解危纾难。“云英事业心头血”,指此。下片讲对自由爇香顶礼,衷心向往;对国恨家仇,刻刻不忘。奉劝姐妹们应该提振精神,关心种族复兴大业,改革陋习积弊,不要只沾沾于衣着打扮。
秋瑾女士还为以秦、沈为题材的清人杂剧《芝龛记》写下了八首七绝,现摘录其中四首:
搘撑乾坤女土司,将军才调绝尘姿。
花刀帕首桃花马,不愧名称娘子师。
莫重男儿薄女儿,平台诗句赐蛾眉。
吾侪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有雌。
谪来尘世耻为男,翠鬓荷戈上将坛。
忠孝而今归女子,千秋羞说左宁南。
肉食朝臣尽素餐,精忠报国赖红颜。
状哉奇女谈军事,鼎足当年花木兰。
第一首说,女英雄能够独当一面。“搘撑”意为支撑。第二首说,女姓中也有英豪。“平台诗句”指崇祯皇帝赐诗。第三首说,秦良玉是贬谪到尘世的仙人,但她却耻于为男子。至于与她重名的明末将领左良玉,就更不值得一提了。“左宁南”,左良玉曾被封为宁南伯,故以此代。由于他拥兵自重,骄横跋扈,部队烧杀劫掠,被称为“勇于虐民、怯于斗敌的大军阀”,声名很坏,甚至千年以后,人们都会耻于说起他来。第四首说,满朝文武尸位素餐,真正救国尽忠的却是这两位女将。她们与花木兰一起,鼎足而三。“肉食”,指享有厚禄的官员,他们以食肉为常。典出《左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乾隆年间进士、四川丰都县知县、石柱厅直隶同知王萦绪在赞诗中…写道:
桃花战马锦征裙,召对平台策大勲。
多少登坛飞将在,须眉都愧女将军。
卸却金钗排虎符,提兵十万上皇都。
西南嫠妇援东土,愧煞中原少丈夫。
“嫠妇”,孤居的妇女,这里特指秦良玉。
乾隆年间进士、黔江知县翁若梅,拜谒秦夫人墓时,曾写过一首七律:
一腔热血长松楸,忠爱堂前目未收。
明季衣冠臣半妾,边陲节钺妇通侯。
合门尽足垂终古,末路犹能正首丘。
石柱勋名铜柱上,回龙何日拜山头。
首联“长松楸”,扣紧墓地。颔联上句“明季衣冠臣半妾”,讽刺明朝末年很多大臣寡廉鲜耻,没有骨气,奴颜婢膝,半数都成了“妾妇”;下句以秦良玉进行对照:一个女子,身在边陲,却能仗节挥钺出征,封侯掌印。颈联,说她满门忠烈,自己最后死在乡关,取“狐死首丘”之义。尾联“铜柱”,用东汉将军马援典故。当年马援征服交趾,在边界上竖立铜柱,以记边功。
清代诗人吴世贤,写过一首《秦夫人赞》:
万里烽烟落日惊,蚕丛愁听乱蛙鸣。
绣襦甲帐桃花马,知是夫人白杆兵。
“蚕丛”,蜀人的祖先,这里借指蜀地四川。
当代大文豪、秦良玉的异代同乡郭沫若,写了四首七绝,热情予以颂扬。其一、二云:
石柱擎天一女豪,提兵绝域事征辽。
同名愧杀当时左,只解屠民意气骄。
兼长翰墨世俱钦,一袭征袍万里心。
艳说胭脂鲜血代,谁知草檄有金音。
头一首,以同时挥师于北方抗清前线的“二左”相比。“当时左”,指左良玉。第二首,说秦良玉不但战功煊赫,而且文采斑斓,擅长辞翰。“草檄”,指她曾作《固守石砫檄文》:针对张献忠“犯蜀,石砫震恐,有议降者,有议迁者”,特“传檄布告父老军士,同心御侮”。“金音”,说她为文有金石激越之音,意为颇富战斗力。
(2012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