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好好先生”题照

为“好好先生”题照

时间:2023-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好好先生”行为特征的出现,可说是“久矣夫,非一日也”。但“好好先生”一词正式见诸文字,却是始于明人笔记。明人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指出:“今人称好好先生,本此。”看来,“乡原”或“好好先生”,并不是为非作歹的坏人,但也不是真正合乎标准的好人。运用简单的两个圆圈,把“好好先生”的内涵与外表刻画得淋漓…

唐代诗僧寒山写过这样一首诗:

世有一般人,不恶又不善,

不识主人翁,随客处处转,

因循过时光,浑是痴肉脔。

看得出这是为“好好先生”题照的。

关于“好好先生”行为特征的出现,可说是“久矣夫,非一日也”。但“好好先生”一词正式见诸文字,却是始于明人笔记。东汉末年,司马徽由河南迁到湖北的荆州隐居避祸,绝口不谈是非。本来他是以善于品鉴人物、具有知人之明著称的;可是,到了荆州之后,出于种种考虑,却是无论提到谁,他“美恶皆言好”。明人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指出:“今人称好好先生,本此。”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称这种人为“乡愿”或“乡原”。一天,孟轲和他的弟子万章在一起闲谈。万章问起了“乡原”是怎样的一种人,孟轲没有直接答复,而是讲了一些情况。他说:“乡原批评狂放之士说:你为什么志行高远呢?又批评狷介之士说:你为什么落落寡合呢?乡原的主张是,生在这个世界上,为人、做事,只求过得去便行了。”

孟轲的结论是:乡原就是八面玲珑、四下讨好的人。这种人,要指责他,却又举不出大的错误;要责骂他,似乎也没有什么可以责骂的,他只是同流合污。为人好像忠厚老实,行为好像方正廉洁,容易给人留下好的印象,他也自以为一贯正确。

看来,“乡原”或“好好先生”,并不是为非作歹的坏人,但也不是真正合乎标准的好人。“不恶又不善”,这五个字概括得可算绝妙。

从前面的一些例证和论述来分析,这种人的特点大体有二:一曰圆滑,浑和圆通;二曰因循,得过且过。有个顺口溜形容他们:“头戴安全帽,脚踩西瓜皮,专说模棱话,遇事和稀泥。”对照起来,倒也十分…相像。

清人潘德舆在《养一斋札记》中绘过一幅《乡原图》,粗粗看去,只是两个圆圈,细细考究一番,确是大有文章:外面的圆圈是光滑的;内里是一个不规则的浓墨圆圈。作者注明:此乃“昏墨曲屈,以媚俗为肝者也”。运用简单的两个圆圈,把“好好先生”的内涵与外表刻画得淋漓…尽致。

道光年间,有人填《一剪梅》词:

仕途钻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丰。莫谈时事逞英雄,一味圆融,一味谦恭。  大臣经济在从容,莫显奇功,莫说精忠。万般人事要朦胧,驳也无庸,议也无庸。

八方无事岁年丰,国运方隆,官运方通。大家襄赞要和衷,好也弥缝,歹也弥缝。  无灾无难到三公,妻受荣封,子荫郎中。流芳身后更无穷,不谥文忠,便谥文恭。

此画此词,都可说是穷形毕态,入木三分。

据李伯元《南亭笔记》记载:一日,荣禄在朝廷与人争论一事,相持不下。西太后问相国王文韶意见如何,王只是莞尔而笑。西太后再三垂问,王仍痴笑不止。西太后说:“你怕得罪人?真是个琉璃蛋!”王笑如前。《清史稿》上也说,“文韶更事久,明于趋避”。这位王老大人亲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在地方当过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在中央做过尚书、大学士、军机大臣,可谓官运亨通。他这个不倒翁的唯一诀窍,就是圆滑模棱,明哲保身。

“乡原”或“好好先生”,从他们出现的那一天起,名声就不怎么好。记得有一首《恶圆》诗,代表了古人痛恶圆滑的态度:

宁方为皂(隶),不圆为卿;

宁方为污下,不圆为显荣。

如果说,由于遭逢乱世,当时的社会环境不允许人们讲直言、说真话,司马徽者流只好硬着头皮去当那份“好好先生”;那么,生当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今日,若是还那样做,就实在没有道理了。我们提倡讲真理不讲面子,坚持原则,明辨是非,一贯反对做“老好人”。因为多方讨好,到处逢迎,作为一种处世哲学,具有明显的腐蚀性、破坏性;反映在实际工作中,“老好人”行时之地,必然正气不张,邪风大炽。“乡愿,德之贼也!”孔丘在两千四百多年前讲的这句话,今天读来,仍有教益。

当然,我们反对“好好先生”的浑和圆通,是说不要在原则问题上敷衍、迁就,不要拿原则做交易;决不是提倡“为斗争而斗争”,机械地、横暴地对待同志的缺点、错误,也不是主张锱铢务较,睚眦必报。属于原则问题,应该真正负责地、诚恳地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而一些非原则问题,包括一些生活细节,则不必过分严苛,吹毛求疵,尽可以宽容、通融一些。叶剑英在《怀董老》的七律中,有这样两句诗,“日常生活称老好,原则从未许通融”,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1987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