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的财富,大别之有两类:一种是有形的,或者说是物质财富;一种是无形的,也就是精神财富。这两种财富都可以伴随人生,以至遗留给后人。《三字经》里说:“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唯一经。”金银满箱,是财富,属于前者;一经教子,这一部经书也是财富,就要归入后者范畴了。许多革命者、事业家,艰苦奋斗一生,手头没有积蓄下资财田产,但他们拥有光彩照人的理想追求和曲折复杂的七色人生,这本身就是无形的财富,不仅为自己的成长、发展提供一种有益的滋养,成为生命历程的加油站与陶冶情操的大熔炉;而且,若是加以讲述,或者把它们形诸文字,那么,对于他人,对于后辈,都将是有益的教材,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
现在,很多老同志都在从事这种颇有意义的事情。因此,回忆录之类的书籍日见增多。冯定庵先生的这部《无悔人生》书稿,就是其中很好的一部。
定庵老人出生之际,正值辛亥革命的飙风刚刚过去不久,于时,社会激荡,风云变幻。此后,在老人九十载的生涯里,经历了现代中国夜与昼、苦与甜,从动乱到安宁,从黑暗到光明,从贫穷到富裕,从备受欺凌到岿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全部历程,几乎亲身经历了这段历史进程中的所有重大事件;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先生在回忆录中,作了简括而翔实的记载。自然,也同时客观地勾勒出一位世纪老人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忠于人民,积极投身革命、建设事业,兢兢业业,至老无悔的鲜明形象。从社会角度来看,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信史;而就传主个人来讲,又确确实实是一部写真的心史。千秋自有风华在。作为一部有材料、有思想的史料性文字,不管从哪个方面看,它都是富有价值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于作史,反复强调必须真实可信,力戒夸饰,“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文字素朴、平实,娓娓道来,尽量让事实说话,是这部回忆录的显著特点,也是一个优点。不足之处,是叙述显得过于简约,多是概括地叙说过程,而较少细节的描述(包括必要的心理刻画)。假如能在这方面作些改进,它的感染力和可读性当会更强一些。
我与老人相识较早,20世纪60年代之初我在《营口日报》工作期间,即曾与时任市卫生局副局长的定庵先生有过交往;80年代初,我与先生分别在市委和政协班子中担任领导职务,由于我当时分管宣传、文教与统战工作,我们之间的联系就更多了;及至我兼任市政协主席之后,几乎每天都能够见面,逢年遇节更是常相过从。这样,从相识到相知、相敬,相互间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同时,也从这位老人身上,学到了许多有益的品德修养和知识才干。
也许正因为有这一层关系吧,回忆录初稿告成后,冯老即亲自打过电话来邀我作序。我深知,无论就资望、就年龄哪个角度讲,我都不是理想的人选。但老人以耄耋之年殷殷相嘱,“却之却之为不恭”,只能勉强从命了。
好在序言也者,向来不过是食品中的“作料”之类的附属品,人们真正所要食用的是鱼肉菜蔬,未必十分看重那些花椒、大料的细末。序言到此打住,读者诸君还是认真去读回忆录的文本吧。
王充闾
2001年9月记于沈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