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足与无求

知足与无求

时间:2023-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次去绍兴,在周恩来祖居看见一款小见方镇纸,上面书写着“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的书联,自认为是周恩来总理的祖训。但无论出处如何,经常以此联自勉,也算不枉去绍兴,似乎也感悟到了“知足”和“无求”的人生境界。人只有知足,才能做到拒浮名;人只有无求,才能做到保本色。一个人只有做到无求的时候,才能放弃心中的杂念,清空心灵,最大限度地获得生命的自由、独立。

一个人能超出欲望的需求而追求品德的完善,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够“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这种淡泊和宁静才达到了“无求”的最高境界,更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

有幸两次去绍兴,得以感受和领悟伟人的情怀和情操。

第二次去绍兴,在周恩来祖居看见一款小见方镇纸,上面书写着“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的书联,自认为是周恩来总理的祖训。读罢便肃然起敬。于是乎,一下子购买了当时摊位上仅有的二十几款,背回来赠送给同事和亲朋。也经常拿这一名言诫勉自己。

后来通过读书才知道,这一名言是清纪晓岚的先师陈伯崖撰写的一副联书。方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到脸红和不安。但无论出处如何,经常以此联自勉,也算不枉去绍兴,似乎也感悟到了“知足”和“无求”的人生境界。

这里说的“无求”,是告诫人们要舍弃满脑子的功利与浮躁,不为外物所羁绊,不畏浮云遮望眼,从而获得一种超然物外的自在与宁静。

人生有两难:一曰拒浮名,二曰保本色。人只有知足,才能做到拒浮名;人只有无求,才能做到保本色。“一切苦难来自欲望。”人之所以不快乐,多为名利所累,往往随着地位提升,权力增大,环境变化,挡不住来自方方面面的诱惑,在利令智昏、色令智昏中一步步滑向深渊,自己成了自己的掘墓人。

遥想两千五百年前,范蠡和文种同时辅佐越王勾践,施美人计打败吴王夫差。范蠡在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毅然辞官归隐,与西施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三次经商成巨富,又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成为儒商之鼻祖,世人誉为:“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人赋诗颂曰:“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唐·汪遵《五湖》)

而为勾践最终打败夫差立下赫赫战功的文种,其人生结局却恰恰相反。文种为越王授七术伐吴,仅用其三而败吴,可谓具有大智慧、大谋略。但在名利面前,仍不知进退,听不进范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忠告,指望能荣华富贵终老一生,却不想被越王赐剑自刎而亡,而这把剑正是吴王赐伍子胥自尽的那把“属镂”剑。

“事能知足心常泰”,贵在“知足”。知足方能感恩,学会感恩才能向善,只有向善,心态才会平和。古语说:“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只要心情好,天天都是好日子,处处都是好风景。”知足就是要做到适可而止,对钱财、仕途、荣誉、美色要在内心对自己说:“够了,我非常满足。”诗圣杜甫说:“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每一次心灵上的知足,都会让人多一次返璞归真,让人找回生命最初的单纯,心灵在这个回归的过程中得到净化,面对得失荣辱能够保持一份常人没有的平静心态,经受人生大起大落,心胸变得坦荡而开阔。

“人到无求品自高”,贵在“无求”。对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对名和财,不必为其所累。白居易对此曾有生动描述:“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一个人只有做到无求的时候,才能放弃心中的杂念,清空心灵,最大限度地获得生命的自由、独立。当我们有一天不经意间掸去心灵封尘的时候,才发现本色的自我。

本色如花,会绽放,也会凋落;本色如水,润万物而不争;本色如茶,迎客则芳香四溢,温暖如春,客去就凉;本色如玉,茅之为石,琢则为器,顺势随缘,方能茅塞顿开。宋人严羽《沧浪诗话》中讲:“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悟乃为本色,乃为当行。”“天与地,自然之本,色条乎玄黄而后纷彩万殊,本分乎方圆而后形态万殊。自然之法也,曰道。于人,灵气之所聚,喜恶扬抑哭笑悲欢,尽皆率性而行。始谓之本色也!”一个人要用最自然、最本色的自己立身、做事、处世,不拘泥,不做作,走自己的路,做到外圆内方,“外”要适应周围大环境,合作共事;“内”要秉持做人的原则,不断提升人品。

陶渊明因无求,才做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范仲淹因无求,方能“宠辱皆忘,把酒临风”;林则徐因无求,方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慨叹。才成就了他们或悠然,或坦荡,或博大的人生本色。

“天下之福,莫大于无欲,天下之祸,莫大于不知足。”(西晋·傅玄《傅子·曲制》)一个人能超出欲望的需求而追求品德的完善,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够“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这种淡泊和宁静才达到了“无求”的最高境界,更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

人不可能都无欲无求,但要节制欲望,把欲望关进自律的笼子,自觉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把修身养德作为自己的立身之基。

2013年1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