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中旬,一个金风送爽的日子。湖南宾馆大院内人头攒动,门庭若市。
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与湖南省政府文史馆、省收藏协会联合举办的“民间寻宝·走进长沙”活动,正如火如荼进行。
14位国家级专家像法官一样一字排开坐成长排,分门别类对藏友送来的藏品进行鉴定。
青铜器、书画、古瓷、玉器……两个藏友满头热汗抬来个大木箱,打开箱盖,抬出个青铜大鼎。
青铜专家看一看,敲一敲,平静地吐出两个字:“仿品。”
藏友张口结舌,失望得要哭出来:“我花了大价钱,收藏了好多年啊。”
专家说:“这种东西多半是江西过来的,做工相当精致,在土里埋藏几年,再放在老农家里,编出离奇故事称是真品,引人上当。”
大厅里,不仅是藏友们失望,专家们也很失望。6000多件藏品,大部分是赝品,即使不是“假家伙”,大多也是价值平平。
这时,一个文质彬彬的中年人,捧着个瓷碗,来到陶瓷专家陈海波面前,客气地说:“请专家过过眼。”
陈海波是研究近代和现代陶瓷有杰出成就的专家。他双手捧碗,眼睛顿时一亮:这是一只难得一见的釉下彩雕花描金薄胎碗。
专家小心翼翼地把玩瓷碗,仔细端详:碗口金线流畅,碗体薄如蛋壳,精雕细刻着大朵大朵芙蓉,对光一照,犹如灯笼,玲珑剔透,美仑美奂。润如脂玉的碗身,食指轻弹,发出金属般清脆的声响。是已经绝迹的洪江大球泥制坯。再看底款:中国醴陵特制。
藏主老王告诉专家,这个碗是1974年制出的,作者是唐锡怀。
陈海波走遍全国,可谓万花过眼,经他鉴定过的陶瓷器物千千万万,他从来没有如此激动过:“唐锡怀是醴陵硕果仅存的两位雕瓷工艺大师之一,洪江泥已无处寻觅。所以,这只碗是无法复制的国宝,是釉下彩瓷发展到极致的一个艺术符号,就是收藏到博物馆里,也应当是镇馆之宝。”
轰的一声,大厅里炸开了锅,十几家媒体的记者围住了老王和专家,镜头都对准了这只碗。
第二天多家报纸出现大号标题:
一只醴陵瓷碗,价值超过百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