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湘潭晓霞山菱角村

湘潭晓霞山菱角村

时间:2023-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湘潭往衡阳公路行程一半,有个叫中路铺的大镇。其中主山是南岳的支脉,即风光旖旎的文化名山晓霞山。晓霞山西麓,丘陵绵延,翠竹掩映,佳木葱茏。晚清湘潭诗人王仲言有《杉溪晚眺》诗,真切描绘了这个村子的幽绝风光。她出嫁时,黎家置了很多嫁妆,还将晓霞山鸡公岩下的一栋庄屋和一些田产陪嫁。黎松安起了床,来到阶基,摸摸孩子,发现其胸口尚有余温,便急忙抱进屋里,给予抢救。松安夫妇坐在上席,接受子孙的拜贺。

湘潭往衡阳公路行程一半,有个叫中路铺的大镇。镇的四周,群山起伏,层峦迭翠。其中主山是南岳的支脉,即风光旖旎的文化名山晓霞山。

晓霞山西麓,丘陵绵延,翠竹掩映,佳木葱茏。一座山前有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小桥流水,竹篱茅舍,平畴沃野,阡陌如棋。小溪从畈边流过,溪边尽是松杉,村人谓之杉溪。池塘中长满肥美的菱角,这个村子,就叫菱角村。

晚清湘潭诗人王仲言有《杉溪晚眺》诗,真切描绘了这个村子的幽绝风光。“幽绝乡村地,秋光满目前。黄花霜里远,红叶雨中妍。古戎下飞鸟,空山鸣乱蝉。忽闻庭犬吠,有客过溪边。”

杉溪周边,散散落落有十多户人家。离杉溪不远,有口长方形池塘,塘里长满莲藕,这就是长塘。每到夏天,田田荷叶铺满塘面,犹如一块碧玉长砖,铺在村子门前,展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情画意。长塘边有座高耸的朝门,朝门里是座前后两进的四合院落,团聚大小房屋近百间。前进正厅中曾悬挂有一块巨匾,匾上“美意延年”四个大字, 是1919年1月19日,主人黎松安50岁时,民国总统徐世昌题赠的。这块巨匾不仅为古老的四合院渲染了浓郁的文化气氛,也衬托了主人的身份。

这里就是菱角村长塘“黎氏八骏”的故居。

就是在这所四合院里,父亲黎松安和母亲黄赓,培育了8个儿子和3个女儿,在辛亥革命以后近百年时间里,这些儿女,个个上进,个个成材,各有建树,在我国教育、文化、科技以及艺术领域中,都有杰出贡献,产生了巨大影响,人称“黎氏八骏”。

“黎氏八骏”是一个家族的传奇,是这个书香门第的骄傲,也是湘潭乃至湖南的骄傲。

一个家庭,为什么个个子女都有出息、都有杰出贡献呢?这是世人津津乐道、研究探求的问题。

先看父亲黎松安。他出身于士宦之家,祖上广有田产,家境富裕。晚清时考中秀才,却不入仕途,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把一生交付了古老的诗篇和线装古书,他每日以读书写字为乐,擅长诗歌联语,有不少作品传世,编印过《楹联大观》等书。他精于书法,善行书,习赵孟頫字,自成一格,著有《黎松安法帖》,民国初年出版。他常为乡亲婚丧喜庆写对联,书法风骨凝重,法度严谨,深受大家喜爱。

黎松安早年受维新思想影响,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反对封建专制和礼教,反对女人包脚扎头髻,反对封建迷信,家中从不请师公菩萨敬神敬鬼。

黎松安提倡尊老爱幼。每年农历七月的中元节,黎家总怀念祖宗,松安亲自扎包、写包,而后到塘前山后焚化。除给自己的祖先焚化纸钱外,还要给其他人焚化,包括自己的发蒙老师、奶妈等,以此来纪念那些亡灵,报答他们的恩德。在他看来,中元节烧包祭祖,并不能与迷信等同,而是纪念祖宗潜德之举。

黎松安虽是有钱人家,却从不装大摆架子,与邻居和乡亲相处甚好。他对穷人对富人,一视同仁。邻里乡亲到他家里去,他总是自己张烟泡茶,娓娓叙谈。来人如有什么事情相求,即请慢慢道来,安慰他先别着急,而后尽力去办。三十年代末,兵荒马乱,国民党到处抓壮丁,一些乡亲的青壮子弟为躲避抓丁,只好跑到湘潭榆庐去找黎松安,松安或是替其找人说情,或是让其在家躲避一阵,待风声过后再让其回家。

黎松安的为人直接影响到他的子女、乃至孙辈,不论是黎锦熙兄弟,还是第三代人,大都保持了他的这种待人谦逊、和蔼可亲的作风。

黎松安热心公益事业,乡亲们都称他为“开明的德老太爷”。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黎家从很远的地方搞来麻石,准备将杉溪上的木桥改建为石桥,只可惜水运不便,麻石运到古塘桥打石矶,就因水浅不能通船,而阻搁了。石桥最终未能建成。

三十年代初,老二黎锦晖每次从外地回家省亲,常带回无声电影,义务为家乡父老放映,为发展家乡的文化事业出力。后来,锦晖又先后带着七弟锦光、二妹锦皇、三妹锦文,还带着陈桂一、陈桂二兄弟到上海参加了明月歌舞社。

1934年,湘潭县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许多地方颗粒无收。长塘一带也和全县一样,田地龟裂,禾苗枯死,许多人靠吃蚕豆和观音土度日。黎家有百多亩水田租给佃户耕作,黎松安给贫苦人家全部免租,甚至还将一些陈谷接济给那些贫苦佃户。以后,黎家租谷逐渐减少,农户交不起,不仅不追讨,反而送米送布。

黎家待人慷慨。请周围人帮工,如栽麻、打麻、绩麻等,做了工总要多付些工钱。黄赓有一双能干的手,常将一些衣服洗干净,折叠得整整齐齐,再周济给一些贫苦人家。贫苦人家表示感激,夫妇俩便说:“这不算什么,你们不嫌弃就要得了!”

黎家有一个女佣人,在黎家干活时间较长,黎松安把她当亲生女儿看待。她出嫁时,黎家置了很多嫁妆,还将晓霞山鸡公岩下的一栋庄屋和一些田产陪嫁。

有人说,黎家连叫化子也不得罪。这话一点也不假。

有一年的一个早晨,黄赓从卧房出来,打开大门,发现阶基上卧着冻饿得昏死过去的孩子。那孩子蜷缩着身子,脸色苍白,衣不蔽体。黄赓大声招呼丈夫快看。黎松安起了床,来到阶基,摸摸孩子,发现其胸口尚有余温,便急忙抱进屋里,给予抢救。黄赓通医术,气功推拿、中草药之类懂得一些,很快就把这个孩子救活了。夫妇俩多方打听孩子的来历,却得不到消息,便把他留在家里抚养,取名罗寿,享受儿女们一样的生活待遇。

黎松安夫妇对子女十分慈爱,子女们也很尊敬父母,一家人相处得和睦融洽,愉愉快快地过日子。

松安每日坐在书房读书写字,儿女们一到家,即先看望父母,进书房与父亲交谈。父亲温文尔雅,待人和蔼,给儿女们一种肃然可敬的感觉。每天早晨,家人总要先到松安房间,向他问安,松安也向他们回敬一句。

每当逢年过节,家人总要团聚一番。大大小小数十人,聚集一堂,喜气洋洋,共饮团圆酒。除夕守岁时,松安常给晚辈们一些小红包,里面装着押岁钱以表爱心。有时长工、佣人、厨工也不例外。大年初一,家里放起鞭炮,全家人相互拜年。松安夫妇坐在上席,接受子孙的拜贺。而后,松安端起酒杯,微笑着:“祝儿孙们新年万事如意,出门大吉……”儿女们也端起酒杯说:“祝父亲、母亲贵体康泰,幸福长寿!”

松安的为人和风范,尤其是对陶靖节(渊明)推许,给长子黎锦熙的影响最深,颇得其“真传”。锦熙最早投身社会,治学勤奋严谨,卓有建树,又关心弟妹的成长,带他们出门读书、找工作,使他们均有所成就。以后黎氏八兄弟三姐妹以黎锦熙为表率,和睦相处,互相友爱,保持着深厚的手足之情。全国解决以后,黎锦熙每年还要把在北京工作的弟弟妹妹和儿女、侄子约集到家里一起团聚。直到“文化大革命”,才不得不终止这种活动。

黎松安不愿做官,这个特点一直“遗传”到子女身上。他不仅自己不做官,而且叫子女也不要做官,儿女们大多是从事教育、文艺和其他学术活动的。

由于黎松安较早地接受了维新思想,倾向民主,使儿女们也成为民主革命时期有胆识、有闯劲、有成就的人才。母亲黄赓送儿女出门,一边走一边嘱咐,你到外面去,要好自为之,父母亲不能远送了,顶多送到朝门口,就不再送了。黎家以古训“要办事,莫出事。要任怨,莫忿怨。可兴利,毋近利。可喜功,莫急功”作为家训,教育子女。又由于松安夫妇对长子倾注了较大的精力,使锦熙的才华出类拔萃,进而带动了其他弟妹。良好的家教,又使黎氏兄弟具有坚韧的毅力和高度的专注力。在事业的选择上,他们一旦经过深思熟虑确定下来后,就不管成败如何,会一如既往,始终不渝地奋斗下去。他们有一种自强自立、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刚直不阿的个性,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

黎松安与艺术大师齐白石,既是过从甚密的乡亲,又是志同道合的诗朋印友。

齐白石曾赠诗黎松安:

谁云春梦了无痕,印见丁黄始入门。

今日羡君赢一着,儿为博士父诗人。

齐白石、黎松安等7人组织罗山诗社,时称“罗山七子”。诗社常以菱角村四合院为活动场地。黎家还在中堂屋上边建一书楼,取名“诵芬楼”,满楼藏书和金石对联,是诗友们时常留连之处。齐白石常住黎家,有时一住数月,故齐白石称长塘为“老据点”。

黎松安见齐白石刻苦学习治印,便从磨石、篆书、持刀技法,不遗余力,解数相教。又以珍贵的清代篆刻家丁敬、黄士陵的治印拓片相赠,使齐白石眼界大开,深受教益。齐白石之所以显赫于印坛,与当初黎松安的指导支持分不开。

1949年黎松安80寿诞时,齐白石赠联:

持松长寿,与鹤同龄

难得当年快活时,贫家只有老松知。

不妨四壁烟如海,燃节为灯夜作诗。

父亲黎松安与齐白石的友谊,齐白石的执着追求和杰出成就,对黎氏子女的成长,都有深远影响。

老大黎锦熙(1890—1978),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学堂。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时是毛泽东的历史教员,并由此有过一段密切的交往。他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和文字改革家。曾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女子师大、西南联大、中国人民大学、燕京大学等校国文系教授、文学院长。担任过《中国大辞典》编纂处主任。建国后,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著有《新著国语文法》、《中国语法教材》、《汉语规范化基本工具——从注音字母到拼音字母》、《注音符号与简体字》、《国语辞典》等等。他从12岁时起,天天记日记,数十年从无间断,实非易事。

老二黎锦晖(1891—1967),早年与兄锦熙同时考入省立第一中学,终业后又同时升学省立优级师范,兄史地科,弟绘画音乐科。二十年代末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中华歌舞专门学校”,而后组建“明月歌舞社”,并以歌舞形式在海内外宣传国语。是著名的音乐家和教育家。他编演过《桃花江》、《毛毛雨》等歌曲。大部分是振奋人心的进步歌曲,如《中华民族战歌十七首》、《向前进攻》等。他从1920年到1921年间创作儿童歌舞剧12部、儿童表演歌曲24首,其中《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可怜秋香》等广为流传。解放后,锦晖长期在电影戏剧界工作。

老三黎锦耀(1894—1954),是地质矿冶专家。曾任南京中华矿学社主事和《中华矿学杂志》主编。抗战期间回到家乡,在父亲黎松安的支持下开办盐矿、煤矿。建国后任湖南省工业厅工程师。1953年年近六旬,亲自带队去海南岛探矿,不久病逝于异乡。

老四黎锦纾(1896—1954),宇季纯,大革命时期赴欧洲勤工俭学,与朱德、徐冰等同学,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归国后,与晏阳初举办平民教育促进会,是平民教育家。1945年10月,一度代理湖南省教育局长,不久调任省经济建设委员会专门委员。1951年调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部语文组工作,任编纂。1954年5月因患胃癌去世。

老五黎锦炯(1900—1981),1927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交通大学,三十年代曾与人一起设计建我国北方第一座铁路大桥——滦河大桥。是卓越的铁路桥梁专家。任过北京大学工学院土木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胜利后,到晋察冀边区,任华北人民政府交通部副部长。建国后担任铁道部设计院总工程师。他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老六黎锦明,1905年生,从小在家庭的熏陶下酷爱文学, 1924年开始创作,先后创作短篇小说11篇,中篇小说4部,剧本5部;中篇小说《尘影》是一部反映农民运动的优秀之作,受到鲁迅的称赞并为之作序。鲁迅曾称他为“湘中作家”,评价他的作品“蓬勃着楚人的敏感和热情”。

老七黎锦光,1909年生,是音乐家。大革命时期就读于黄埔军校第三期。大革命失败后,到上海二哥黎锦晖创办的明月歌舞社工作。他是流行歌曲之父,他创作的《香格里拉》、《五月的风》等都是老歌经典,脍炙人口。《夜来香》已被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100多个国家流行。建国后担任中国唱片公司上海分社和上海电影制片厂作曲和音响导演,灌制了二千多首歌曲、戏剧录音带,如《送我一支玫瑰花》、《青春圆舞曲》、《接过雷锋的枪》等歌曲颇享盛誉。

老八黎锦扬,1915年生,抗战中毕业于西南联大,后赴美留学深造,1947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旅美四十多年,长期从事文学创作,是美籍华裔作家。成名作长篇小说《花鼓歌》,轰动一时。百老汇歌剧院、好莱坞宇宙电影公司先后将其搬上舞台和银幕,并获剧作金盾奖。他还创作出版了《赛金花》、《天之一角》、《处女市》、《爱人角》、《堂战的日子》、《金山》、《中国外传》等。1976年后,他曾多次回国,致力于中美文化交流,并在《中国电视杂志》上发表了电视剧本《金山姑娘》。

黎松安还有三个女儿,也是值得称道的。

长女黎锦珈(1892—1967),从小就从母亲身上接受了贤惠、温文尔雅的品质和个性,能写得一笔好字和文章。嫁福建商人赖继岩,在湘潭城内开“赖德隆烟铺”,经营有方,家境富足。教育子女也有方,儿子正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次女黎锦皇,1902年生,参加过二哥黎锦晖创办的“明月歌舞社”,后多年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嫁王人旋。王系我国著名的机械工程师,他是电影艺术家王人美的哥哥。

三女黎锦文1909年生,又名同寿,因与父亲同月同日生,故得名。毕业于北京两级女子中学,后入北京文理女子学院音乐系,擅长钢琴,喜爱贝多芬音乐。担任过音乐教员。丈夫冯世辰,系铁道工程师,解放前任过黔桂铁路工程处主任工程师,建国后任铁道部高级工程师。

在黎氏第三代中,也是人才辈出。长孙黎泽阂,曾留学法国,任过天津工学院院长、教授。孙女黎明晖,是著名的戏剧表演艺术家。孙子黎白是现代作家。

据黎白回忆,许多年前,黎松安在与家人闲聊中曾欣慰地说:“朋友们说,黎家将可以比北宋杨家将。”

然而,“杨家将”是传说中和舞台上的人物,“黎家将”却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人物。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黎氏兄弟就投身革命,相继在社会各个领域,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八兄弟所取得的成就,涵盖了文理工各个方面,语言、音乐、教育、艺术、新闻、出版、地质、铁道、桥梁,最为突出的是语言文学和音乐,老大黎锦熙和老二黎锦晖的名字因此而被录入《辞海》。

这样一个小小村落,这样一个书香门第,“黎氏八骏”的成长,有值得人们总结和借鉴的地方。

重视早期教育,是黎氏教育特点之一。

黎氏兄弟都是三、四岁发蒙读书。老大开始读书时,人太矮坐不上凳子,还是齐白石抱上去的。早期教育,使孩子一懂事就爱学习,爱读书,为一辈子治学打好基础。

抓好学校教育,也是黎氏教育成功的经验。

民国初年,黎家就在四合院西侧横屋创办中西合璧的家庭学校,以门前流过的杉溪命名。后又与几位乡绅合作,办起“上湘五都学校”,聘请饱学之士任教。黎氏兄弟姐妹,都求学于这两所学校,为一生的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育得法,也是黎氏教育成功的经验。

清末民初,一般书香门第、殷实之家,往往用封建礼法族规严格约束子女。家庭对子女,或溺爱放纵,多出纨绔子弟,嫖赌逍遥,纸醉金迷,吸食鸦片,将家产败尽,最后沦落为乞丐,饿死街头;或严格控制管束,循规蹈矩,没有独立思想和人格,没有真才实学,成为无所作为的庸才。黎氏教育,则采取的是教育修养型的家教方式,对子女以开明的态度,温和启迪,耐心开导,循循善诱。

黎氏夫妇对子女慈祥而不溺爱,提倡活泼而不放任自流。家庭经济宽裕殷实,也不让子女舒适享乐,而是要求自强上进,勤奋读书,养成“勤”、“恒”的好品德。老大黎锦熙一生最服膺两个字,一个是“勤”,一个是“恒”。他认为“恒”更要紧,勤于始而怠于终,必无成就。

松安夫妇对子女要求严格,但又不是控制太严,管得太死,而是让他们各有自己的思想,发展自己的个性,让他们广泛接触社会,接受新的知识,自由阅读自己喜欢的报刊书籍,参加感兴趣的活动,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有人说,这样一个家庭,这样一个小山村,齐齐整整出了这么多人才,在湖南,在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都是很独特的。其原因,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总结。

一部《红楼梦》反映了近百年中国上层社会的横断面。一部《金瓶梅》反映了近百年中国下层社会的横断面。“湘潭黎氏”一门反映了近百年中国国共两党的横断面。

这段话,是当年毛泽东对胡耀邦讲的。而若干年后,又是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亲自对黎氏第三代、军旅作家黎白讲的。

顶级TOP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