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游山玩水,不是探寨问俗,我们此次去川西北的理县,为的是对地震灾区的一份思念,一份朝朝暮暮的牵挂。
2008年,那天崩地裂的场景,那摧肝裂肺的悲痛,以及一幕又一幕的全民动员、齐心救助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一年多过去了,灾区重建的情况如何?灾民们都住上新房了吗?学生们都坐在新教室里上课吗?媒体时有报道,但总想去实地看看,总想去感受人们重建家园的艰辛和欢乐。
决心去理县,也是因了我们老俩口的另一分牵挂。理县是我们湖南对口援建之地,省委组成援建工作队,儿子李仕铭是援建队的成员。
“一碗饭养大”的儿子,读书、工作一直都在身边,有时因公出差,最多不过十天半月,从未长时间离开。这次可好,一去将是三年。虽然通讯联系方便,偶尔也回长沙公干,总是来去匆匆,饭也吃不上一顿,更无暇细谈。去到那样路远山遥的高海拔荒僻小县,生活能否适应?工作能够开展吗?
即使早过而立之年,在老父老母眼中,儿子永远是稚嫩的儿子。临走时,除了千叮咛万嘱咐,老妻还包了一包长沙的花籽,让种子在理县土地上生根开花,给灾区人民带去温馨和祝福。以后,随时间的拉长,牵挂就越来越强烈。只要几天没有信息,老妻就有些坐卧不宁。我常常调侃:“俗人一个!你落入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俗套。又不是‘闯关东’,又不是‘走西口’,有组织妥善安排,全队同事的热情关照,你还担心什么?”
话虽如此,心中不免落寞。老妻总是将儿子的洗漱用具摆在洗漱架上不肯撤去,便于儿子到家就用。有时老俩口吃饭,门外有脚步声,她会放下碗筷,转身就去开门,倚在门口久久张望,等待那一声放肆的呼喊:“妈,我回来了!”等待那一步跨进家门的匆忙身影。
年近古稀的我们,怎么一下子感到,儿子高了我们却矮了,儿子强壮了我们却衰老了……
又是一个冬天来临。那高海拔山地,那曾经乱石横飞的灾区,肯定已是大雪纷飞,高处不胜寒了…
老俩口,加上同行的记者易清华,说走就走,直飞成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