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柴桥老家那天,一位邻居过来对我说:“你去看过阿拉柴桥自己的公园吗?”我说还没有,在哪里呀?她说:“在万景山哟,你应该去看看呀,交关好喽!”听她的口气,对柴桥有自己的公园,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和自豪感。我说,抽空一定会去看的。因为这是柴桥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几代人企盼了百年之久的美事。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我读中学的时候,一次和母亲路过这地方,她指着万景山说,这山做个公园该多好呀!柴桥就是少了个公园。母亲随便说了一句,但我却牢记在心里,希望有一天,万景山真的能成为一座繁花如锦的公园。现在梦想成真,母亲已去世多年,但我想若她地下有知,定会十分欣慰的。
万景山人文园,在柴桥古镇的东北角,我在柴桥工作的时候,它与老镇还相差一段距离。随着柴桥城镇建设不断拓展,现在它已与古镇连在一起了。万景山并不是它的原名,据清《镇海县志》记载:“因其状如一只倒覆饭镬,取名‘甑甓山’。”后有沃家村进士杨人模等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在此山东南方募资建造“芦江书院”。在纪念书院落成的“题记”中,杨人模用甑甓山的谐音将山改名为“正笔山”,以此激励书院学子要“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现今在五马桥上, 仍留有杨人模所写的一副楹联:“笔山遥映虹千尺,芦江长留月半规。”可当地农民不叫它“正笔山”,却叫它“饭甑山”,是因为其状像一只盛饭的 “饭甑”,叫“正笔山”太文绉绉,农民叫不惯,不如叫“饭甑山”通俗、上口。过去山顶上曾建有一座文昌阁,内有一块刻着唐代吴道子画的孔子像的石碑,均毁于 “文化大革命”前夕。后来又有人把它改名为 “万景山”,认为“万景山”的内涵更丰富些。
此山原系柴桥街道沃家村村民的自留山,山上种着青菜、萝卜、番薯、柑橘之类的作物。改革开放后,村民富起来了,不种蔬菜瓜果,种起了香樟、青枫、桂花、杜鹃等花木。当时柴桥镇政府因势利导,为方便镇民登山锻炼,出资在万景山筑起了上山和环山的游步道和小平台,并建了一座烈士亭,以纪念大革命时期牺牲的胡焦琴烈士。山的东坡还建了一座“博士亭”,是由柴桥美籍博士徐亦农捐建,亭边一副楹联颇耐人寻味:“读万卷书志在四方,攻千重关心系桑梓。”
从2010年开始,为丰富当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当地政府筹资数十万元,在山南麓辟地5000平方米,新建了一个文化广场,使山上山下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连成一片,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公园。
那天早上,当我进入这个公园时,首先吸引我的,是“柴桥铭”这个人文景观。在一条展示柴桥古镇近代名人的长廊中,集中了一批国家级名人,有我国植物分类学奠基人、亚洲四大植物学家之一的钟观光;我国第一位翻译化学元素周期表,与钟观光、虞辉祖等人创办中国最早的《自然科学》杂志,并任主编,被称为“宁波杜工部”的虞和钦;有着“中国光源之父”称号,我国第一只白炽灯泡和第一支日光灯制造者的胡西园;我国第一位 “计划生育” 提倡者,对中国外贸事业的理论作出过重要贡献,受周总理热情邀请,从美国归来的郑友揆;被称为“中国薄荷大王”,长期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甚至不惜卖掉上海长乐路一座别墅,出资为家乡创办柴桥中学的开明工商业家曹莘耕……限于篇幅,当代名人,诸如当今世界第一台两条腿走路机器人的发明者郑元芳,国际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胡晓萍,中科院院士李志坚、王阳元,中国以刀作画第一人胡申得等人都还没有排上去。由此可见柴桥这个古镇近现代和当代名人何其多也,真可谓地灵人杰,人文荟萃。
我在感受了柴桥的人文精神后, 又从“芦江印”的景观中看到了柴桥古镇的历史缩影。
“芦江印”,是一幅幅镂刻在圆形地坛上的彩画。母亲河芦江,像一条美丽的银链,把千年古镇的老街、历经数百年多次拆建的“柴桥头”、建于两百多年前的芦江书院遗迹及由王安石亲自选建的穿山碶等如珍珠般串在一起。这些由先祖们辛勤建造和精心保存下来的遗存,如今连同沙溪蛇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一起,成为柴桥这块土地由来、形成、发展的历史见证。通过“芦江印”的再现,后人可以了解柴桥这个地方的历史风貌,更加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
早晨,人们吸着新鲜的空气,悠然舒坦地在广场上打拳、练剑、舞扇,锻炼身体。晚上,穿着红绿衣服的男女,在广场上唱歌、跳舞、演戏;而休闲的人,则坐在那里打牌、下棋、聊天。每晚,华灯初上,广场就聚集起一拨拨、一堆堆的人群,或传新闻,或讲大道,或看热闹,或哼小调,话声、笑声不绝于耳,歌声、嬉闹声响彻夜空。经过一天辛勤劳作的人们,在风景如画的文化广场上,尽情地享受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幸福年华。
当我漫步在山间游步道上,看到漫山遍坡都是茂林秀木,尤以香樟树为多。但杜鹃也不甘寂寞,依然开着灼灼红花。间或还会从林间幽幽地飘出一缕四季桂的清香。凉风起于山脚,霎时山间便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涛声”,“涛声”惊起了栖息在林间的鸟儿,一只不知名的鸟儿跃向天空,发出唧唧的鸣声。鸣声是那样的悦耳,空气是那样的清新,天空是那样的蔚蓝,真想躺在林间的平台上美美享受一番。登上山巅,举目四望,喧嚣的街市、新建的高楼、奔驰的车流、往来的人群历历在目。翘首北望,海边港区一排排厂房拔地而起,一座座雄伟桥吊正在装卸货物,一辆辆装着货物的大型集装箱货车正在329国道上行驶,一个个堆积如山的仓储布满港区大地,所有这一切都让我深刻地感受到祖国大地的脉搏在时时刻刻律动着,它让我心胸宽广,视野开阔,感奋不已,为作为一个柴桥人而感到骄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