耸立在美丽飘逸的小浃江上的那座永济桥(又名长山桥),每次看到它高大、古朴、粗犷、壮美的身姿,我就会产生一种历史的自豪感和被遗忘的失落感。如今,桥的两侧被密匝匝的薜荔和蓬松松的枸树所掩盖,古桥活像一位长着胡子和长眉、饱经风霜的耄耋老人,更显得苍凉和寂寥。我在感慨之余,只能通过时间隧道,去寻觅它过去的辉煌。
《重建长山永济桥碑记》记载:“长山水道,内则四乡,外则三戍,游徼铺驿,官军商贾,辐辏往来,宵旦不绝。”所谓“内则四乡”,旧时,镇海城外共有七乡,其中,甬江以南有四乡,即崇邱、灵岩、泰邱、海晏;“外则三戍”,是指穿山(后所)、郭巨、大嵩三个千户所,这三个千户所当时都隶属定海卫指挥使司(明朝时镇海被称为定海)。县城与这四乡三所的联系,都有赖此桥,官民商贾往来,日夜都有人在此经过。
永济桥之所以成为旧时镇海交通枢纽,是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使然。小浃江源于东钱湖和天童太白山麓,经鄞州五乡镇流入北仑小港出海。小浃江不仅是古鄞县的一条水利航道,更是一条承载历史文化的河港。据成书于公元1227年的《宝庆四明志》记载,宋之前,江上无碶闸,海上咸潮可直达五乡。后来小浃江咸潮渐退,沿江滩涂成了陆地,处于长山山麓的这片土地上人口逐渐增多,形成了“江南市”,成为南接鄞县、东连穿山、西通镇海的交通要道。平时用渡船往返,一遇大风大浪,行人只好望江兴叹。而小浃江平时又多风暴,常使过往旅人叫苦不迭,因此希望在那里建桥成了官府和百姓的强烈愿望。
清光绪《镇海县志》载,长山村建桥最早可追溯到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当时所建是一座木结构的浮梁桥,取名“永济”。 济者,渡也,所谓“永济”, 即可永远从此岸走向彼岸。然而历史上的长山桥常常因风暴侵袭而不能“永济”。那座浮梁在一次强台风袭击后,被吹得无影无踪。此后的250多年间再也没有建桥,只能再用舟渡,小浃江便成了一条“东滨沧溟,世苦潮患”的桀骜不驯的江龙。直到明洪武年间(1368—1398),鄞人谢复荣始在长山村小浃江上建桥,但却屡建屡垮,终难实现一桥飞架。究其原因是小浃江的水流太急太大,正如清代诗人胡儋在《小浃雄潮》一诗中所写:“潮音时入耳,带水亦盈盈。夜月声初寂,晨光势早迎。巫山穿滟滪,沧海接蓬瀛……”“滟滪”为长江瞿塘峡口的巨石堆,江水穿过此巨石堆时,更显汹涌澎湃。诗人以此来形容小浃江急遽的浪潮,可以想见永济桥确难长久不坏。事实也是如此。明成化年间(1465—1487),由朱绅和杨瑄两人先后建造石桥,至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永济桥又被洪水冲得坍塌毁坏。后由镇海知县丁鸿明、朱一鹗先后进行修葺。清顺治十五年(1658),倭寇从穿山登陆,永济桥又遭破坏。直到康熙七年(1668),镇海知县王元士考虑到永济桥的重要性,由他出面主持,贡生谢泰履捐钱、集资,召集各路能工巧匠重建永济桥,迄康熙九年(1670)工程结束,这才算真正“永济”了。现在所保留的永济桥就是那时所建的石梁式条石拱桥,全长53米、宽3.8米,桥台处宽8米。三孔半圆形拱圈,中间一孔净跨径为9.8米,两边孔径为7.2米,这样大小船只均可通行无阻。不设台阶,只设缓坡。桥南端建有一个永济庵凉亭,壁上嵌有明万历和清嘉庆年间修桥碑记各一块,后毁于“文革”中。
1990年12月,永济桥被区人民政府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北仑区内唯一一座历史悠久的三孔古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