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孙海苗已经有二十几个年头了。
我们不但同龄,而且还是同行,当然更是兄弟般一样的朋友。我们都在余姚这座小城从事着新闻采编工作,只不过我在报社,他在电视台。他的工龄比我长,但我在报社编辑副刊的时候,他还在医卫系统工作。那时,他常给我们报纸投稿,大多数是与他工作相关的新闻稿,只有少量的副刊稿。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才知道,他会写诗,而且写得还真不错,有几首还在各类征文比赛中获奖。后来,他因为热爱新闻事业,通过考试,进入了电视台,正式成了一名媒体人,照他的说法就是:“从事着自己喜欢的职业,也算是幸福之人了。”
今天,这位幸福之人,又做了一件让自己幸福之事——把多年写下的诗挑选了一部分准备结集出版。承蒙他的信任,有幸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我成为这本诗集的第一个读者。激扬的文字、飞扬的才情,一首首有温度、有力度的诗作,把我带到了那个充满青涩、充满遐想、充满诗情、充满活力的青葱岁月。确实,这首先是一本与青春有关的诗集。
青春如诗,诗如青春。在海苗的诗行间,青春不再
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而是一个有点懵懂、有点躁动、有点狂野,甚至有点空虚、有点迷惘的日子。这是一段荷尔蒙迸发的时光,这也是一个时不时带着莫名忧伤的季节,但这更是一段充满梦想与激情的岁月,阳光里昂扬着坦诚,雨季里飘洒着浪漫,时间的足音里总回响着绚丽的情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多的结束和开始。”一百年前戴草帽的西部牛仔惠特曼曾这么说。是的,海苗的创作透露着那些年特有的激情和青春。他挥洒着青春,散发着激情,他把青春当作一个个闪亮的日子,“相约每一首诗每一个黎明和黄昏”,努力寻找着“激情、灵感、真诚、爱的轨迹和一颗共鸣的心”。他甚至用青春的荷尔蒙呐喊着,近乎用一种气壮山河般的力量宣判自己、否定自己——“一切都见鬼去吧”。当然,他也有无聊的时候,因为青春有着太多的精力和欲望。无聊的时候,他努力寻找着有聊,寻找着青春的故事和细节,他看见一对手拉着手的情侣,竟然佩服得“像佩服死一样”。然后,他会合上书本,躺在床上,思考或焦虑,当黑夜来临,当寂寞来临,他“第一次失眠”,但失眠总是短暂的,他告诉自己“必须重新寻觅,因为太阳正在升起”。透过海苗的诗,我看到了一帧帧青春跃动的画面:寒冬的大街上奔走的身影,斑马线的缝隙里势不可挡地流着生命的热情;中秋夜校园里的脚步,深邃的星空下闪烁着皎洁的眼神;沐浴在明媚的春风里,友情的歌在桃红柳绿里如花盛放。岁月的路,延伸着前方的光明,也日益拓展着他日趋高大的心胸,尽管有过哀怨,有过悲泣,但更多的是奋争,当一个又一个喧嚣的日子在不知不觉中滑过他的指尖,海苗也在他的诗行间不知不觉地充实、成长,犹如一棵树,开始挺拔、开始繁茂、开始顶天立地。
诗言志,海苗通过写诗展示出一段真实的青春、一个真实的自己。尽管他的有些诗,从文字的角度看略显稚嫩,甚至略微缺少诗意,但因为强烈的情感在其中流淌,让我不知不觉间感受到了一股力量。一直以来,对一首诗的好坏我是这样来判断的:一是灵魂,看其有无表达的深邃性;二是语言,是否捕捉到了最具表现力的情感瞬间;三是诗意,意象的组合是否让人产生了一种审美的享受。从海苗的这本诗集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随着诗的一行行推进,诗情慢慢地从感性走向了理性,情感也从恣意张扬走向了内敛专注,尤其是当青春化作一片事业丰收后的灿烂天空,我们看到了海苗成熟之后的一片深情。这有诗集中那首《看着一棵树长大》为证,几乎独白式的文字,写尽了对儿子的祝福和希望,父亲的满腔柔情跃然纸上,让人感动。
有人说,读诗是读一种感觉;也有人说,读诗是读一种感悟。但我要说,读诗更多的是读一种感动。也许是曾经做过医生,医生的职业经历让海苗的诗显得严谨;也许现在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媒体人的思维让海苗的诗显得理智。严谨与理智下,海苗的诗让人感动,可见他写诗的功力。这种功力让他从青春的躁动中平静下来,从个人情感中解脱出来,走进了——不,融入了沸腾的生活和精彩的现实世界中。他看到了山,看到了水,记住了乡愁;他看到了钢筋,看到了水泥,触摸到了互联网。因此,他的这本诗集也是一本与现实和历史相关的诗集。这在最新的一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关注着历史,关注着民生,更关注着家乡的山山水水,一个诗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在诗行间不断涌现。对于河姆渡的稻子,他充满着感恩:“我永远感谢这些稻子∕养育我们古往今来”(《靠近河姆渡》);对于四明山,他充满着敬重:“那些不老的名字和情节∕长成绿色的思念∕让我们咀嚼不尽”(《四月的风景》)。
现在,之所以诗成为边缘文学,诗人成为许多人眼中的“另类”,我想其中有一个原因是我们有些诗人脱离了火热的生活,对于诗过多地注重了“怎么说”,而忘记了“说什么”,是内容的空洞导致了诗的苍白,是主题的萎靡导致了诗的无力。但在海苗的这本诗集中,我找不出这样的诗作,因为他的每一首诗不是出于自己的真情,就是出于自己的真诚。在真情与真诚中行吟,一直是海苗写诗的起点和终点,不论是在闲情偶寄中还是在生活感悟里,“稻穗、山路、村庄、阳光、汗水、季节、足迹、家园、革命、英雄、史诗、历史情怀、锦绣中华……”他诗中的这些意象就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作为一名诗人,他有着一分担当、有着一种使命。也正是因为如此,他的诗是如此的真实,真实得就像他家乡小屋门口的那条清澈的小溪和那棵饱经风霜的老树。
我喜欢这样的小溪,我喜欢这样的老树,这也是我愿意为他写下这些文字的理由。愿小溪永远清澈,愿老树永远苍劲,愿这样的风景永远留存在海苗的诗中,日益壮美!
是为序。
余姚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颜文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