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仑大碶街道的东隅,紧靠泰山路,有两座像孪生兄弟似的小山,称为芦山,因形如蛳螺,故又称螺山。在广阔的岩泰平原上,这两座孤立突起的小山还流传着一个离奇的故事:古时候,有个力大无比的赤脚大仙,用头发丝缚着两块巨石去填北仑山外的金塘江。眼看距大海不远,却遇到个快嘴的送嫂(陪新娘的女子),开口就问大仙,头发缚大石怎会不断呢?一言道破天机,话落发断而使大仙再也无法搬动。从此,两块巨石永远地卧在岩河的边上,成为两座小小的芦山。
两座芦山中,左边的稍高,称为上芦山,右边的称下芦山。两山中间有条河,河上的桥下因建有碶闸,故称为芦山碶。碶闸建于明嘉靖年间,据老人们回忆,到民国时就不用了,只留有插碶板的石槽。上芦山的南端旧时建有长山巡检司署,是清时县衙门的派出机构。山顶上还有一个炮台,据说是明代戚继光防御倭寇而建,我童年时就已成为很大的一个土堡了。山西边还有一个洞,谓仙人洞,传说洞内有纺织仙女,五更时能听到洞中纺纱的声音。下芦山的东端建有方石砌成的石塔,是专用于收集储放尸骨的。西首还有一水潭,称为龙潭,久旱无雨时,乡人往往敲锣打鼓到此请龙赐雨。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任凭风云变幻、沧海桑田,芦山还是冢坟密布,白骨随处可见的阴森可怕的老样子。
铁树也有开花时,千年的瓦爿翻了身,古老的芦山在我们这一代终于旧貌换了新颜,改天换地的变化使山边芦山村的村民目不暇接。
20世纪70年代中期,左边的上芦山被全部炸平,建起了11万伏大型变电站,把华东电网的电源输向舟山群岛,昔日的荒山野地上建起了高楼大厦和耸入云端的铁塔。原来两山之间的芦山碶(桥)改造成钢筋水泥的拱桥,修起了供汽车、拖拉机、人力车通行的马路,从此,芦山村及周边的村民结束了世世代代用肩挑担的苦日子。90年代末,随着港口城市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芦山前的岩河边建起了我们北仑的第一个大学——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芦山边的村民们亲昵地称这个近在咫尺的大学为我们北仑的大学,有的干脆谐称“北大”。宽阔的泰山路紧挨着下芦山的东边穿过;大港工业园区的巍巍厂房拔地而起;芦山周边的高楼大厦层层叠叠,飞檐翘角的别墅鳞次栉比。因港而生,因港而兴的北仑工业异军突起。为解决大港工业城和大碶街道骤然剧增的外来农民工的住房问题,芦山村在区、街道政府的支持下,集资在下芦山前后建起了有着2000余间平房的安居新村,常住着4000-50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务工者和他们的家属,沿河还设有长街市场,成为大碶街道富有特色的生活区,曾被称为“镇外小镇”。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安居新村也要拆迁了,芦山这块黄金宝地将迎来什么更为重要的建筑呢?
春暖花开的4月28日中午,宁波中青文化广场奠基典礼在芦山前(泰山路以南、人民路以东)的中心城区门户区举行,这里将建成集影视、演艺、旅游、情景式文化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产业聚集地。
这艘“文化航母”的建设总投资30亿元,建筑面积42.5万平方米,包括影视文化中心、五星级大酒店、国际奢华剧院、万国风情商业等,有180米高的北仑地标式建筑中青大厦,集演艺娱乐、海洋文化、休闲旅游、商贸会务、教育培训等特色于一体,有望成为长三角区域有影响的全新旅游文化综合体。
“呵!以后阿拉也可以到摄影棚过一下当演员的瘾了。”
“真想不到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异国风情了,做梦也想不到有这样的好日子呐……”奠基典礼后芦山村的村民们满面笑容,乐不可支地热烈议论着。
工地上,车来车往,大型推土机轰鸣着平整土地,十多台打桩机在日夜施工,中青广场的前期工程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
泰山路旁仅存的下芦山已经被夷为平地,两座当年大仙都搬不动的芦山终于被当代人彻底移去,为人民的幸福生活作出了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