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播工具
本刊上期《论新闻》中说过,新闻现象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事实,一般会被人们所知觉。但并不是任何事实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一个事实会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一个事实的变动和人们关系的程度。凡是这一事实的变动涉及人们的利或害,那么他们必然会去了解这种变动。既然人类社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信息的沟通,伴随而来的就是传播的方式问题。传播的方式和信息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本文要说明的是各种传播工具的产生、发展,它们的功能以及特点。
一、因为有医院人才生病吗?
请大家想一个问题:是因为有人要生病才会有人开医院,还是因为有人想开医院人们才必须生病呢?生活在孤岛上的鲁宾逊会不会产生开一所医院的念头呢?
再想一个问题:在一个与事隔绝的三家村,会不会因为有人生病就造一所医院呢?我想不会。因为3户人家就算每户每天有一人生病,也养不起那么多医务人员,连一个靠行医为生的“赤脚医生”也养不活。
有人大概以为这是非常幼稚的问题。可是这个幼稚的问题,对唯意志论者来说,还是一个高深的学问,传播工具是怎样产生的?就需要运用这个道理来研究。
最早的传播新闻是靠嘴巴,各人去打听自己需要的新闻,在封建社会的后期,商业、航海业已十分发达。像意大利的威尼斯是一个很大的港口。商人们需要十分了解各地的动态。有人就替他们打听船期、物价和沿途情况的新闻,谁需要就写信告诉他,取得一定的报酬。逐渐地,需要相同新闻的人多起来了,就手抄同样的消息出售给需要者。1566年,意大利还出现了“新闻房”,把各种新闻抄好,贴在一个房子的墙上,像展览会一样,谁要看,付一个小铜元进去看。小铜元叫Gazetta,以后此词成为报纸的代名词。需要同样新闻的越来越多,手抄新闻也供不应求,就利用印刷所来印刷了。到后来,就像《共产党宣言》所讲的那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把一个民族连接起来,逐渐形成民族国家,也把整个世界联系起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决定了技术的不断革新,社会不断动荡,其变动的频率远远超过了凝固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人口集中的城市;为了进行工业生产,资产阶级不得不实行普及教育,否则工人连图纸也看不懂,就不能进行工业生产。普及教育不是资产阶级的慈悲,而是它们进行工业生产的需要,这就造成了读者群。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产生了面向社会的大众宣传工具。最早产生的大众宣传工具是报纸,以后逐步有了有线广播、无线广播、电视,外国目前还有电话新闻、电子报等。各种不同的宣传工具是生产力(当然包括科学技术)水平所决定的。因为当时有纸张和印刷术,人们才能利用它来印报;发明了电话,人们才根据它的原理来搞有线广播;有了无线电传声,人们才搞广播电台,有了无线电传真,才有可能逐步发展成为电视机。就是说,生产力水平提供什么工具,新闻事业就运用它作为自己的传播工具。这也好比看病一样,扁鹊、华佗的医术再高明,也只能靠望、闻、问、切来诊断,绝对不可能搞出X光机来。这就是说,大众传播工具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必然产生的,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
这种大众传播工具实际上不过是人的传播器官——嘴巴的延伸罢了。就像嘴巴讲话只有几个人最多上千人可以听清楚,要几万人都同时听见,就得凭借一种工具——扩音机。
然而,为什么大众传播工具只能产生在近代,而不可能在古代社会里产生呢?古代中国有印刷,是一批靠印报和卖报为生的行业。现在北京还有一条街叫报房胡同。但他们不是靠采写新闻为生,而以印卖为生的,就像我们现在不能把印刷厂和邮局叫做报社一样。古代社会不能产生大众传播工具也是由于生产方式决定的。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和外界的联系极少,并不需要了解很多新闻;整个社会几乎是凝固不变的,变动极其缓慢,也不可能产生很多新闻。再加上封建专制主义的压制,因此,即使有像宋朝的“小报”,也很快被消灭。
二、汤团难道是煤球吗?
过去有人企图说明有了政党才有报纸,于是提出一个惊人的反问:“难道古代报纸是现代报纸吗?”实际上他自己已经在报纸上面加上区别词,这还有什么好问的呢?这和“汤团难道是煤球吗?”是一个逻辑。为了防止有人把汤团当成煤球,因此必须给现代报纸下一个定义。根据现在我们认为是报纸的东西,定义大约可以说:报纸是以刊载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品。说是“大约”,因为也可以用其他方法来表述。这个定义,就可以把古代报纸和现在的电报、海报、喜报、丧报、大字报等等,划在报纸的外延之外,不要一望到有一个“报”字,就当作是报纸。
下了定义以后,就十分明确地把古代报纸和现代报纸区别开来。所谓古代报纸是指宋朝的“小报”和各种邸报,清朝的“京报”(“邸报”是通用词)。这类印刷物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仅是皇帝的批示和大臣的奏折,但是客观上起着新闻的作用。如皇帝发圣旨,某某问斩,某某加官,那么你从这个圣谕中知道了宫廷内部的变动。还有某省巡抚奏折中报告该省遭水灾,报请皇帝减免税收,那么你从这个奏折中知道该省遭灾的情况。但皇帝批示和大臣奏折决不是新闻。这是和现代报纸主要区别之处。
读者也许看到一些书和文章出现“报纸是×××工具”的说法,×××有几十种不同的字样。有些同志不了解这是怎么回事,其实这不是定义。如果有人当作定义来理解那是错误的。那么它是什么呢?是报纸的属性,是报纸运载体所运载的各种内容和周围发生种种关系的过程中的表现。属性几乎无限多,彼此可以并存,并不互相矛盾。例如,金属接触电流时表现导电的属性,受压时表现为展性,受拉时表现为延性。铜,虽然绝大多数用作电线,但不排斥它具有展性、延性。报纸也如此,它在和周围事物发生多种多样的联系,只要这种关系是存在的,而不是没有的,那么“报纸是×××工具”都是对的。除非这种联系是不可能的,那么这种属性也不存在。比方你办一份鬼魂看的报,看看报纸有没有沟通阴阳的属性,既然鬼魂不存在,那么这种属性当然也没有的,说报纸是包公的游仙枕,这当然是荒谬了。“四人帮”曾反复讲“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这也不能算错,问题在于是什么阶级对什么阶级的斗争。他们说是无产阶级同共产党里边的资产阶级斗,那是错的。如果说中国广大人民同封建法西斯集团作斗争,那就对了。现在说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也是对的。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指出那几种分子还存在,阶级斗争还存在,这种属性就不会消失。那么很明显,把金属的定义定为有导性的场质是不对的,把报纸的任何一种属性作为报纸的定义同样不正确。如果感到还难以理解,我们不妨打一个粗浅的比方——
三、嘴巴是干什么的
我曾经问过一个小孩,嘴巴有什么用?他不加思索地回答:吃饭、讲话。其实,嘴巴的用处何止吃饭、讲话呢?当鼻子塞住以后,嘴巴就用来呼吸,它不成了呼吸器官?嘴巴可以接吻,表示爱情,咬牙切齿表示憎恨,这不成了传达感情的器官?在和敌人决斗时,还可以“以牙还牙”,这不成了“阶级斗争工具”?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它岂不又变成闯祸和得病的器官?到火车站的人都可以看到,有的旅客进站检票时,他两手提行李,只好用嘴巴咬住票子,伸给检票员。此刻,嘴巴又成了传递工具。还有许多实际用途。嘴巴用在什么地方,此时此刻它就发挥什么作用。这种作用是相互不排斥的。
报纸的作用也类此。
就像不能抽出嘴巴的一个作用定为嘴巴的定义一样,我们同样不能抽出报纸的一个作用定为报纸的定义。
定义是形式逻辑的问题,就是要把一个概念的含义固定下来。定义要求概念的内涵稳定,无矛盾。被同义项不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定义项,否则我们就无法进行思维交谈。辩证法和形式逻辑是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的关系,离开初等数学的基础,根本无法应用高等数学。辩证法是从事物的运动发展和普遍联系中考察问题,一事物在谈到不同的关系时,在不同的运动形态时,可以有不同说法。但是辩证法所使用的术语、词汇都必须严格遵守形式逻辑的规律。如果你问收音机的定义是什么?电视机的定义是什么?你去查查《辞海》看,《辞海》中绝不会用辩证法给它下定义。我想不去查它也可以,电视机、收音机也和嘴巴的道理差不多。它每天哪怕只播半个小时的新闻,从新闻传播角度来讲,就不能否认它是传播新闻的工具。它每天还播放大量的文艺节目、体育节目,又不能否认它是娱乐工具。它还用不少时间播广告,又变成商品推销工具。电视还办电视大学,经考试合格可以得到大学毕业证书,广播电台也开办各种讲座,它又是教育工具。如此等等,可以说出许多来。
那么让报纸、广播、电视发挥各种各样的作用,由谁来决定呢?由它的主持人。就像嘴巴一样,你身上有嘴巴,要它派什么用场,由你支配。谁掌握大众传播工具,就可由谁支配,这丝毫也没有什么神秘。
四、从汽车说起
汽车大家都看到过。它可以载活人,也可以运死人;可以装美味糕,也可以装大粪垃圾;可以装讨人喜欢的音乐队,也可以装叫人心寒的武斗队。反正,只要汽车装得下的都可以装。报纸活像一辆汽车,科学的说法叫“载体”,外国人叫媒介,运载一切适合它运载的东西。
我记起有人说过:报纸是个意识形态的东西。那么两者是什么关系呢?把此人的话改得通顺一些,应当是:报纸是可以运载各种意识形态的东西。那么可以运载哪些意识形态呢?请大家查查书本。意识形态分为政治思想(观念)、法律思想(观念)、道德、艺术、科学、哲学、宗教共7种。社会意识是人们对自己周围环境、社会关系、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的认识。而这些认识又以特殊的形式反映出来,因此就叫社会意识及其形式。这种社会意识是从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方式反映社会存在的。它们都有具体的名称。报纸几乎可以运载上述各种意识形态。
请读者注意,有些文章把政治思想错说成政治,把法律思想错说成法律。为什么是错的呢?政治思想是指人们对于社会的政治制度、国家和其他政治组织、各阶级和社会集团在政治生活中的各种关系的看法的总和。报纸能运载的仅仅是看法。但不能运载政治。报纸可以运载对国家的看法,无论如何不能运载一个国家。还有一种误解,报纸运载的是各种意识形态,包括上述所说的7种。但有人把这7种意识形态归结为政治一种。当然,对政治如此热衷,动机是可爱的,但不合乎马克思主义。
不知读者注意到没有,上述7种意识形态中,独独没有新闻意识形态。是不是马克思忘了或错了呢?我们不是“凡是”论者,决不认为凡是马克思没有说过的我们就不能发展。但我们相信,马克思一生办了许多报纸,写《资本论》时参阅了各种各样资产阶级报纸,并引用了这些报纸上的许多材料,当然不会粗枝大叶地遗忘了这一点。那么马克思引用资产阶级报纸上的材料是错了吗?也不错。马克思引用的仅仅是资产阶级报纸中所反映的事实,而不是用他们的观念。如果说新闻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那么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岂不成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吗?马克思不把新闻单独地列为一种意识形态是正确的。
意识形态都是一种观念,观念是对事实的一种看法,新闻是不对事实的看法,而是对事实的反映。翻翻通俗的哲学课本就可以知道,在唯物辩证法中有一章专讲存在和意识。这个“意识”是相对于存在而言,最简单的意识就是感觉,感觉的深化是思维。凡是存在于人脑里的反映都叫意识,新闻是意识的一种。而意识形态也叫“社会意识及其形式”,是相对于经济基础而言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属于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它们各有一个名称,就是上面所说的7种。因此,意识形态和意识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不能混为一谈。新闻既然是意识的一种,也不能和意识形态混为一谈。
那么新闻和意识形态有什么关系呢?当人们在反映事实时,可以用一定的观点,诸如政治观点、道德观点、哲学观点,来分析事实,并把这种观点结合事实来写新闻。事实上附着政治观念,就可列入政治思想这种意识形态,附着道德观念,就可列入道德这种意识形态,余此类推。凡附上一定观念的新闻均可分别纳入上述7种意识形态中的一种。但是只有特定形式的观念,没有事实,那不能构成新闻,只能是评论或学术论文。然而没有观念,只有事实的新闻却是存在的。在有一定观念的新闻中,新闻中的事实和观念是可以分离的,它不像意识形态那样,去掉了观念,什么也没有了。在新闻中,读者可以去掉观点,留下事实。就是因为这个特点,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时,可以从带有鲜明的资产阶级观点的新闻中,获取有用的材料。在解放前夕的渣滓洞国民党集中营中,我地下党员完全从国民党报纸上所刊载的新闻中,编写共产党的《挺进报》。
五、报纸的分类
展眼世界的新闻事业,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报纸五彩缤纷,形形色色。
从办报的宗旨来分,有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性报纸,以宣传一定的政治主张为目的的政治性报纸。
从报纸内容分,有综合性报纸,专业性报纸。
从报纸出版时间分,有日报、早报、午报、晚报、夜报。
从报纸的印张分,有大报(一般对开)、小型报(一般四开)。
从发行范围分,有全国性报纸、地方性报纸。
从报纸的风格分,有严肃的高级报纸、通俗化报纸。
这样五花八门的报纸倒不是一开始就有了,而是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报纸从简到繁的发展是寻求、发掘读者的共同兴趣的过程。在早期,由于文化人少,社会分工简单,读者面窄,销路少,报纸基本上都是综合性的日报。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分工复杂化,文化普及,读者面越来越广,包括各行各业、各个阶级、不同阶层,报纸追求越来越多的读者。但读者的面越广,共同兴趣的面就越窄,每个读者从报上感兴趣的东西就越少。这样,报纸就得有所侧重,针对不同阶层、不同地位、不同职业、不同趣味的各种报纸就应运而生。这种侧重某一方面的报纸,读者面小了,但对这部分读者来说,共同兴趣的东西就多了,每个读者得到的也就多了。这就是说,报纸的分工是从客观存在出发的,也是受生产力水平制约的,并不是人为的,想分就分,想合就合。
这里要强调的是,不管新闻事业的主持人制定什么样办报方针,针对哪部分读者,古今中外的报纸都有一个共同点:办报人并不是因为自己看报才办报,而是因为别人需要才办报的。而办报人所追求的则是利润或政治目的。一份报纸,只有当它能满足人们某一方面的需要,人们愿意读它、买它,那么办报人的目的才能达到。你想通过办报来赚钱,必须有销路,才能有钱可赚;你想通过它来宣传某一个政治主张,只有人们读了,才会产生影响。这好比办医院,不管办医院的人出于什么目的,它必须通过给病人治病才行,如果医院一个病人也不上门,医院只好关门。这虽则是起码的常识,但有些人却偏偏忘了这种常识。像“四人帮”办报就是那样,他们不管人们要不要读,不管人们的反感和厌恶,只要报纸印出来就是“辉煌胜利”。无产阶级的政党报纸要坚持党的立场,为人民办报,那就要从党的立场来选择人民所关心的事实,阐述人民所关切的问题,用光彩夺目的思想去照亮人心,而不是把党的立场和人民关心的问题对立起来。
至于一种传播工具应当包括哪些项目,看来可以按照主持人的意志和动机随意“创造”,其实并非如此。因为人们不能脱离历史去创造历史,只能在历史遗留下来的遗产上去创造历史。这是和“党的立场”是两回事。可参考李良荣同志《报纸的源流》一文,这里就不多说了。
六、各有千秋 长期并存
从历史发展的顺序看,各种传播工具可以这样排列:口头新闻、手抄新闻、印刷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不管传播工具发展到哪一步,在此以前所运用的各种工具在任何时候都是并存的,不能相互代替。口头新闻是最早的一种传播方式,但在任何时候不可缺少。诸位如不健忘的话,请问林彪完蛋,你从大众传播工具那里得知的吗?“四人帮”毁灭,你是从传播工具里得知的吗?都不是,当时是中央文件,逐级口头传达的。另外有一种情况是不宜于传播工具传播,也是由口头传播。哪些事实?大家想想就知道。还有一种是工具主宰者对他们不利的消息,禁止传播。如江青的丑史,《红都女皇》事件,并没有见报,但当时许多人都知道。传播工具无论如何先进,嘴巴传播消息却没法废除,就像交通工具无论怎样先进,两条腿永远不能锯掉。
各种传播工具所以能够长期并存,因为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长处和短处),不能完全互相代替。口头传播自由灵活,可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但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传得不远。报纸的长处在于传播消息时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从古到今,从天上到地下,在一篇文章里可以无所不包,它便于人们阅读和研究,进行逐字逐句的推敲,阅读时可以跳跃,任选一段;可以留作资料保存。缺点是时间慢,接受者要有一定的文化程度。而广播和电视的共同优点在于迅速及时,可以随事实的变动同时播出;亲切,使听众、观众仿佛身临其境。特别适应于文化低的人。但共同的缺点是稍纵即逝,不能推敲研究。电视的另一个长处是把形象和声音融为一体。但它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也较多,例如要有电源,能接受到电视波,携带也不便。因此,各种传播工具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
但是,有人把口头新闻叫做原始新闻,把大众传播工具传播的新闻叫做报纸新闻,并认为报纸新闻比原始新闻可靠。这不能一概而论。十年浩劫中报上登的千万件冤假错案所列举的无数“罪证”,有几件是真的?倒是所谓“原始新闻”可靠得多。“大跃进”时期报纸上报道某某地方亩产几万斤,有多少是真的?但家乡来的亲友会如实地告诉你张大伯家、李大妈怎样死的消息。即使是电视新闻,也完全可以经过摆布、处理,把假的东西放给你看。因此这不能一概而论。应当说现在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报纸新闻应比小道新闻可靠。另外,口头新闻也不能说是原始新闻,就像在上文《论新闻》中所说的,你自己做个试验,在现代社会里,有多少新闻你是通过大众传播工具得来的,那就明白了。
这是把新闻活动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现象来讲的。作为科学,宣传是另外一种不同的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有它自身的特殊规律,这不是本文所谈的问题。
(原载《新闻大学》总第2期,1981年1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