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教授与研究生谈新闻改革
1984年11月21日上午,复旦大学新闻系研究生班8位研究生到王中教授家听课。老教授应广西新闻学会的邀请去南宁、桂林讲学,刚刚回沪,话题自然离不开新闻改革。
研究生问起教授此次南下感受,王老兴致勃勃地说,许多新闻界的同志们认为,再按老一套的办法搞报纸不行了,他们为报纸的发行数字担忧,也为报社的财政收支操心。全国各地经济信息报、科技信息报竞相创办,这些报纸刊物多以提供信息、沟通情况为宗旨,并不是用作宣传什么的,这是一件新鲜事,也引起一些同志的不解,他们似乎习惯于“新闻就是宣传”这样的观念,每篇报道务必能宣传一个中心思想。其实,信息报的大量涌现实为情理之中。我们知道,报纸的产生、发展从来不是哪个个人随心所欲而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动开拓了人们相互了解、沟通信息的需求。经济信息报的产生,是城乡经济搞活的必然结果。我国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商品经济蓬勃发展。一个企业,在生产前后都要搜集可靠的信息,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如果没有足够信息便很难生活下去。因此,社会各阶层对经济信息有着迫切的需求,经济信息报正是适应这种需求应用而产生的。如果不准它产生,除非你能阻止经济体制的改革,阻止商品经济的大发展。这不是个人的主观意志所能决定的,乃是客观规律所使然。
一位研究生问:经济体制的改革,必然带动新闻改革,但到底如何搞新闻改革呢?现在不少报社对钱很注重,这问题怎么看?
王老指着前面的小圆桌说,是先有桌子呢,还是先有桌子的观念?客观生活需要桌子是前提,而桌子怎样造还要由蓝图——桌子的观念来决定。同样,新闻要改革,我们的新闻观念要更新,感到靠过时的、陈旧的、不适应改革的观念办报不行了,这是大好事。报社看重钱是一大进步。赚钱越多,表明为人民服务得好。为了提高发行量,就要研究如何提供更多的信息,如何用读者喜爱的、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报纸有商品性,不是谁高喊打倒就能取消的。报纸的内容再好,也总是要由读者花钱买来阅读。读者要获取信息,了解外部世界的变动,你不提供这些,却代之以板着脸训人,他可以不买你的报。不要谈钱色变。那种不顾读者需要,我灌你服的观念和做法,兴许会随着报社对钱的看重而改变。要盈利,就要想法提高订阅份数,要提高订阅份数,就要办出读者爱读的报纸来。
王老接着说,我们新闻观念的更新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我一直以为,我们干部是要接受指导的,群众也要接受教育的,问题是“保姆”太多了,“小孩子”受不了,他要选择和蔼的“保姆”,不理睬那些面目可憎的“保姆”。我们的报刊也是如此,层层指导,篇篇指导,殊不知人除了接受指导外还有其他要求。根据这种观念,往往出现这样的新闻,找事实来阐明某一中心工作或某一政策,找事实来印证观点。认为灾情不是新闻,救灾才是新闻,甘地夫人遇刺不是重要新闻,我国政府发言表态才是重要新闻。正是这种陈旧观念的支配,使我们不少报纸长期存在的报道面窄、时效性差、信息量少、版面单调的状况改进不大。有的同志提出:可读性不能影响指导性。我请问,不可读怎样指导?康有为的文章晦涩艰深,可读性差,也妨碍了他的文章的影响作用。梁启超改革文体,创出了比较易读易懂的报章体,海内外竞相争阅风靡一时,他的“变法图强”的观点因而得到广泛宣传。
一位研究生插话说,王老,你几十年前提出的读者需要论,报纸两重性的理论,虽历经坎坷,终于在全面改革的今天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承认,令人欣慰!
王教授答道:社会变革,使以往的新闻观念受到时代的冲击,时间是最好的老师,大浪淘沙嘛!科学的结论被保存下来,为人们所接受、发展。那种靠权力靠政治投机支撑的所谓理论必将为人们所抛弃,这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做学问,就要讲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要揣摸风向。政治与新闻学不是一回事,政治讲利害,科学讲是非,你把政治教科书背得烂熟还是不会办报,讲不出新闻的规律来。据说前几年有人看了讨论新闻价值的文章勃然大怒:“什么‘新闻价值’,领导的话就是新闻价值!”这就是把新闻和政治混为一谈。不能说你把领导的观点吃透了,新闻价值就提高了。新闻价值是客观的东西,不要搞唯意志论,不能认为谁的权大就是真理。你们都是致力于新闻学研究的人,科学就要探求普遍规律,不要搞贴标签。有的同志说要搞中国式的传播学、马列主义传播学。并不是样样东西都能中国式的。有没有中国式的数学、化学?传播学是科学技术和社会化生产高度发展情况下,用控制论、信息论作为研究方法的学科。你用控制论的方法来研究,那就是外国货,你不用控制论的方法,那就不成其为传播学。资产阶级传播学,可以拿来我用,何必贴上标签呢?新闻学研究既要从社会的普遍联系中,从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中探求普遍规律,又要区别各学科的界限,这样才能指导新闻工作的改革。
(凌 健)
(原载《新闻学术情报》总第14期,1984年1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