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不姓副
“副刊是正版的延伸”。参加完2006年度省新闻奖副刊作品评选以后,我对这句话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既然叫“副刊”,它就不可能与消息、通讯、言论抢版面,它就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耕耘。但副刊其本质不姓“副”,也是新闻,如果说新闻是棵树,那副刊则是树上的花。两者只是报道的手法和材料不一样,传感给读者的信息特点不一样。副刊不仅也要告诉读者新闻事实,而且还要艺术地告知,因而我说,副刊应该是新闻纸的文化塔尖。
曾几何时,一些报纸副刊被“小女人”作品所霸占,被只抒个人胸臆的游记所填充,被纯粹反映普通文人间的相互交往或纠葛所自我陶醉,远离火热的社会生活,不顾大众的愿望情怀,结果越来越缩小自己的读者圈,也难以收到高质量的投稿。
幸好我社三份报纸的专副刊是健康活泼让人喜爱的。无论是山阴道、新周刊,还是生活前沿、文娱时尚,或与时代同行,催人奋进,或与历史对话,令人深思。总体上说观点正确,情趣高雅,语言活泼。当然也有许多不足,比如题材不够新,文学味不够浓,思想性不够强,版面配照不够美。这些问题散见于不同的版面和文章,断断续续,时重时轻,多少妨碍着我们专副刊品位的提高和影响的扩大。
都说“文学即人学”。今天的文学副刊如何写人,值得探索。文化守望,要有新招。一个面孔,同种腔调,读者是不买账的。提几条意见供同仁参考。
第一,副刊要有人文意识。要坚持贴近性,充满大众情怀,避免在少数人小圈子中打转。
第二,要以关注社会为已任。副刊不是文学爱好者卡啦OK的园地,而是广大劳动者大合唱的音乐堂。在副刊所有的功能中,社会责任始终是首要的。
第三,要强调新闻性。报纸副刊不同于文化刊物,是新闻媒体的文学性版面,要依赖于新闻性。副刊可以用特殊的报道手法对正版的新闻作深度开发、二度开发。
第四,要突出文学性和地域性。文学性是副刊的品位,是引领读者的招牌。地域性是副刊的草根,是弘扬个性的旗帜。现在有一种以娱乐消遣替代文学、以摘编天下奇闻替代挖掘本土文化的办刊趋势,那是会驱散广大读者的。
第五,题材要多样化。从当前来讲,尤其要多刊用纪实类作品。杭州日报的“倾听·人生”版连年获省新闻一等奖,其优势不在形式,而在内容。刚拔头筹的报告文学《革命妈妈》,在文字上评委们普遍认为不及获二等奖的本社郑休白所著《百年流韵》,但《革命妈妈》深沉细腻,情节感人,具有文学作品所特有的强烈的震撼力和教化功能。由此我想到我们日报的专刊和副刊可以融合得更加密切一些,更加热情关注绍兴火热的社会生活和大众情怀,力争有令人动情动容动心的纪实类作品问世。
(2007年3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