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容应对突发事件

从容应对突发事件

时间:2023-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突发事件主要是指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应对突发事件,是社会协调行动的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总体统筹、系统保障。事件信息应随着事件的展开而不断滚动播报。在报道突发事件中,首先应该让民众知道这个事件对他们的人身安全、财产利益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食物是否合格,环境是否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必然会引起人们各种各样的议论,这是正常的。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切不可忽视突发事件报道的政治性。

从容应对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主要是指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有的是公共性的,有的是个别性的,不论哪类,对社会触动都会较大。

应对突发事件,是社会协调行动的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总体统筹、系统保障。在信息化时代处置这类事件,媒体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命更加特殊,这是由于有时局部事件可能演变为全局性事件、业务事件可能演变为政治性事件、内部事务可能演变为涉外问题、一般问题可能演变成对抗事件。因此,特别需要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引导舆论、疏导公众,赢得话语权,掌握主动权,为处置突发事件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在现代社会,信息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凡涉及群众利益的重要信息和突发事件,都应该也必须及时加以披露。但由于认识、经验和机制上的原因,有时我们的工作还比较被动,反映还比较迟钝,行动还缺乏自觉。编务中,不时能接到发生突发事件的地方和单位领导的电话,希望不要刊登相关消息,情况大概有这么几种:

其一,“发布负面信息效果不好”。有的同志对“正面宣传”的理解比较狭隘,遇到敏感问题和突发事件,本能的反应是回避,理由是怕造成负面影响。其实,有无负面影响,并不在于是否发布信息,而在于事件本身。像今年“5.27”绍兴偏门女司机驾车连撞数人的事件,正是由于新闻媒体及时、客观地作出报道,把真相告诉公众,才有效制止了坊间流传的不实之说,澄清了思想混乱。有时恰恰是不发布、迟发布或不完整发布,倒有可能被好事者钻空子,引起社会震动,负面影响数倍放大,被炒作成比突发事件本身更大的热点新闻,从而损害政府公信力。

其二,“不要报道了,因为我们已在妥善处理。”有的地方和部门重处理、轻发布,希望等事情平稳处置后再发布信息。这种做法放在没有网络的过去未尝不可,但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未必总是和工作进程一致。新闻传播有自身规律,酒窖里薰死人是事实,薰死的原因也是事实;汽车撞人是事实,相撞的原因也是事实。过程是新闻,结论也是新闻,不能因为原因不详、处理未果而避开前一个事实。正确的办法是,突发事件要立即报,背景原因要及时报,反思教训要慎重报。事件信息应随着事件的展开而不断滚动播报。这不会妨碍事件处置,反而有利于稳定人心,有利于工作的推进。

其三,“希望报纸写得简单些,不要炒作。”有的突发事件属于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造成的,也有的是由政策和工作等人为因素造成的,或是两者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些负面事件的发生对地方和部门的相关领导多少有点不利影响,因此,他们就希望媒体尽量避开一些关于事件严重程度、发生原因的人为因素等方面的报道,这种报道必然闪烁其词,语焉不详,使人感到不够坦率。这可能同有的人报喜不报忧的心态有关。这样非但不能正视听、消疑虑,反而使人感觉“其中必有隐情”,陷入“不说倒还清楚,越说就越糊涂”的窘境。一般来说,除非确有保密要求,信息披露应当尽可能具体、翔实,切忌使用概念化语言,甚至“外交辞令”。

经验告诉我们,大路不通,小道必兴。信息不能及时发布,人们就必然产生各种猜测,各种传闻、谣言、猜想就会快速滋生,并通过非正常渠道迅速传播。需要注意的是,信息传播具有“首因效应”,当谣言满天飞时,再不得已地去辟谣,就已经被动了,也就失去了引导舆论的主动权。更重要的是,在现代社会,一旦人们感到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不到尊重,就会本能地产生反感和对立情绪,越来越多的人会对政府产生“有错推定”的态度。这足以损害政府的形象,甚至危及社会和谐稳定。

现在,上述这些道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也更加重视积极地应对突发事件,对媒体的责任和作用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舆论的环境更为宽松,报道的自由度更大,但这绝不意味着突发事件的报道更加轻松自由,相反,对媒体的考验会更严峻。显然,对突发事件不存在“可报可不报”的问题,只存在“应该怎么报”的问题,新闻媒体肩负字字千钧的重担。从新闻实践看,我认为要牢牢树立四种意识:

一是民主意识。也就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新闻报道要充分体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话语权、参与权、监督权。在报道突发事件中,首先应该让民众知道这个事件对他们的人身安全、财产利益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食物是否合格,环境是否安全。民众有知情权,才能有积极的参与和监督;只有把真实的情况告诉大家,才可能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应对危机;也只有倾听民意,择善而从,才能使我们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二是大局意识。突发事件的发生必然会引起人们各种各样的议论,这是正常的。但并非所有议论都是符合实际的,因而舆论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越是在情况复杂的时候,越是在危急的时刻,媒体越要统一思想,维护大局,一切以政局稳定、社会团结为重,旗帜鲜明地宣传党委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绝不允许偏离稳定的大局,自搞一套,也不能打着“客观报道”的旗帜毫无分析地罗列社会情绪,误导读者。

三是责任意识。媒体各有特点,报道各有侧重,这是新闻报道自身的规律,即使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但有一条必须遵循,就是我们的报道不管是报纸也好,网站也好,都要使事件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对严重负面事件的报道处理要讲究版面语言,注意报道节奏,控制报道容量。新闻人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报道中既要客观真实,更要理性务实,绝不能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添油加醋,不能因发行量和点击率而放弃社会责任。

四是政治意识。突发事件报道是一件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西方媒体已经不止一次地抓住我国一些枝枝节节的问题借题发挥、大做文章,或转移公众注意力,或混淆问题的性质,达到政治目的。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切不可忽视突发事件报道的政治性。当然突发事件不是都具有政治性的,但不同的解读往往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我们要坚持从政治的高度、哲学的角度认识突发事件报道的极端敏感性,防止因报道不慎导致受众误读或别有用心者的曲解,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从媒体的实际情况看,年轻人占多数,政治意识淡薄和哲学思辨缺乏,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这一状况尤其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并切实加以转变。

(2009年1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