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新闻要回归新闻现场

经济新闻要回归新闻现场

时间:2023-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越来越喜欢具有“消费指导性”的经济新闻,也就是说经济新闻必须充分展现服务性功能,必须回归新闻现场。现在,不少经济新闻存在与“回归新闻现场”的要求相背离的问题。特别是财经新闻,报道中会有多种时态,以致人们在阅读时需要为焦点事实寻找确切的时态。换句话说,就是时下的许多经济报道往往偏重于未来预测,忽视了现场,忽视了正在进行经济操作的“主体人”的活动,致使经济新闻缺乏吸引力。

经济新闻要回归新闻现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越来越喜欢具有“消费指导性”的经济新闻,也就是说经济新闻必须充分展现服务性功能,必须回归新闻现场。这个现场,是企业的生产现场、职工的生活现场、企业家的调研现场。把最前沿的东西写出来,把最有趣的东西传达给读者,让他们对经济政策、经济活动有所感应,进而有所悟、有所知,比空泛地讲道理实用得多。现在,不少经济新闻存在与“回归新闻现场”的要求相背离的问题。

一是数字罗列,感觉乏味。经济是一个系统化整体,由变动着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进程、状态和指标构成。变动产生新闻,于是有了许多话题。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工程,到与普通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连锁店,各种经济话题可谓无穷无尽。然而与其他新闻不同,当前经济新闻多是有关数字和一些抽象的趋向、预测,还有图表、统计概念等等,缺乏可读性,使读者感到厌倦。

二是见物不见人,感觉单调。忽视人的思想、观念、情感、素质等,表现形式呆板,形成了“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的状况。换句话说,就是关注企业物流方面的东西多,关注决策者、主体人的东西少;只侧重企业兴衰和产品的价格、市场,而忽视了作为市场最终主体的“人”的命运。

有这样一种观点很有市场,认为经济新闻就是以经济现象、生产过程和经济成果为对象,因而只要把生产要素的组合、物质资源的开发配置、生产过程、成就指标作为主要新闻事实就可以了,致使许多经济新闻只见结果,不见过程和人,没有矛盾冲突,没有信息含量,更没有吸引人的细节,把经济新闻写成了生产要素的“物化”,写成了纯而又纯的经济,写成了“死”经济。

三是偏重于未来预测,感觉遥远。特别是财经新闻,报道中会有多种时态,以致人们在阅读时需要为焦点事实寻找确切的时态。

有些经济报道,常常随意采访业内的几个厂家,然后就是枯燥的分析和预言。如每到春季,就有记者写“空调大战即将上演”,每到年关就写“商场展开价格战”。

为什么老是写这样似曾相识的经济新闻呢?重要原因之一是记者没有深入企业第一线,不知道员工在做什么,在忧愁什么,不知道老总在想什么,在焦虑什么。换句话说,就是时下的许多经济报道往往偏重于未来预测,忽视了现场,忽视了正在进行经济操作的“主体人”的活动,致使经济新闻缺乏吸引力。

怎样才能使经济新闻变得清新活泼,能够充分唤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吸引读者的眼球呢?我们常常说要创新,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我认为,经济新闻的重要创新就是贴近读者,向读者靠拢。具体来说,要实现四个转变。

首先,经济新闻的价值取向,应该由“指令传递型”转变为“信息传导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于传统的计划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在运行机制上它以价值规律为轴心,改变以往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配置资源的做法,而让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便不是一个单纯的“奉命生产”的生产实体了,而是一个在商品的生产、交换中,自主决定经济行为并承担相应后果、相应风险的生产、经营实体了;同时,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方式,便不是专靠行政手段而主要是通过法律的、经济的手段以及信息的引导来实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合理与否,企业(乃至个人)的经济行为、决策的得当与否,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解决好各种各类信息的收集、传播、反馈与运用。现今社会对经济信息有着多方位、多层次的广泛需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特点、新情况,要求经济新闻报道的采写者更新观念,调整思路,对经济新闻报道的新闻价值取向重新定位:变过去以传递行政指令为主的“指令传递型”为注重经济信息的采集与传播的“信息传导型”,从而突出和强化新闻传媒的信息传导功能。可以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闻传媒,实质上就是信息的载体;经济新闻报道的新闻价值,就是取决于报道的事实给受众提供的信息量;采集、传播各种富有价值的信息,就是新闻传媒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主要手段。为此,经济新闻报道要大力加强经济信息的传播广度与密度,既要注意传递有关经济政策、社会经济生活与经济活动等方面的信息,也要注意传递金融、技术、劳务、人才、物资等各种信息;既要注意传递反映某一经济现象的微观性信息,更要注意传递反映经济发展的趋向、走势和预测的宏观性信息;既要注意传递本地的、国内的信息,也要注意传递海外的信息,尤其是世界各地经济活动与金融市场等行情变化的信息。这样,经济新闻报道才能为受众提供多样化信息服务,才能使新闻传媒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充分发挥应有功能。

第二,经济新闻的报道范围,应该由“生产封闭型”转变为“市场开放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活动是以“市场为中心”来运作、来开展的。我们的经济新闻报道的重心就应转到市场上来;经济新闻报道的范围就应从过去的“生产”为主体,转到现在的“市场”为主体;经济新闻的采写就应注意围绕着市场经济所包含的商品流通、资金融通、生产要素流动、经济信息传播、生产调节指导等诸多功能的社会主义市场找选题、找素材、搞报道。除商品的生产与销售信息外,大凡涉及到各类市场的行情与信息,诸如汇率、利率、债券销路、股票指数的升降、中央银行的干扰程度等金融行情,国内贸易的销售量、国际贸易的平衡与逆差等贸易行情,商品品种、价格、成交量的变化等商业行情,以及房地产、期货市场的信息等等,都可以作为我们经济新闻报道的选题对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联系是开放型的,其经济的触角伸向四面八方,从而形成一个以市场为中枢的纵横交错的立体经济网络。市场经济中,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行为并不为单一地域观、行业观乃至文化观念、价值标准所制约、所影响,而是多种因素、多种条件综合权衡、判断的结果。我们的经济新闻报道应注意改变过去那种偏重于微观,进行一厂一店一村式的所谓“典型化”的报道模式,力求从宏观上,从全方位、深层次的经济联系上来反映丰富多彩的经济生活,反映变化多端的形形色色的经济现象,并要注意加强对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作分析性、预测性报道。除此之外,为了满足企业和个人对各种信息作综合权衡、判断的需求,提高新闻的可受性,我们的经济新闻报道还应从经济与文化、经济与法律、经济与科技、经济与社会的结合部上变更经济新闻报道的视点,拓展、延伸经济新闻的报道范围。

第三,经济新闻的报道时态,应该由“报道滞后型”转变为“报道即时型”。

经济活动及其发展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曲折过程,而不是静止不变的。回顾以往的经济新闻报道(不是指一般的政策性信息传递的报道,主要指经济活动的现象及其发展的报道),每当国内经济形势较好发展较顺利的时候,我们的报道时态通常是即时型的,能对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行进态势予以及时报道;而当经济发展的形势不尽人意或者遇到挫折,出现经济滑坡时,我们的报道时态就常常会滞后——保持沉默,不予报道,等待经济发展走出困境,朝好的方向转化时才着手进行报道,报道的便是经济发展“已经走出低谷”,“开始出现好转”,“呈现回升局面”等等,至于何时进入“低谷”,何因走出“低谷”,这两个重要的新闻要素则很少予以涉及、披露。这种滞后的报道时态带来的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和弊端是,经济新闻报道作为经济活动及其发展的同步记录便常常会出现不应有的空白带,这就使社会变化、发展过程的因果关系往往处于混沌状态,缺少清晰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和经济生活纷繁复杂、多姿多态且变化多端,人们需要通过新闻传媒及时地、准确地了解和掌握这一现象及其变化,以随时调整、规范自身的经济行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为此,经济新闻报道也必须对经济活动作即时的反映和传播,即不仅要及时报道“上坡期”(尤其是“波峰期”)经济形势,也要及时报道“滑坡期”(尤其是“谷底期”)经济形势。这样,我们的经济新闻报道才能客观地、较完整地反映出经济活动及其发展全过程,才能给受众一个对经济形势较客观、较全面的认识的参照系数。

第四,经济新闻的事实运用,应该由“焦点透视型”转变为“散点透视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单向的“焦点透视式”的经济新闻报道模式,不但难以客观反映复杂的经济活动与经济生活的真相,而且也难以适应今天受众的多方面需求和乐于独立思考心态。比如,过去有些时期,为了强化引进外资的宣传力度,我们的经济新闻报道便纷纷围绕着各地开办了多少家外资企业,吸引了多少外资投入,如何治理吸引外资的“软环境”,引进外资后可以增加多少出口创汇,又可以容纳国内多少劳动力的就业等事实材料作报道。这样的报道,由于单纯地传递引进外资的重要性、优越性的信息,一方面可能诱发一些地方和部门互相攀比、盲目引进、污染环境、搞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导致经济活动、经济生活走向歧路;另一方面也可能在部分受众中引起种种疑虑,直至对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产生怀疑。

我们的经济新闻报道应该代之以多向的“散点透视式”的报道方式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即在传递、评析某种经济活动和经济生活现象时,要力求选择、运用各个方面与之相关联的事实材料(包括对这种现象的不同评价的观点材料),并以“释析”的手法审视、剖析这一连串相关的事实材料,借此达到“说话”的目的——揭示所报道事实(信息或现象)的真相及其内在的意义,给受众以正确“导向”。“散点透视式”经济新闻报道,十分注意追求所传递信息的整体丰富性,它既要揭示信息不同的“质”(包括各种不同的意见、评价),又要揭示信息不同的“流向”(各种成因及其带来的各种不同的后果)。这样,经济新闻报道所传播的信息便是多方位、多侧面、多层次的,且富于思辨色彩的,其所要“说的话”便是全面、客观、公正的。只有这样,经济新闻报道才能满足今天受众的“新闻欲”,才能合乎社会经济生活自我调节机制的要求,也才能充分发挥新闻传媒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新闻舆论功能。

(2010年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